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时间:2023-06-15 15:00:1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课程改革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实现学校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文章就《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进行探索,从六个方面做出努力,以期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更好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及职业教育新要求、新标准的提出,高职护理专业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这对临床护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显示出加强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结合多年从事《护理心理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经验,具体提出《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正确认识《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深化,护理模式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整体护理。《护理心理学》课程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护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被列为护理专业及其方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护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护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运用于护理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护理临床中所起作用的规律,并以此提高护理水平,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因此,该门课程在临床护理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又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既是自然学科也是社会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二、明确 《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通过《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护生掌握心理护理实践技能,能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优化临床护理工作,完善整体化护理;同时学会自我心理保健与调控,为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和处理职业应激事件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护生护理人文精神,提升护生心理素质,强化护生实施心理护理的专业能力。具体分目标为:扎实掌握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并学会在护理实践中应用,提高护理质量;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自我心理保健与调控,培养自我良好心理素质;能够运用心理应激和心理防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耐受能力;能够分析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指导患者改善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以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能够运用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熟练对患者实施心理评估,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能够运用心理护理实践技能,优化临床护理工作,完善整体化护理。

三、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任课教师应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养成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合理、灵活地安排《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但是由于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较多,学制较短,致使《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学时被明显缩减,这是高职院校普遍实际存在而又无力改变的一个现状。因此,针对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心理学学时较少的现状,就更需要根据学科目标和高职护理从业人员的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取,并科学分配课时。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护理本身也是与实践分不开的一种高实践产物。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学仍是纯理论授课,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学习效果差,且不能学以致用。虽然少数高职院校开设有实验课,但内容多为基础的感知觉实验和心理测验,对《护理心理学》中重要的心理护理基本技能的练习掌握未能涉及。研究表明,護生和临床护士虽然都能够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都不知如何具体实施心理护理。因此,在《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让护生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增加《护理心理学》实训课教学。

《护理心理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训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可结合《教学大纲》《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护生临床心理护理实际运用能力的促进,以及护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三个方面综合确定。其中,理论部分内容涉及心理学基础,主要包括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等,这部分占10学时;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主要包括健康与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等,这部分占8学时。实训部分内容为心理学知识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共计16学时:一是护生心理护理能力培养,涉及患者心理社会资料的收集、临床评定量表的操作使用、临床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类型患者心理特征的把握,并对其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二是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涉及对当前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把握,对自身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的认识,对自身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的调节,工作应激的应对能力等。

四、改进 《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强调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传统以PPT为主的讲授模式已不适合,需对其进行改进。为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重点,可采用“以职业为导向,以体验为形式,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学模式,即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的理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围绕“做”展开,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通过“做”强化体验,提高能力。

例如对于焦虑情绪的调节,可以采取肌肉放松训练和想象放松训练。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放松体验,让学生切实感受放松训练对于紧张焦虑情绪的调节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动机,然后再讲授放松训练的基本原理和实施要点。这种理论知识的巧妙穿插,避免了高职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选择倾向,让高职学生更乐于接受,更易于掌握。然后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体验和强化练习。三人为一组,分别扮演护士、患者和观察者。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观察者注意观察护士与患者的互动情况,包括护士的语气、语调、语速,患者的情绪状态和配合情况等。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进行点评,观察者对患者和护士的互动表现进行评价,护士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该教学过程经由护生的积极参与体验,互动交流与分享,达到了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心理和行为、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发展。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指导自己或患者进行放松训练。

推荐访问:课程改革 心理学 护理 思路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