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3-06-15 12:3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探讨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实施《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并针对性地提出课程改革的对策,以期为提高《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问题;意义;对策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运用于护理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护理临床中所起作用的规律,并以此提高护理水平,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该课程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 《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护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然而,在新的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护士不但需要精湛的护理技能,也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心理护理能力。但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等现实情况,使得护理心理学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集中凸显出以下问题:

1.1 高职院校对《护理心理学》课程不够重视

《护理心理学》虽为护理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但相比其他核心专业课程,则被归为“副科”行列。在相当多的高职医学院校中,对该课程的教学学时进行缩减。比如我校就将其学时数由45学时缩减为25学时,授课学期由一个学期压缩为半个学期。而在本科医学类院校中,该课程授课学时多为36至54学时不等,授课学期为一至两个学期。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态度和重视程度致使高职护生在听课时有较强的选择性。他们会认为该课程不重要,所以通常也不会太重视,课程学习也多为应付考试。最终造成高职护生对该课程的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课外更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考试多为临时抱佛脚,及格了事。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新的医学模式和整体性护理模式下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1.2 《护理心理学》课程内容枯燥繁杂

《护理心理学》课程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关于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各种心理学流派的观点,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较多的专业名词等,这些内容相比护理临床动手操作练习或者生动形象的临床护理案例,对高职护生而言会显得晦涩难懂。加之高职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致使高职护生对該课程缺乏学习兴趣。此外,绝大多数高职《护理心理学》教材缺乏针对性,缺少与学生实际、临床及社会需求的对接,跟相应本科教材的编写体系上没有大的区别,内容设置也均在十个章节左右,较多的内容受到较少的学时限制,更显课程内容的繁多冗杂。

1.3 《护理心理学》课程多为纯理论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护理本身也是与实践分不开的一种高实践产物。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仍是纯理论授课,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学习效果差,且不能学以致用。虽然少数高职院校有开设实验课,但内容多为基础的感知觉实验和心理测验。对《护理心理学》中重要的心理护理基本技能的练习掌握却未能涉及,护生有的仅是关于心理护理的知识概念和理论层面的心理护理的程序,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却缺乏感性的认识和类临床的实践操作练习,致使护生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在临床却依然感觉茫然无措。

1.4 《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重他人护理轻自我完善

尽管在最近几年编写的高职《护理心理学》教材中有意识地加强理论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如在每一章节中增添了该章节知识内容在护理临床中的运用,但都更多地是强调如何更好地将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提高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却忽略了护生自身情绪管理、意志力训练、压力应对等心理素质的培养。临床调查发现部分刚参加工作的护生,因为无法适应其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以及不知如何更好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交流而离职[2]。

2 实施《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2.1 利于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疾病整体观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也推动了护理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以疾病为中心”转为当前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的“以病人为中心,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这要求把患者视为身心统一的个体,在护理工作中除了要关注患者身体方面的护理,也要认识到患者的情绪、认知、个性、生活事件等因素对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造成的影响,从而也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因此,实施《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有利于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科学发展的需要,帮助护生形成从生理、心理、社会多因素综合认识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疾病整体观。

2.2 利于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解决护理实践问题

在临床护理情境中涉及护士和病人两大主体。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首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人际沟通模式。良好的护患关系有着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治疗和护理效果。其次,应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有利于及时把握患者心理行为变化和情绪改变,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基础,为制定科学的心理护理程序提供参考依据。

2.3 利于护生学会自助与助人

通过《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改革,让护生所获得的不仅限于书本理论知识,更是拥有帮助并指导患者解决疾病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其心身康复的能力和从容应对自身遇到的各种困境与挫折的素质。一方面,护理是一种高应激的职业,护士长期生活在充满“应激源”的环境中,紧张的工作性质和高风险的职业压力致使护士极易产生身心疲劳。这就需要培养护生应对压力、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另一方面,当护生具备这种能力,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还可以延伸去帮助患者。指导患者缓解因疾病、伤痛等产生的心理压力,促进患者康复,实现自助到助人的转变和延伸。

3 《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更多地要拓展到护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心理护理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构建“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培养和自我心理成长”三大目标模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才能促进整体护理向纵深发展。

3.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护理心理学》的较短的课程学时在高职院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课程繁重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增加学时来达到教学目标似乎是不可行的。为此,只能是在现有较少学时基础上,将课程大纲与执业考纲“双纲”融合,合理选取整合教学内容,科学分配教学学时。如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两个章节的安排上,护生不可能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就能在临床工作中给病人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因此教学目标定位应是了解,教师可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但是基于心理咨询中的基本技巧对于临床中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进行良好护患沟通以及实施有效心理护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在设置心理护理实训环节的时候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其中。又比如对于护患关系章节,因为在《护理人文修养》和《护理伦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这部分内容可以不讲或者知识层面略讲。

3.3 设计实训课模块

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下,高职学生更喜歡实践性强的课程,而非纯理论教学的课程。为解决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的问题,促进护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临床心理护理的专业能力,课程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应增设实训课教学。实训课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心理护理基本技能和护生自我心理成长训练两大模块,具体内容可涉及如情绪、人格、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护理等内容。当然,这首先需要编写或者选择真正适合高职学生群体的护理心理学教材,同时对护理心理学授课教案进行精心设计,编制实训方案,改革护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方式等。

3.4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

随着全国“微课”视频教学方式的广泛实行,教师可以针对一些重难点知识点制作微课小视频,通过微信、QQ、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平台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自主学习、巩固。对于其他医学院校建成的优秀的《护理心理学》精品资源共享平台,教师也可以通过查找分享给学生,实现资源共享。另外,现在《护理心理学》教材多为一体化教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扫一扫,知重点”、“扫一扫,测一测”、“扫一扫,会多一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4 结语

《护理心理学》对于高职护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相关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们认识到实施《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与必要性,对现存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提高课程教学实效,为更好地培养适合当前医学模式需要的现代专业护理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孙萍,邓斌菊.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2).

[2]沈伟.《心理护理技能训练》实训课程设计与应用[J].护理究,2014,28(03):876-878.

[3]董雪,董超,赵琪珩.多种互动式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9):137-138.

[4]卢蓉,沈海文,徐正英等.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心理学》教学的探索实践[J].中外医学研究,2017,11(15):145-146.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心理学 护理 探讨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