高校图书馆阅览功能空间优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时间:2023-06-15 20:3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香۲۲viQW|x[rب*Zq㩶))ං'ڶ+M^?j)Rxz学习的自由将逐渐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教师、图书馆和实验室被称为是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图书馆和实验室一样,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两翼之一,这就意味着高校图书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大。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更新观念、转变思维,从被动提供服务转向主动提供服务,由辅助教学转向参与教学,在教学改革及学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应在优化自己的人才队伍的前提下,利用好其空间、设备、资源和技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创新型服务,增强其在教学改革及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中来,为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1  大学图书馆所担负的传统作用及现在的动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所面临的环境和担负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早期的第一代图书馆作为图书收藏的“馆”,更多强调的是文献的实体,承担着图书的分类收藏和借阅等基本功能,其特征是重藏轻用,这样的图书馆是安静的、有序的;第二代图书馆则实现由“收藏机构”向“服务机构”的转变,更加注重服务的提供,让读者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学习和研究服务。在现代社会,随着文献信息及学术情报的数字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 + 宽带中国的发展,信息情报的传播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也面临着根本上的改变,人们获取文献信息的途径不再仅限于图书馆。21世纪以来,欧美国家新建或改建图书馆时都把“以学习者为中心”作为图书馆馆舍规划的核心要素[1],可见,现代图书馆将由以馆藏为主的空间转变为以读者为主的空间,这也成为图书馆功能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

近年,在大学的改革浪潮中,教学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对大学教育来说,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易位,教育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学生不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更重视自发的主动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提倡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构建知识、获得技能、探究发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这同时也期待着大学图书馆转变被动服务的理念主动对此加以支援。与以往单纯提供信息情报服务不同,现代的图书馆需要为读者创造一个既可以获取信息,又可以感知文化、体验文化、交流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2]。例如,北京大学对图书馆的最新定位是:集学习支持、研究支持、教学活动、学术交流、文化传承、社交休闲等多种功能一体的校园公共学术与文化空间。这种定位体现了图书馆主动转变服务观念,以鼓励师生的探索、合作、分享和创新行为为原则,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服务范围和服务手段,为图书馆延伸和创新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向。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图书馆的多样性需求

哈佛大学原校长Charles William Eliot有句名言,“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它的动力之源来自作为图书馆核心的藏书体系,它通过图书的流通激活了大学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可是,在信息情报数字化的大潮下,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宽带中国迅猛发展的情势下,如今的大学图书馆,基于文献信息及学术情报获取的利用率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人因为大学不再具有学术中心的优势而忧心忡忡,许多图书馆为了提高它的利用率和存在价值,开始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如海南大学图书馆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引入IS09001标准以使读者获得满意的服务,提高图书馆利用率。一般来说,影响图书馆利用率的因素很多,除了图书馆藏书和期刊的数量与种类、开放时间等之外,图书馆阅览室的学习环境条件也是影响读者选择利用图书馆的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条件,包括阅读室的功能区分、空间的大小和配置、桌椅配备的数量和布置、温湿度的控制、照明的設置、服务管理水平、文化气息、配套设施、导读及咨询决策的服务水平等[3]。根据图书馆承担的不同功能,如进行阅读、自习的读者,需要相对安静、明亮的环境;另有部分读者在进行主动学习或我们所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进行小声的讨论、交流、甚至是辩论,对于这一群读者,需要打破“安静学习”的主调,而为读者设置可以互动交流、自由讨论的多元化个性化空间。为了有效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需要创造优雅舒适的环境条件并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围绕全面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任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其探究式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获得实践技能、探究事物的本源、形成其自己的价值观。图书馆作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校园公共学术与文化空间,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合作、分享、创造提供最为难得的场所。大学图书馆要适应这种深刻的变革要求,既承担已有的功能,也要适应新时期的各种需要,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将学科馆员嵌入院系课程、图书馆嵌入移动端、馆藏资源嵌入教学平台的方式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4]。其它图书馆也应该加强业务本领、管理模式、服务机制、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改变观念,实现图书馆服务由被动提供服务转向利用各种条件和技术主动扩展服务,由封闭型服务转变为开放友好型服务,从辅助教学转向参与教学,积极参与到当前的“双一流”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去,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  大学图书馆所设各种共享空间的实际效果

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把图书馆、城市公园等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公共空间称为“第三空间”,开始探讨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现在,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开始广泛应用到实践之中[5]。北美的大学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开始提供诸如Information commons(IC)、Learning commons(LC)等学习支援的空间。Commons本意指社区所有的公共场地、公园或广场,LC则是指大学图书馆设置的,或者各学院和图书馆合作设置的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所提供的空间、设备、服务和资料等。其产生的原因有2个:一个是高等教育效果评价的物质化,也就是要求提供学生的具体学习成果,而学生要想在学习、研究活动中取得成果,就需要人(老师或馆员)的支援,能够提供这种支援的LC就受到了好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随着电子图书馆的发展,人们过于偏重虚拟空间,所以图书馆特地提供这么一个实体空间。因而LC比较强调设备和空间,但也没有忽视人的服务和资料的提供,变换了学习的手段和形式,更能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是LC得以广泛推行的原因之一。

类似于LC的做法,现在也已经在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普及。如英国图书馆的Managing Learning Spaces,日本图书馆的Peer Learning Commons,国内一些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IC),不乏因改变图书馆阅览室的学习环境条件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日本最早在茶水女子大学、国际基督教大学开始试行,现在大阪大学、立命馆大学,千叶大学,明治大学等大学都已设置类似的学习共享空间,被认为可以促进交流分享、助力能力提升、激发创新创意,一般都在网上实时显示这些学习共享空间的利用情况,需要使用者可以通过在线预约,非常方便[6],所以很受老师和学生地欢迎。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为实现文化保存、学术研究、教育学习和生活休闲等服务目标,制定了“REAL Library”的转型战略,这里的R指Reading(崭新的阅读模式)、E指Exploring(独特的探索途径)、A指recreAtion(多元的休闲功能)、L指Learning(舒适的学习环境)。在内部空间设计方面形成开放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的有效区隔;通过色彩元素、卡通元素、科技元素的融入,赋予整个空间对用户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及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功能;利用新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增强服务的互动体验性。这些措施使得借阅数量、到馆人数、推广人次等指标实现了32%~146%的绩效增长率[7]。

4  优化高校图书馆阅览功能空间,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功能的转型与发展,将高校图书馆阅览室功能与环境布局提升为阅览功能空间优化,积极探索信息服务功能升级是高校图书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有研究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必须对空间、资源和服务这3个要素进行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战略整合和技术方面的功能整合,更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与各学院、学科密切合作,构建与学科整合的信息共享空间[4]。因此,现代高校图书馆的阅览功能空间实际上是集信息、知识、学习、研究、创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学习共享空间。今天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注重学生参与的方法来取代传统的被动传授方式,图书馆提供的多元化的学习共享空间在教学和教改中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它除了提供馆藏资源和信息资源外, 还提供一些新型设施或服务, 如辅导间、小组讨论区、展示空间等不同的功能区间, 以及馆员直接参加网络课件开发、知识库建设、咨询决策服务等活动,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也因此成为教学方法创新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关键是将当代大学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与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进一步优化高校图书馆的阅览功能空间,对馆员、教师、功能空间、服务环境进行优化整合,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符合本校师生需求的学习共享空间(图1)。三者中,最重要的是功能空间的优化,包括将图书馆实体空间按使用者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文献资源区、自修区、讨论区、视听区(多媒体区)、创作体验区、休闲区和咨询服务区,并为每个功能区配备不同的设备和资源,充分满足使用者群体自主化、信息需求量大的学习特点,同时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和服务环境建设,从空间、设施、资源、服务、技术、方法上为创造型学习和学术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样,学习共享空间的使用者就能在这里通过搜集、分析、整理海量数据,交互思考,进而在交互学习过程中捕获、重组、萌发更多的个性化创意想法,成为决策及创新的有效依据。

很多高校图书馆里类似的学习共享空间的组织运行和技术支持都是由学科馆员负责的。由于中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群体基数较大,学科馆员队伍不足,而且现有学科馆员都偏向选择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作为服务对象,所以还不能象美国图书馆的个人馆员项目那样,提供为每一名学生或老师配备一名馆员的嵌入式服务模式。以此,可以围绕学习共享空间建立一个嵌入式的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以图书馆的所有馆员为基础,并且聘任一些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馆员+教师”可以有效弥补馆员数量和馆员专业知识的不足),作为学习共享空间嵌入式服务的一部分,为学生或学生群体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要提供支援。这也可促使所有馆员都适应教改的发展方向,不能只把自己看成单纯的图书管理者,还要加强自主学习,适应做好一个有求必应的服务者。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阅览功能空间布局的优化,为高校图书馆满足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挖掘情报信息功能与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与格局。如此,图书馆里的阅览空间,就不只是图书馆简单地给读者提供一块场地,而是一个综合了具有多种功能的实体空间、虚拟资源、人员支持和技术服务的开放存取环境下的学习共享空间。通过研究、改变和优化图书馆阅览室的学习共享空间的环境条件,在图书馆阅览室中引入集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主题讨论、结果报告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学习共享空间,可以让图书馆更好地实现学术研究、文化保存、教育学习和合作意识培养等服务目标,使图书馆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推动教学新方法新技术应用的生力军,在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Bonnici L J, Maatta S L, Klose M K, et al. Instructional style and learner-centered approach: a cross-institutional examination of modality preference for online course delivery in a graduate professional program [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6,41(8):1 389-1 407.

[2] 金胜勇,张吻秋.关于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再认识[J].图书馆,2014(6):38-41.

[3] 木部徹.IFLA図書館資料の予防的保存対策の原則[M]. 东京:日本図書館協会,2003:9.

[4] 黄  苑,张仁琼. 国内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 图书馆学研究,2017(16):97-101.

[5] 吴建中,刘锦山. 建设第三空间强化社会参与[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1):3-7.

[6] 井下理. 協働学習空間としての大学図書館の変革―グループ学習室の高度化に期待する[J]. Media Net,2012(9):40-42.

[7] 公共资讯图书馆:图书馆空间规划历程与政绩[EB/OL]. [2014-10-07]. http://www.lib.nthu.edu.tw/library/

project/2013forum/data.htm.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阅览 图书馆 优化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