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阈下的美国影视剧制作

时间:2023-06-14 18: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美国影视剧的精良的制作与成熟的生产方式和传播理念上的优势是其称霸世界影视产业的重要原因。美国影视剧以多元化符号迎合广大受众,为市场利益而自觉追求更接近人性的个人主义。这种较通俗又极富感染力的意识形态能够最大化地调动来自各个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 美国影视剧;影视剧制作;传播视阈;传播意识

美国影视剧在全球影视剧产业的霸主地位是有目共睹的,美国影视剧占据了大量国外市场的同时,它的强势文化输出也被众口指责。近几年,大量优秀的美国影视剧作品依靠互联网P2P技术的支持和无常字幕组的加工,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了网民面前。它虽只在小众中传播,但却引起了社会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生存的担忧。悲观者甚至认为美国影视剧的强大影响力会“西化”我国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动摇我们价值观的根本。

美国影视剧中的确存在着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但这毕竟是美国影视剧被消费之后产生的结果,而非影视剧生产商在进行慎重的商业投资前要考虑的问题。这里,我们姑且抛开意识形态上的敌视情绪,从传播学视阈分析美剧制作中的传播理念。

一、“季”的传播模式:美国影视剧高产高质的保证

当今越来越流行的电视剧“季”的播出形式正是美国影视剧开创的科学运营模式之一。美剧作为文化产品在其成熟的工业流水线上大批量的生产。它采取严格的制播分离制度,以边拍边播的方式,每周呈现一集。每季25集左右。一部优秀作品能够续拍4季以上,甚至延续几年之久。之所以称这种模式为“季”是因为美剧的播放时间是根据美国观众收看电视的淡旺季规律安排的。“这种安排便于观众认知和记忆,对剧情进展的期待也很容易让观众形成约会意识,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固定频道收看电视剧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是电视台确保有观众连贯收视的最佳手段。”[1]又可以跟随制片公司的拍摄进度,实现边拍边播的效率。这样做也可以降低制片公司和电视台双方的投资风险。一个故事创意是否会取悦观众要依靠收视率的检验。制片公司可先生产几集供电视台试探市场,若收效甚微,那么可能故事刚开头就夭折了;若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电视台就会签署继续购买的合同,而制片公司就会大胆地投资拍摄。像著名的《法律与秩序》,从1990年开播至今已有20季,是美国电视史上播映时间最长犯罪剧集。优秀作品由于其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会吸引制片方深度地挖掘故事创意的潜能。只要有观众缘就一直续拍。这样的长期经营不仅会吸引大量的广告商,还能降低开发新的品牌剧而支出的创意成本。

成熟的分工制度和模块化的制作程序是美剧高产出高质量的保证。每一集成品都是由编剧、拍摄、后期制作等不同的创作团队分工协作完成。而其中最重要的编剧团队又要分成情节、提纲、对白、脚本等不同的制作小组。复杂庞大的制作模块只基于一个因素统一组合起来,那就是市场。为了争夺受众,美剧又会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严谨科学地分成不同的类型局:肥皂剧、情景喜剧、情节系列剧。情节剧又分:科幻剧、犯罪剧、侦探剧、医疗剧、冒险剧,还有最近兴起的青春剧。它们在主攻目标受众的同时,还不忘兼顾社会大众的审美价值,并根据观众的反馈适时调整剧情。《X档案》《24小时》《越狱》《实习医生格雷》等都是影响较大的分类情节剧集。当然制片方为了抓住细分市场,也会别出心裁地将某些类型有机结合。如2009年开播的秋季剧《吸血鬼日记》就将青春与魔幻合二为一,吸引了大量追逐“吸血鬼”风潮的年轻观众。

二、感官冲击力:牢牢抓住受众心理

美剧的霸主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强大的感官冲击力。它来自娴熟精巧的制作能力,更源于它对市场的渴求。它每周一集的间断出击必须要做到短时间内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理。所以它的每一秒钟都不能浪费。情节发展跌宕起伏,节奏变化目不暇接,悬念重生高潮迭起,故事结局的指向总流于开放。著名的《24小时》就是典型例证,每一环节都会产生不可预料的结果,却又峰回路转,向下一个未知发展。然而这种追求冲击力最大化的原则慢慢形成定式,也使得系列剧的模式限于老套,这也为众多批评家所诟病。

比起故事情节的冲击,有些纯粹意义上的感官吸引点却不会使观众失去新鲜感,并经常被屡试不爽。那就是著名的三要素——色情、暴力、人情味。这三点几乎在每部美剧,甚至每一集中都能找到。因为它们是最能勾起人类心理诉求的砝码,可以跨越文化藩篱,有着最广泛的吸引力。目前热映的现代魔幻剧《真爱如血》在其魔幻题材上几乎没有任何创新,却凭借出位的情欲表现和直观刺激的镜头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再比如少有的历史剧《都铎王朝》,它受欢迎的原因并不在于王朝在英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或是亨利八世对宗教改革的突出贡献,而只是凭借肉感地演绎了一位暴虐君主与八位皇后以及众多美妾的荒淫史。美国电视剧由于处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所以敢于以最直观的方式调动受众的原始欲望。

三、多元文化符号:最大化地迎合观众

美国影视剧观众的主体是中产阶级人群,他们也是美国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美剧为抓住这块最大的市场,必须在人物设计和意见立场上贴合中产阶级。比如表现对权力集团的不满、对无聊生活的抱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但对于其他社会群体,美剧也没有放过。为吸引更多的观众群,美剧往往会包容多元文化的符号,尤其是人物角色的选择。有色人种演员在美剧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既符合民主平等的社会理念,又扩大了自身的群众基础。几乎正面主要配角由黑人演员饰演已经逐渐成为惯例。例如《越狱》中男主角迈克尔的同寝墨西哥裔狱友;《真爱如血》中从不说谎敢怒敢言的黑人女孩。不过白种演员的主角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也是符合美国社会现实的,还自然而然地迎合了美国中产阶级观众。

真实主义是“后911”时代美剧的特点之一。美剧为了最大化地迎合中产阶级,便将电视剧的背景环境营造得犹如观众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以此达到共鸣效果。这也是美剧严重缺少历史题材的原因。边拍边播的形式使得编剧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最新社会元素即时地融入电视剧作品中,让虚拟的剧情建构在看似真实熟悉的环境之上。自然灾害、反恐、校园枪击等社会问题在发生后,会在美剧中快速地得到反映,甚至是夸张。

四、个人主义:针对个体受众的诱惑手段

经过以上三点的铺垫,接下来探讨美国影视剧文化。个人主义是美国影视剧,也可以说是美国向我们传达的文化理念。美国作为最大的移民国家,拥有着复杂的社会族群。每个族群在信仰上、观念上都有着较大的不同,这种群体的差异已经在历史上引发过一次次社会矛盾。如何统筹美利坚民族的文化追求?个人主义是一个有效的,也是仅有的共同点。相比群体间的巨大差异,个体间的差异却较小。在去除了群体标签以后,个体的价值追求基本趋同,特别是个体价值中的基础诉求。这使得美国文化抓住了人类最原始的共同性——对自身价值的认可。美剧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表现到了极致。我们可以说是美国的意识形态被灌输到了美剧之中,但也可以理解为,要想征服整体的观众,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针对个体输送最易接受的个人主义。美国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域,许多先锋思想在这里产生,但它们未必有市场。市场是留给广大受众的。广大受众最统一的追求就是作为个体,对自身利益的保证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所以美剧的制片商受商业利益的驱动,自然要迎合观众的最普遍诉求,这是必选的诱惑手段。

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均是个人主义的衍生。它们在美剧中被无数次地表现。让观众在同剧中主角的换位思考下,领略个人价值的优越感。随着美剧真实主义的抬头,英雄主义被改装为小人物对自身权利的实现,理想主义则被表现为在面对残酷社会现实时,还能坚持自身的价值观。看似的弱化却给个人主义更加真实的力量。在《越狱》中米勒饰演的迈克尔一角,人物塑造非常成功。他已不再是早期影视作品中符号化的英雄形象,而是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下表现出自闭、忧郁等性格缺陷。而这种更人性的设计反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衬托个体魅力的往往是来自贵族阶层和权力集团的反面角色,甚至是疯狂的“政府阴谋论”。这些邪恶势力最终会毋庸置疑地被自由与理想击个粉碎。主角人物的设计越来越趋向缺陷美,再与其超群的毅力和智慧相结合,这样既体现了真实饱满的人物性格,又使情节发展更贴合观众自我价值实现的心态。

五、普世主义:精致的通俗

美国影视剧在国际传播中也很少遇到文化抵触,它的强大影响力正在同化着全世界的各种文化。美剧的文化霸权除了建立在资金和技术优势基础上,还依赖于其文化理念中蕴含的普世价值。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尽管剧中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环境并不相符,甚至对其他国家的观众而言更具有陌生性,但观众却能够抛开各自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之外而获得一种基于人生基本命题上的共通与共鸣。”[2]美剧所宣传的个人主义,化身为对生命、自由、勇气、诚信、和平的追求,这些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可以说美国影视剧的传播奇迹并不是因为其文化的精致与高雅,而恰恰在于其通俗,一种精致的通俗。《欲望都市》围绕着四位都市女白领的情爱勾画出女人与男人的博弈,弥漫着欲望与失望、浪漫与冷酷、生机与颓废,交织着人对生命、自由、勇气、诚信等这样重大主题的隐晦折射。这部剧虽然在中国的公共电视台从来没有公映过,但却影响了中国的影视剧制作,《好想好想谈恋爱》就是模仿此剧,而被称为中国版的《欲望都市》。

美国影视剧不会像中国影视剧那样露骨地宣传社会的伦理道德,亦不会将人的社会性凌驾于人的自然性之上。这种看似伟大的理念实则为一种最原始、最基本、又最具有感染力的意识形态,强烈地诱惑着受众去解放私欲。相比之下,中国影视剧却保留其过多的道德说教和宣传意味,我国电视剧以历史剧居多,善于标榜崇高的社会大局观念。即使出现一些反映百姓生活家长里短的作品,看似贴近受众心理,也不免反复地强调道德伦理。其社会性明显凌驾于人性之上。一部《蜗居》稍微触及了人的自然本性,却遭到保守价值观的抨击。

不过,美国影视剧文化的传播也不会在我国产生过于悲观的影响。美国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网络的免费传播与收看,是中国受众“主动”被吸引,其传播与收看的主要人群一般都拥有高等学历,为中国的文化精英阶层,并在这部分受众中成为一种文化时尚。非法品尝美国的通俗化的文化理念,却感到的是追求时尚的优越感,这是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1] 关世杰.国际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晓民.美国电视剧播出季的营运特点与启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

[3] 冯婉.美国电视剧的文化解读[J].科学之友,2009(17).

[4] 成珊娣.网络传播与美国电视剧的文化霸权[J].青年记者,2008(21).

[5] 郭艳民.中国电视剧创作仿鉴美国电视剧的方法及思考[J].现代传播,2009(01).

[6] 史历峰.美国电视剧网途抢滩中国[J].新闻爱好者,2007(08).

[作者简介] 杨楠(1969— ),女,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温济聪(1988— ),男,辽宁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推荐访问:美国 影视剧 传播 制作 视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