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文本转换与文化倾向

时间:2023-06-14 19:1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当下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浪潮一再掀起,这种改编热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文本转换的形式要契合市场的竞争并且获得文化的认同才有生命力。只有反思文本转换过程中的文化问题,展现文本转换特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潜能,才能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网络小说 影视改编 文本转换

一、网络小说改编影视的文化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次文学改编影视剧的热潮,例如曾在西柏林电影节上获过金熊奖的《红高粱》就是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等等。影视与文学作品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小说由于具有题材多样化、平民化、互动性强以及受众基础好等特点,深受广大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爱,而且也成为影视商业化的背景下导演、编剧们的新宠。网络小说与影视的握手,文本的转换,开辟了大众藝术和通俗文化的新天地。

艺术随着社会生活系统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一切艺术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艺术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是社会生活发展的结果”。“当社会生活的发展使某种艺术体裁的表现力相形见绌时,一种更新的艺术体裁又将这种体裁进行分解,同时综合它的优势因素,从而逐步代替了它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影视改编艺术正视和跟上这种发展,不断化合新的元素,更新自己的集体组织,否则就会停滞不前”。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复杂化,人从处境到心理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人们更愿意欣赏视听并用的不用过多进行脑力思考的影像艺术,愿意享受视觉冲击带来的愉悦感来缓解生活的压力,视觉影像凌驾于语言文字之上,成为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新宠。在数字媒体时代下,个人意识和消费价值的文化日益凸显,文学形态也开始发生变化,网络小说是顺应快节奏社会潮流而产生的碎片化的文学形式,它以其自由化的表达方式获得年轻人的热捧,年轻的网络作家敏锐地捕捉生活的热点,“迅捷地反映鲜活的现实生活,创作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作品”,在这样的时代文化浪潮下,影视剧作家们迎合潮流纷纷将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

1.文化消费下的狂欢心理

“人类感性生活娱乐化的发展倾向,从心理角度而言是一种审美和审美文化的变化过程,似乎人们对娱乐的追求主要来源于一种心理需求。”网络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消费社会的不断膨胀,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精神束缚,文化消费随之产生,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当下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通过娱乐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心中的压抑与空虚,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消遣与快感,以及精神上的短暂愉悦。网络小说与网络影视剧的出现比较贴切地迎合了当下文化消费背景下精神空虚的人们的一种娱乐化狂欢心理。所谓的娱乐化狂欢是指以狂欢化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快节奏的社会现实,从而达到一种身心的放松与超脱。

随着网络的大面积普及,社会进入到了一种全民都可写作的时代,作家也不再神秘,变成了会用打字来表达感情的普通大众,这使得网络小说更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为通过图像来解释社会生活的影视剧的创作改编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网络作家不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唤醒大众,而是用“匿名”的方式畅所欲言,肆无忌惮地挥洒自己内心的迷惑与激情,寻找心理上的共鸣人。改编自九夜茴小说的青春电视剧《匆匆那年》是一部关于20世纪80年代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共同狂欢,高中课堂上的交头接耳与打打闹闹是学生课业压力下的一种放松方式;放学后在黑板上恶作剧地表白爱情是青春岁月里对懵懂爱情的狂欢式放纵;高考结束后,大家在酒吧里狂欢、纵酒高歌,在树上刻下永远在一起的誓言,这是五彩斑斓的青春岁月的狂欢式色彩,是独一无二的记忆;大学校园里,分手后的方茴为了“报复”陈寻的变心,开始了一场背负罪孽的放逐,放纵了女孩子一辈子最珍贵的贞洁,也让两人的感情轰然倒塌。他们在只有一次的青春里爱过、恨过、放纵过,这些经历让他们的人生充满回忆,让人生过往值得纪念。《匆匆那年》等青春系列,满足了当下文化消费环境下,迷茫的人们渴望娱乐狂欢的内心和娱乐化的审美倾向。

2.审美文化理论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兴是核心,“诗可以兴”就是诗可以把人带到一个境界,审美的功能是一种“光环作用”,其直接的光源就是审美感兴,可以向外延伸扩展,形成一个广泛的区域,也就构成了间接的影响社会的功能。在审美感兴中,审美主体在审美中可以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认识,因为艺术是每个时代中最先感受到社会变化,最能揭示社会现象的一种形式。德国哲学家阿多诺认为,审美文化的特征在于它作为社会的对立面,以一种批判的力量来抗拒束缚和摧残个性的社会。

电视剧《蜗居》因为反映现实的深刻性,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讨论,它是根据网络小说《蜗居小说》改编的,是对房奴、小三、贪官问题的讨论,反映了当下金融危机和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都市白领困顿的生活状态,“房奴”的辛酸和艰辛让观众感同身受。将小三和贪官赤裸裸的敏感话题展现在观众面前,值得人们的思考和反思,反映了快节奏的社会下,异化的社会给人带来的危机感和荒诞感。

审美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不仅让审美主体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新的认识,而且让审美主体处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沟通关联域中。首先,当观众沉浸在一种深切的审美体验之中时,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现实社会上的人生经历使他在情感上与书中或剧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与这些人物同甘共苦,实现自己与虚拟的人物的交流;其次,品味书中和剧中的人物的思想与感情时,还会体会出作者和编剧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感情,实现观者和读者的对话;更进一步地说,审美活动结束后,通过给笔者留言、文艺评论、影视评论、论坛和闲谈等方式,与作者互动,观者也彼此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达到一种沟通。《蜗居》中的“小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最热门的社会话题,现实生活的物质诱惑与精神的压抑,面包与爱情的选择,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奈和心灵的迷茫。在读者和观者的审美过程中,对海藻这个小三没有单纯地厌弃而是充满了同情,因为他们可以品味出她面对困顿的生活时心底的无奈,作品贴合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吐露了在生活中踽踽难行的人们的真实生活。

3.无意识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潜意识过程中的显现,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被压抑的冲动在梦中以另类的方式的反映,梦中出现的稀奇古怪的内容,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日常生活和人生经历的重新组合,在梦中,人是放松的状态,可以随心所欲,不再压抑,获得假性的安逸。其实对于现在的网络小说和影视剧也是如此,现代社会,尤其是后工业时代,人们进入到消费社会,在消费主义文化冲击下,人们的欲望无限膨胀,呈现出普遍化的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然而长期的迷恋消费让许多的人们极易产生空虚无助和陌生感。这时,大众传媒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是消费文化最直接的体现,网络小说和网络影视剧的改编则应时而生,人们通过网络抒发自己的苦闷和焦虑,表达对现实的各种态度,找到在日常生活中所缺失的各种欲望:智慧、成功、富裕、浪漫等,这种在现实社会中无法解脱的情绪和压抑的欲望通过网络小说的书写得到释放,被控制的情感得到宣泄,这与梦的潜意识是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人得不到原始滿足的一种补偿或替代品。《甄传》的主角是以甄为代表的女性,在后宫斗争中步步算计,自我救赎,最终走上最高位,这让现实中受到性别不平等的女性观众心理上得到一丝平衡和慰藉。

二、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文本转换

影视与小说的关系由来已久,从影视诞生开始到今天,小说创作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大师张艺谋导演曾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中国一大批好电影都改编自小说。……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都不会存在。”电视剧也是如此,大部分也是由小说改编过来的。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变成了一种文本转换形式,文本转换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其自己的特点。

1.题材转换

网络小说贴近生活,其改编成影视剧的题材类型主要分成玄幻类和现实类两种题材。玄幻类题材的小说因为技术等的限制改编成影视剧的很少,现实类的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则非常多。玄幻类的网络小说描绘的是异于现实生活的生活体验,是虚幻的世界,体现的是创作者的想象力,给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神奇的感受,让人们忘却生活中的压力与苦闷,在玄幻的世界里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穿越的玄幻空间里,用现代的思维重新理解历史,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异世里得到释放压力的快感。《步步惊心》里的张晓发生车祸穿越到了清代,变成马尔泰·若曦,陷入古代的爱恨纠葛中,原本在现实中碌碌无为的灰姑娘,一朝穿越,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不断努力,变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这填补了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压力的人们的内心空虚,在忙碌的生活压力下,无所适从的人们往往寄希望于虚幻的世界,对心理空白进行补偿,以此满足心灵的慰藉。现实类题材的网络小说,因为反映现实生活问题,满足大众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被广泛地改编成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编剧和导演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适当地增添一些对话与情节使网络小说更适合影视作品,同时演员的表演风格、性格气质及贴近主题的音乐使网络小说以一种丰满的姿态让观者感同身受。《山楂树之恋》演绎了一出纯洁美好的爱情,在改编成电影时,张艺谋做出了很多变动,比如删去了老三的未婚妻这一人物设置,用大量的画面和画外音相结合展现静秋细腻的心理变化,突出两人纯粹、干净的爱情。

2.情节转换

网络小说在改编成影视剧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常常会与原小说不尽相同,比如《步步惊心》的结局是马尔泰·若曦穿越回到了现代,在博物馆又见到了现代版的四爷,不同于小说版的若曦死在了古代,这是编剧为了续集《步步惊情》做准备,为续集的拍摄留下悬念,让观众对续集充满好奇,也为续集的播出积攒人气;而且改编得也比较合情合理,这是因为网络小说的作者不是精英人士,写手们大都随心所欲,他们反对说教,不遵从传统写作的方法,讲求趣味,内容流于肤浅,仅仅是个人感情的宣泄,注重个体的自我娱乐和个性的自我张扬。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文学创作中有一种留白的艺术手法,留白的主要作用是给读者和欣赏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它是一种智慧,使作品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价值,网络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喜欢留白的设置,尤其是在玄幻小说中更是如此,作者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来想象,建立起自己的期待影像,在编剧的文本转换中,编剧要合理地利用留白,在视听并用的影视中填补小说的空白,在情节结构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戏剧性与叙事性相结合,“变成一种‘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局’,‘不打句号’的戏剧性矛盾纠葛之流”,这样就会使观众有“要看结局如何”的心理始终得不到满足,有想要看下去但是最后未能看到结局的期待。

“在艺术欣赏中,不仅充满了欣赏者的想象,而且在这种想象中,始终饱含着感情。在艺术欣赏中,艺术作品中的感情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在文本转换中,编剧要同时考虑作家投入到作品中的感情和观看者的感情,有时候还要兼顾读过这些网络小说的读者的感情。一般的小说(包括纸质的书本小说和网络小说)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感情,但是这种用千言万语来描述感情远不如一段段影像的视觉感知更能表达感情。影视剧的有限屏幕会紧凑地设置戏剧冲突和悬念,剧情也会紧实安排,来迎合情感匮乏的现实社会的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感情,所以编剧要照顾到多方面的感情才能使文本转换得以正确的实现。

3.语言转换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人、每一事物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的特点,各有各的审美规律。对于文本转换的网络小说语言和影视语言来说,也是这样,网络小说的语言虽然相对于传统的小说语言来说,通俗易懂,可读性较强,还有鲜活、时尚、幽默诙谐的说话方式,满足大多数普通大众和底层人物的阅读心理,反映下里巴人的心声,但是影视语言更多地运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影视语言是具有亲切感的对话语言,电视剧因为受屏幕大小的限制,以及大量地运用声音和台词,更多地运用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中带有‘面对面谈知心话’的色彩,使影视剧更有亲切感”,另外影视剧语言还具有散文化,我们知道文学中的散文具有形散魂不散的特点,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影视剧中,“散文化就意味着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每天都有时间来观看影视剧,在影视剧中,不管是镜头的转换还是有意地显得琐碎的对话,都满足了“观众‘断断续续’的收看方式”,使影视剧散文化地、自然地反映生活。在文本转换中,不能只为了忠于原著而照搬小说,还要兼顾影视剧的语言特点,做到兼收并蓄,在声色并茂中获得吸引观众,征服最大多数观众的艺术魅力。

三、網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文化倾向

1.女性主义倾向

在人类社会史上,男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占据领导权的地位,女性被排斥在边缘地位,成为附属于男性的第二性,在法国最早出现了女性主义一词,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了英美等国逐步流行起来,“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定为女权主义。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和社会言论,在争取平等权利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挖掘女性的社会力量,促进女性的发展,为全社会的女性解放而努力。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女性网络作家,她们了解女性熟悉的日常生活,以女性的特有方式来关注社会,或者希望在异世的空间里,用现代女性的眼光分析古人的行为方式,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作品里表现出女性独特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在网络小说里,女性形象很多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比如《甄传》作者流潋紫、《步步惊心》作者桐华等,她们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里的参与者,“在纷繁复杂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关系中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对爱情有冷静理性的思考,即便是在恶劣的境遇中也要努力谋求相对理想化的生活图景”,甄身上不再是顺从、安静的女性气质,而是萌生了自尊、自强的意识,迸发出进取和独立的性格,在尔虞我诈的后宫中她勇敢坚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手段为自己赢得了荣华富贵,她的智慧和才情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和为人处世的智慧,让她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网络小说成为女性情感思想的宣泄抒发。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时,要慎重地改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作为主角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心中的完美形象和理想的代表,她身上集中了作者的美好的想象,但是反射到影视剧中时,肯定是有落差的,影视剧家们要慎重地选择人物,力求神似,并通过其表情、动作来尽可能正确地展示人物形象,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让观众不至于耽于小说中的完美形象,也能在影视剧中找到现实的安慰。

2.后现代主义倾向

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文本转换形式,是在传统的文学作品转换成影视剧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小说最早改编成影视剧是2000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从此拉开了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序幕,中间经历了发生、低沉、繁荣期三个阶段,目前处于繁荣期。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社会进入到一种后现代主义状态,“后”是否定的意思,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它坚持一种知性的反理性主义,它消解了深度,历史感消失了,距离消失了,主体消失了,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凌驾于生产,“人们更多地期望‘独善其身’”,关注自我生存发展,“人们的价值尺度,由社会承担向自娱娱人转换”,影视作品需要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使观众产生心灵共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形式,网络小说以生命本真的自由喧哗替代,削弱了传统小说的社会深度,其改编成影视剧是应时而生,反映了在快餐社会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迷茫与彷徨。许多都市爱情伦理剧反映的是琐碎的日常生活,真实地表达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成长悲欢而受到大家的欢迎,这些影视剧描写了现实中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和诱惑的反抗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真实传达了当下社会日益恶劣的情感状态,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摧毁得面目全非,这些极端却又真实的画面刺激了观众的神经,让观众能够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得到心理认同感,自我宣泄式在想象中解决这些社会现实。青春系列的影视剧让正面临着生活压力和困扰的很多观众回忆自己曾经无拘无束、自由洒脱的青春岁月;穿越历史剧中主人公用现代身份穿越历史,体验超时空的自由与无拘束,使身心俱疲的观众得到暂时放松和休闲。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文本转换形式在内容上消解了生活常态的深度意义,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这种后现代化的审美形式,切合了现代社会影视剧观众的需求,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艺术形式。

3.自由主义倾向

自由主义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但自由的传统在西方却很古老,古希腊这个自由的摇篮,是自由启蒙的地方,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自由变成了所有人的一种权利,演变成自由主义。近代意义上的自由有“内在的自由”和“外在的自由”之分,“内在的自由”就是通过自己个人的自由意志去追求人生,涉及的是个人问题,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每个个体都是自己的主宰,能够不受外在和他人意念的驱动,在这其中言论自由是绝对的自由。在我国宪法中,言论的自由也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较早为这种自由主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的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用‘求乐避苦’解释人的个人利益和行为动机,把‘最大幸福’作为道德与立法原则的哲学伦理学说”。在功利主义看来,自由就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目标,而且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国家不应将一种认可的善或利观念强加给所有的人,否则就将从整体上减少人民的福利”。对于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这种文本转换形式,它适应了快节奏社会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物质诱惑、利益冲突、精神迷茫、道德困惑、生活焦虑时时缠绕在人们的生活中,个体被边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又逐渐地使个体形成一种“生存的孤立”,每个人又不得不面对它,用不同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感情。网络小说给人们提供一个便利的平台,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给人一幅画面,清晰明了地展示给观者鲜活的人生百态。《甄传》里的甄后来明白了皇上只是在后宫众位妃嫔之中留连表演,没有真情,命运只握在自己的手中,她为了亲情、爱情和友情,掩藏起自己的纯良,一步步把自己打造成刀枪不入、狠绝的权力争夺者,最后成为后宫中至高无上的位权者。甄是一个用自己的智慧追求自己的权利的女子,她折射出的是以作者流潋紫为代表的现代女性对自由的渴望,渴望在生活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不再受外在的诱惑,不再屈服于社会的现实压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现代很多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贴近生活,激起了人们心中真实的自由梦想,在现实人们的心中产生剧烈的震荡,这是它们得到很好反馈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文本转换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无论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还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出现都为它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它的出现适应了快节奏社会发展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对研究当下人们的生存、心理现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种文本转换形式毕竟时间短暂,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隆民.电视美学:电视艺术的美及其审美活动[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22.

[2] 彭玲.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热的原因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61.

[3] 欧阳宏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尔葳.张艺谋说[M].沈阳:春风出版社,1988.

[5] 洪忠煌.电视剧艺术语言初探[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6] 杨芳.后现代语境下网络小说女性视角叙事策略解读[J].三峡论坛,2015(1).

[7] 谢宏娟.中国网络小说影像改编作品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2001.

[8] 吴春华.当代西方自由主义[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36.

[9] 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1.

作 者:孟 萌,昆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推荐访问:网络小说 改编 倾向 文本 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