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环境下构建教学环节中的翻译教学策略

时间:2023-06-15 12: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从教学环节入乎,探讨了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译教学策略选择原则及相应翻译教学策略,旨在为完善翻译教学体系提供一定启示和教学参照。

关键词:教学环节;多媒体环境;翻译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教学环节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嬗变。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不再是一個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成为一个借助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信息传递和能力培养过程;教学环节也趋于系统化,不再只局限于满堂灌的课堂讲授,而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运用课堂和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教学设施科学条理地呈现相关知识信息并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动态非线性交互过程。在这种教学趋势下,充分发挥教学环节的动态作用,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针对外语教学现状,从教学环节和多媒体环境立意,从教学策略的选择原则入手,探讨了教学筹划、信息呈现、评价反馈和复现巩固等与教学过程相关的翻译教学策略,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过程提供一定思路和视角。

二、教学策略选择原则

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学环节科学合理、教学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动态过程,所以教师可以确定教学需要,选择相应教学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取相应解决途径,进而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必要修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可见,教学策略的选择应在充分考虑到学习者需求、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的前提下进行,同时与多媒体教学环境密切结合。依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针对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翻译教学发展趋势,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选择原则。

1.学习者为主体原则:随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已发生质的改变。具体说来,翻译课堂上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须主动参与学习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估;教师则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负有启发、指导、鼓励、调控整体学习的职责,旨在提高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知识+能力+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2.立体信息呈现原则:现代教育技术为翻译教学创设了多种媒介,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信息输入,努力营造相对真实的双语氛围,从而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内化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转换能力。

3.教学互动原则:翻译教学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媒介和学习者之间互为影响、彼此合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不同教学目标,运用多种学习任务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形式促进相互交流,培养其翻译实践交际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传统的翻译教学和外语教学过程一样,主要包括讲解(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和输出(Production)三个环节。教师决定教学目标、内容以及知识传播方式。他们主要以教材为纲,以口授形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以讲解为主的教学多注重课堂灌输,强调知识的传递,往往忽视课堂的灵活性、反馈的及时性和课后的巩固性。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这一情况已逐步得到重视。从现代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完整的教学环节可以分为陈述目标、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具体课堂教学、教学评定等部分。可见,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总体规划教学进程,选择和确定相对合适的教学途径,实施教学方案,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补救措施,进一步完善翻译教学程序,达到既定翻译教学目标。

1.整体筹划策略(Holistic Planning Strategy)

整体筹划策略具体涵盖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宏观筹划即制定某一门课程、某一单元的总体规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实践、预计教学效果等,具有指导性、目的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微观筹划指设计“教——学”案,即根据教学大纲设计“教”案,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设计“学”案,具体包括每一课的授课目的、授课内容、课堂活动、教学媒介、授课方法、应变措施、预计效果等。这样统筹安排,可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教师授课更加条理化、科学化。例如教授翻译课时,教师可以先从宏观角度,按照难易顺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指出教学目标就是使学习者通过系统学习,提高英汉互译的能力,并且能够翻译相当于英美报刊上中等难度的文章。题材包括日常生活记叙,一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论述,科普材料和浅近的文学原著。速度为每小时250-300英文单词。译文忠实于原文,语言通顺流畅,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汇的翻译词汇、句子的翻译、篇章的翻译、各类文体的翻译等;考核方式可采用平时作业和译文评析。这样可以使学生提纲契领,对翻译课程形成总体概念。在具体教授科技文体的翻译时,教师可以预先规划出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授课目的(如通过学习,学习者能够分析科技文体结构、明了科学技术的准确性,掌握“转换词类”、“增词减词”等方法,熟练“结构调整”、“调整语序”、“逻辑判断”等技巧)、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运用翻译基础理论,训练学生在词义、词序、语法形式、修辞手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从而具有独立从事英译汉、汉译英的能力。)等具体计划。同时列出具体授课步骤,即:

(1)通过评介国内外翻译界有影响的、较新的翻译理论,要求学生充分了解翻译的性质、标准、要求等具体问题;

(2)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掌握英汉互译实践需要掌握的主要理论和技巧。从英译汉的词与词序,句法及语篇等几方面的异同对比来提高学生对英汉互译规律的认识;

(3)选择英美报刊上最新刊载的、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供学生试译,题材包括日常生活记叙,一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论述,科普材料等。此外,还从文学原著中精选适量的文章让学生练笔,然后通过授课与课堂讨论,将英译汉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诸如直译与意译、顺译与逆译、分译、合译、 词性转换、词语增减、反转换等,介绍给学生,务必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技巧,并能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在确保学生译文忠实、通顺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的实践与讲评,提高其翻译能力与译文质量。

教师可以运用电子投影仪或多媒体以流程图形式呈现这一教学计划,或者提前将它们发布到相关网页上,以便使学生有的放矢地查询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条理的翻译练习。

整体筹划策略主张教师要做到“既备课又备学生”,既要通盘考虑到各个教学环节,还要明了学习者个体差异(如性格、成绩、能力、动机、学习策略等),制定相应措施使之发挥学习潜能,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一策略有助于教学的整体规划和细节调整,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環。当然,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它的灵活性,使教学既有章可循、有序可依,又能随时调节,切实适应课堂变化和教学需求。

2.信息输入策略(1nformation-input Strategy)

从信息传播学角度看,教学是借助信息载体使知识信息得以呈现并传递的动态过程。教师在授课中应充分考虑到专业课型、媒介特点和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因素,通过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和文化信息立体输入等方式促进语言知识的建构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信息输入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闭路电视、校园广播电台、多媒体文稿制作/呈现软件(Powerpoint)等设施生动呈现目的语文化和本国语文化信息。有关记忆的研究表明,单用听觉,3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3天后则下降到15%;但用视觉,3小时左右能保持70%; 3天后则为40%;如果视听并用,则3小时左右还能保持90%,3天后为75%(皮连生,2000),由此可见视听结合的多媒体将相关背景知识、语言点、框架结构等信息传递给学习者.有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和更好的记忆效率。如探讨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时,教师可以利用《刮痧》这一电影来诠释东西方价值观的矛盾和融合。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相应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风俗礼仪的异同,以拓展他们的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视野,培养其文化敏感性。

信息输入策略借助多媒体设施,将翻译中语言文化差异性多层面多形式地呈现给学生,同时将课堂授课与课外练习有机整合在一起,为学习者创设相对真实的学习氛围。这一策略。注重通过传递生动形象的知识信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全息评价策略(Multi-evaluation Strategy)

全息评价策略强调评价的整体性和连续性。Bachman (1990)认为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有重要的反拨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检测学生的学业成绩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运用这一策略,评价不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项评定,而是扩展到教师自身、师生之间,学生自身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评价方式由单一的学习成就评定发展到对教学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总体评价;评价手段也不再限于一份试卷,而是借助录像机、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多维度地进行评价。例如在上翻译实践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呈现软件(Powerpoint) 同时呈现六篇名家翻译的培根的 “Of Studies”,先对学生的翻译鉴赏能力作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Evaluation),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讲授欣赏技巧,然后让学生写出译文的评析,从而判断学习者是否有阶段性进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又如翻译训练难度加大时,教师可以将翻译等级测试题发布到网页上,对学生进行准备性评价(Readiness Evaluation),确保学习者具备足够的词汇量、语法知识、阅读能力和基本翻译技能。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明了自身不足之处,相应调整学习策略。再如讲授翻译理论课时,教师可以用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20%)+期中论文(20%)+期末论文(40%)这一比例评定学生成绩。其中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平时作业为针对不同论题(如翻译性质、翻译标准、可译性、翻译症)的数篇小论文;期中和期末由学生分别就相关论题进行(中)英文论文写作。这样将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与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相结合,将提高翻译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中英文运用能力相统一,既保证了学习过程的流畅性、评价的客观公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评价的反拨作用。

全息评价策略不仅有助于客观评定教学过程,而且具有诊断作用、推动作用和调控作用,即诊断教学现状、推动激励学习者、引导教师和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或学习策略,从而真正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4.复现巩固策略(Recurrent-reinforcing Strategy)

对授课内容进行复现巩固是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环,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复现巩固策略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针对知识习得后的遗忘现象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练习,另一方面教师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不足进行补救,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复现巩固策略同时具有补救功能。这一功能发生在对学生进行全息评价之后,既有利于教师对教法的改进,也有助于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笔者曾旁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翻译课,他在授课时只注重教材技巧和例子,整堂课就是讲解技巧、用例子说明、最后布置作业三部曲。结果学生消极被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征求老教师、同事、学生等各方面意见之后,该教师改变了原来相对单一滞后的教学手段,授课中注意以学习者为本,尽量鼓励翻译合作中探究式教学;想尽一切办法营造民主氛围并开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翻译教学手段很快得到了丰富。这些教学补救措施有效改善了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同理,复现巩固策略对于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调整也至关重要。文秋芳(1995)曾作过一个调查,指出入学成绩一样的两个学生之所以在专业四级考试中成绩大相径庭,主要在于她们使用了不同的调控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等学习策略。可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习者调整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Smith,1988)。

复现巩固策略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选择原则。它在考虑到学习环节系统性的基础上,注重译者的个体差异性。如果教师科学地使用这一策略,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巩固所学知识。

四、结束语

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是一个师生借助先进技术互为作用的动态过程。教学策略应适应各教学环节的特点,注重教学的整体规划、知识信息的立体呈现、教学评价的客观公允以及知识技能的巩固提高。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充分考虑课型、学习者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灵活使用以上策略,从而完善翻译教学的系统性、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性,提高翻译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Smith,R.M.(ed.)Theory Building for Learning How to Learn[C].DeKalb: Educational Studies Press,1988

[2]顾明远.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詹建华(1962--)男,陕西省淳化县人,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推荐访问:构建 教学环节 翻译 多媒体 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