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3-06-15 12:3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最终达成培养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的教育目标。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对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理论 数学教学

[作者简介]肖春梅(1968- ),女,广西东兰人,河池学院数学系讲师,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广西 宜州 546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池学院资助项目“河池学院应用数学重点学科”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院科研[2007]2号)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079-03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派,该学派反对行为主义将人混同于动物,反对把对动物的研究结果用于解释人类学习,也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只研究病态的人,而不去研究心理健康的人,主张研究人格健康的人,并从“整个人”,即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兴趣、价值观等方面去研究人,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学派”。其核心理论是自我实现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等。自该学派的教育改革理论提出以来,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探析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的积极要素,对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改革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是以罗杰斯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为理论来源的。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中,罗杰斯认为,患者本人具有健康的潜在条件,只需设置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他就能够自己改变自己,不医而愈。人本主义把患者中心理论应用到教学上,就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各有其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只需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过教书,极大地突出教学中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是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基本动力的教学理论。

(一)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既反对把学生视为“受本能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精神分析),也反对把学生看做“较大的白鼠”(行为主义)和“较慢的计算机”(认知主义),主张把学生看做是“人”,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强调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兴趣等,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学习和变化。

(二)教师: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和权利的拥有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诸如讲演、考试、分数、嘲弄等支配学生的学习,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因此,提出要废除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以促进者取而代之。作为促进者的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可以选择的、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学习环境;使用合约,让学生在课程规定的范围内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并确定最终评价的准则;利用社区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采用同伴教学,发挥同伴间的个别指导作用;采用分组学习,让学生自由选择主动学习或被动学习的方式;提供探究的环境,进行探究训练,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适当使用程序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满足感;建立交朋友小组,为个体提供一种坦诚交往的情境;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责任去追求特定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权威人物,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实现学习目标的促进者。

(三)师生关系:真诚、接纳、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教学看做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的相互影响,非常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积极作用。罗杰斯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不在于教师的课程计划,不在于教师的视听设备,不在于教师采用编序教学,不在于教师的讲授和演示,不在于图书的丰富。促进教学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三种态度品质:第一,真诚一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应坦诚相待,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情。教师必须丢掉假面具,抛弃虚伪和欺诈。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理想的课堂心理氛围。第二,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各方面能无条件地加以接纳,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这样能消除师生关系的不安全感。第三,移情理解。教师考查学生时,要以同情的态度体验学生本身的所想所感来达到理解的方法。教师在这种理解中由于感情移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感情和想法,因而学生便会信任教师确能全面地把握他自己的优缺点,并发展起师生间“忧乐与共”的行为来。在这种真诚、接纳、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使它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发挥潜能。

(四)教学过程:无结构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自己主导学习进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己作为班集体的一员参与讨论,不用权威性语言评价学生思想观点的是非优劣,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倾听他人的想法,并适时强调“接受”的重要性,接受自己,接受他人,使学生之间消除戒备心理,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启发。大家畅所欲言,谈的都是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因而,每个人都感到振奋,并且乐于倾听新思想。这样,性格怪僻、武断、固执的人变得通情达理;羞怯的人变得勇敢起来;那些放肆、好斗的人变得细腻而谦逊。罗杰斯的学生坦恩·鲍姆将这种教学过程称为无结构的教学过程。罗杰斯认为,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充分自由、安全的环境和气氛,使学生的潜能得以自由地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方法多样化

人本主义者认为传统的教学评价用测验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此,提出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第一,个性分析法。教师根据对学生学习生活的观察结果提出书面报告。第二,档案记录法。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对不同时期的学习及生活状况进行记录,收集包括科研报告、经验总结、艺术作品、学期论文等学生的作业样本。第三,契约评分法。教师可指定学生完成某几项工作,由学生任意挑选,或按照每个学生的兴趣目标签订学习合同,教师根据学习结果给学生评定成绩。第四,自我评价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编制试卷,参与评价,公开讨论每个人所达到的水平,师生共同确定分数等级。自我评价不同于相对评价,它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比较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这就避免了因分数竞争所导致的心理压力和厌倦情绪。在自我评价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我发现并解决学习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评定学业成绩。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从而使学习更主动、持久和有效。

二、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看做能动的人,相信学生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强调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如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问题,等等。教师要及时了解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和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满足他们更多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二)注重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统一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的焦点指向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常常被忽视,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知情分离的教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学生成为知情统一的“完整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只关注从认知角度考虑展示数学知识的正确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倾向,数学教学宜积极倡导认知与情意相结合,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感知、理解、运用、巩固和智力等认知因素,而且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情意因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尽可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各层面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把认知与情感培养相结合,心智发展与情绪发展相结合,促使学生完善人格的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视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作用,把它看成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并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是由教学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而教学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态度品质的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移情理解。这对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融洽的人际关系为前提。而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即教师关心、宽容和接受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理解;同学之间发扬团结、友爱、互助和谦让的精神。在这样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心理安全感,从而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乐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其次,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需要教师的课堂调控。教师要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调控作用,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恰当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使课堂始终处于和谐、欢快、紧张、有序的氛围,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并精心设计这些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以使学生在进行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学习过程中,优化知识与个人经验的整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学习资源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外显素材性资源,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在教材或其他媒体上显示的数学知识。第二,外显条件性资源,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主要涉及设施、媒介和环境,如图书馆、博物馆、大众传播系统、网络、实践活动材料、校内外教师资源等。第三,内隐素材性资源,指潜藏于数学知识深层的隐性知识,如数学背景知识、数学逻辑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第四,内隐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根据对素材性资源的理解,结合外显条件性资源而构建的一种适宜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在向学生呈现学习资源时,应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惠的原则,有机整合各种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五)更新评价的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思想无疑对我们的数学教学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更新评价理念,使数学学习评价也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在评价的内容上,由只关注认知领域的评价向既关注认知领域,也关注情意领域的评价转变,即既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改变只通过书面考试分数评定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诸如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活动报告、建立成长记录袋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由单一的评价主体向多元化评价主体转变,改变只由教师评价,向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共同参与评价转变,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过程。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回顾和反思数学学习历程,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形成主体意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在评价的结果上,由注重群体的横向比较向更注重个体的纵向发展转变,把对个体的评价视为一个长期的信息积累过程,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评价理念,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兴春,冯仲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22-26.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55-456.

[3]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35.

[4]喻平.如何评课:数学课程资源层面的透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5-20.

[5]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赵德雷.一位心理学家的教育理想[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79-81.

推荐访问:人本主义 数学教学 启示 理论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