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6-15 14:12: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作者从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出发,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总结了分级教学在本校的实施情况,指出分级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 键 词】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理论依据 教学实践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且层次参差不齐。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对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同一专业的自然班为授课单位的教学模式受到严重冲击。为此,教育部高教司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向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2004:2)全国许多高校都意识到改革以往相对单一、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并纷纷从大学英语入手,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级教学。笔者希望通过对我校分级教学实施情况的分析,探索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更加有效地指导分级教学的实践,为提高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分级教学的依据

分级教学就是按照课程要求,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影响教学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制定一个较为全面的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课程改革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1999:179)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标准、新要求,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妨碍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就必须进行教学组织、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分级教学是大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大纲具有灵活性的具体体现。它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充分体现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比《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各个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始终不变的一点是: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发展的空间。要更好地体现这一要求,就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级教学。

(二)理论依据

教育学、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一些相关理论为分级教学提供了教育原则及理论依据。

1.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具体内容如下:(1)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2)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3)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的原则;(4)因材施教的原则。

传统教学的一个根本缺点就是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分级教学则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级教学承认学生在学能、学习策略运用、动机、态度和性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系统地学到各自需要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符合本人能力水平、抱有成功希望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增多。而获得成功就能产生满足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教师在进行分级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循序渐进,教授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当。因此,分级教学的确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各自所需要的、系统的教学内容。

3.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 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1982:32),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语言输入假设”的核心内容是“i+1理论”,它反映了循序渐进观,强调学习的步骤、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Krashen 指出,“人类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的处于i+1水平的语言输入”。(1985:2)“i+1”是指要输入大于习得者目前的语言能力,即语言输入既不能远远超出习得者现有水平“i+2”以上,也不能低于或接近习得者现有水平“i+0”。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i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学习者从目前的水平i,通过理解包含“i+1”的输入,过渡到“i+1”的水平。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根据学生入学实际水平和分级考试成绩,将学生编入相应级别的班级学习,从而保证了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相应获得可理解的处于“i+1”水平的语言输入(2001:54)。

在“情感过滤假设”中,Krashen把情感因素分为三类,主要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感(anxiety)。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由此,在语言习得问题上,Krashen 不仅强调学习者的外部语言环境,即语言输入,而且注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输入所起的过滤作用。因此,要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以排除心理障碍,降低情感过滤程度,作为输入的前提和输入效果的保证(1981:38-40)。

三、分级教学的实施

在分级教学过程中,我校针对学生原有的不同水平,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分级、目标分级、教材分级和考核分级,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可接受”的水平上都学有所得。

(一)学生分级

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分级考试成绩及个人意愿,将学生分成一、二、三级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每个教学班50∽60人,英语课上课时间相对固定。学生分级后并非一成不变,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际语言能力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实行升、降级制,使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过高一级考试达到一定标准后升上更高的级别学习,同时使少数在某一级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入下一级重修。这就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能,进一步建立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目标分级

对各级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一级班学生的培养主要着眼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基础知识的打牢、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二级班学生的教学更侧重知识面的拓宽,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针对三级班的学生,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面的拓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大阅读量,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如竞赛题型训练和口语训练,为各种竞赛培养人才。

(三)教材分级

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不同起点的教材。一、二、三级班的学生分别从《新视野大学英语》的第一、二、三册入手开始教学。除此主教材外,本校教师结合四级考试新题型和平时的教学经验编写的《大学英语分级同步测试》一、二、三、四级(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辅助教材,配合主教材使用。

(四)考核分级

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各班学生每个单元结束时,借助《大学英语分级同步测试》进行相应级别的单元测试,成绩记入平时成绩。每一次的成绩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的成绩一起构成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相应级别的最终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表现(15%)+ 单元测试(15%)+期末考试(70%:口试10%+笔试60%)。

四、分级教学的效果

在生源情况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实施分级教学的我校07级和08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相对于未实施分级教学的05级和06级学生来说明显较高。07级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特等奖4名,一等奖10名,而05级学生获特等奖2名,一等奖6名。07级和08级前两年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均超过90%,而05级和06级学生前两年的四级通过率83%。

五、结语

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结合本校分级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当前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分级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分级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改革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它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一个符合校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把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79.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2.

[3]Stephen D.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32

[4]Stephen D.Krashen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London:Longman,1985:2.

[5]Stephen D.Krash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1981:38-40.

[6]李炯英,戴秀珍,从i+1理论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语言输入[J].山东外语教学,2001(1):54.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 分级 探索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