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有选择地减少产量

时间:2023-06-14 17: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受制于产量和时间的规定完成的創作,是经不起市场的推敲。人为定出每年的产值多少,产量做多大规模,会导致很多产品是凑数的。文化产品,若是在每个环节降低一点点要求,整体出来的效果就会降低很多。所以,我对这种以产量推动影视企业发展的方式心存疑问。

要理性的生产规划

影视圈:电视圈内流行一句话:一个公司一年拍一部剧只够持平,一年拍两部略有盈余。拍三部又赔了,因为电视台容量有限,现在一年的产量有多大?

张华(以下简称张):去年的数据是1.4万集,今年具体数据还没有出来,我估计应该会突破2.5万集。在今年八月份广播电视博览会之前,广电总局召开过一个小范围的通气会,他们统计的上半年数据与去年的总量持平,我想,下半年至少增加一万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这个数据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各行各业都在看好电视剧这个产业,都在积极地投入和参与,才会出现如此蓬勃的局面。忧的是,我们电视台的播出窗口有限,每个台固定的黄金时段有限。其实,总局也做过多次规划,但我们的卫视基本定位都是综合频道,不可能专播电视剧。

此外,今年网络视频的上升势头很猛,但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流播出平台,所以这么大的产量势必会造成积压。

影视圈:一般哪些剧集容易被积压下来?

张:我们的电视剧出口量小,国内供大于求,可以说竞争非常激烈。有些剧造成积压,大致有三个方面。一种是题材比较窄众一些,但会受到某个群体的特殊欢迎。第二种是可能跟现行的政策制度有所矛盾,暂时不能与观众见面。第三种应该是由于有些投资人急功近利,项目充促上马,剧本不扎实,主創也将就,导致品质有问题的剧。像第一种和第二种,假以时日,可能会找到更适合它的播出媒体,虽然在赢利上受到一定影响,但翻身的机会有,必竟我们影视产品的版权有五十年。但如果因品质有问题,肯定是把钱打水漂了,翻身很难。总归来说,文化产品讲究及时性,趁热推出效果会更好。这也是大家之所以争着用好的主創班底,不惜重金投入的原因。

影视圈:业内有没有关于产量过剩的讨论或应对方法。

张:在非正式的场合,大家都在议论,很关心这个现象,不过现在还没有进行过有组织性的正式讨论。十一月电视剧编剧协会应该会搞一个专门的论坛,从創作源头剧本去重视这个问题。这个现象,还是要有赖于行会组织一些正确的研讨,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推动。整个产业的规范,一方面需要行会来号召主动限产,保持一个供销的基本平衡,价格就不会乱。并且,现在电视剧生产没有门槛和限制,很多外行以为很容易,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进来。而一个文化产品,他有自身的复杂的生产流程,也有它的培育期,远不是外界所想的那么简单。

影视圈:中视的年产量一直比较多,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如何应对?

张:我们今年的总产量大概只有四五百集,也就是十部多一点,往年有十五部到二十部,实质上减产了,今年的形式的确特别严峻。

中视影视是一个国企,原本上级每年要下达产量指标,每年必须完成指标规定。比如年产量要求一千集,我们有五十个人,每人二百集,但后来发现这是不科学的。首先这个分配过程,就让有的人吃不饱,有的人完不成。其次这个硬性规定,项目以一年为期,必须在这个周期内完成制作,这会让大家疲于应付,这样根本不符合制作规律。

后来我们的调整方案就是,项目成熟一个上一个,以出精品为主,一年培育期不够就做两年,不再硬胜规定项目制作年限。这样每个人都会认认真真抓作品,来保证每个作品的质量。所以,尽管现在大环境是产量过剩,我们反而有所缩减。

影视圈:电视台一年的播出量为七千集,以您提供的数据,势必大量积压,这会不会影响业外投资的信心?

张:我想说两个问题。一是业内流传有三分之二的电视剧播不出去,我认为没那么多。为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算得出来。中央台一套和八套的黄金档,一年加起来可以消化一千八百集左右,在次黄档和白天还会消化一部分,大约又有一千多集。地方卫视平均一个台播两集,现在能高价买剧的卫视有十二个左右,比如一部剧上三家卫视,这样一年可以播三千集左右,再加上卫视的次黄档,也能消化一到两千集。最后加上市级台,又大约一千集左右,总量已经过万。所以,实际上的积压量没有三分之二那么多,这是我想要纠正的实际播出量,应该比大家预想的要多一些。此外,我还了解过一些其他媒体,比如付费电视、网络电视等,也在积极消化,总体来说没有预估的那么惨。

二是,就算只有几千集积压,但年复一年就会成为一个庞大的数据,形式令人堪优,这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整个产业还是需要理性的生产规划,理性的投资进入,不能太肆无忌惮的买进卖去,要尊重行业规律。特别是业外资金,更要格外谨慎,先了解产业的规律,再参与进来。

影视圈:目前来自业外热钱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张:一是在其他行业赚到钱,但他所从事的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短期内不能有大发展,想转型的,比如矿产资源、房地产、贸易等,都受国家调控。因为已经赚过大钱,再拿出一部分投放到文化产业上来。

第二类是各地方级党委政府,由于宣传的需要和城市形象提升的需求,想借助电视剧这种载体来达到宣传的目的。

第三类是大的文化集团,比如过去做平面或网络媒体的,他们想在文化领域有横向拓宽,进而投入到影视市场。这三种类型比较常见。

此外就是基金,通常投入在影视市场上的有两类。一类是以基金名义投资的影视公司,运作模式与传统影视公司无异,只不过融资渠道不一样。另一类是真正的基金,他基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和促进,这一种是需要大力发展的。而以基金的名义融资的,就要多做研究和考虑了。

影视圈:金融产品的扶持对影视企业上市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上市公司也要拿产量说话,这也是造成产量过剩的一个原因?

张:这倒是一个让人担忧的地方。刚才我说过文化产品有成长期,需要培育,这也是它自身的特殊规律,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里完成储备。你比如编剧,他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才能写出某个方面的作品,而不是受制于产量和时间的规定里完成創作。那样的东西是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光是人为定出每年的产值多少,产量做多大规模,会导致他的很多产品是凑数的。文化产品,若是在每个环节降低一点点要求,整体出来的效果就会降低很多。所以,我对这种以产量推动企业发展的方式是存疑问的。而且,上市公司有强大的财力做支撑,势必要垄断一流的創作资源。

影视圈:这是市场规律的使然。对产业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张:这个事情首先是取决于供求关系,而决定供求关系有三个因素。比如上市公司多,进入的热钱就越多,对影视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多,这是一种产业的带动作用。全国现在官方公布的影视公司有4700多家。什么概念呢?按现在的播出量计算,八到十

家公司联合一年做一部剧,就已经满足了市场需求,而实际情况是一家公司每年做几部剧,投资需求过大。而能够被市场认可的编导演人才是不足的,这就会导致大家来纷纷抢人,导致编导演的价格飞涨。比如一个演员,过去他一年拍三部戏,现在有二十家公司在侯着他,那他只能用提高价格来制衡。但我认为这不会长久,能靠钱解决的事情,总有一个限度,当所有的投资人都没有利润,就会丧失信心。而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的,没有人会坐以侍毙,必然会去动别的脑筋,比如自己去签编导演,或者用港台甚至韩国演员。这些,都是市场规律趋使的。

网络买片是一个大的利好消息

影视圈:电视台对一流剧集资源的抢夺也很明显,今年的卖片价会創新高吗?

张:由于制作价格的不断攀升,最终会导致产业链末端受损,电视台也买不起片子。今年有些片子已经突破三百万一集,但还未出现拐点,应该会再上升。那么电视台怎么办?他自然会想其他的生存方式,比如适合自身风格的自制剧,通过新的转移来平衡这个事。

影视圈:网络的高价买片,应该给制作单位带来不少信心,这一块今后的空间有多大?

张:我认为网络视频是一个很好的对传统电视媒体的补充。它的买片价格还会不断增长,一百万都挡不住。而且,现在的一百万是打包价,他会做分销。之所以有些网络运营商会叫苦不迭,是还没有解决经费问题,也就是说,下一部网络视频要转换经营模式,出路在于实现收费。如果这一步走出去,买片价格还能再上去,这对制作公司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期望。

影视圈:会对目前的产量过剩有一个有效的纾解。

张:如果网络视频实现收费,以后在购片上会出现倒挂,网络成为大头,而电视台会渐渐站在身后。拿电影来说,去年完成一百亿,电视近几都在一百亿左右,两项加起来有两百多亿。而网络的发展空间比电影和电视加起来都大,中国的影视产业突破千亿产值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要取决于一个整体的良性循环,如果网站解决不了购买片源的资金来源问题,他就很难发展,现在谁家先解决了收费问题,谁家就领先于市场。

影视圈:解决这个问题的阻力在哪里?

张:有三个因素。一是网络培育了很长时间的免费观众,要让观众从心里接受收费。从我了解国外的产业状态来说,这应该可以培育起来的,就像当年大家都担心,有免费的电视看,谁会去看电影?现在这个担心已经多余。同样,网络也有它的播出优势,丰富、方便、互动性强,等等。当大家都因为时间问题而无法看电视和电影,网络收费是可以实现的。从少做起,一毛、两毛钱,等大家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有问题了。

第二是你要给付费观众最好的内容。比如我们投巨资制作了一部剧,可以先从网络播出,观众付费收看,空出半年时间做为付费期。简单算一笔帐,全国如果有五百万网民在付费收看这部剧,收入就非常厉害了。所以要通过核心内容,来让一部分人享受付费的文化产品。

第三让能够消费的观众,在付费的时候便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支持。如果把这个事解决了,对整个影视制作行业来说都将是一个利好消息,整个产业链就会更加健康和完善。

影视圈:既然电视剧产量这么大,能否走出国门?目前在海外市场的反响如何?

张:总体相对薄弱。是由几个因素导致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影视产品历史跨度比较大,这样会造成一个文化差异问题,比如海外看不懂古装剧、谍战剧等,这就直接导致我们出口的产品类型比较少,能走出去的也就是一些现代家庭剧。当然,四大名著是个例。

再从思想意识形态来看,海外观众对影视剧的要求与中国人不同。我国电视剧没有分级,打打杀杀都可以在屏幕上出现。而境外有分级制度,观众能在屏幕上看到的东西,基本上是舒缓或娱乐的,这就形成了需求差异,能够让他们选择的范围较小。

还有制作上的因素。我们更重故事的讲述和情节的推进,而海外观众更注重画面的美观和演员的造型。同样的制作经费,这边花多了,那边自然就低。以我们现在的制作费比例,能真正花在画面上的钱并不多。所以,中国电视剧要想走向海外,一定是在抓项目之初,就要有国际视野,适应更大众的讲述方式,整体提高制作水准,降低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影视圈:您觉得可以实现吗?

张:要针对性的下功夫,也需要政府给一些政策引导,类似于韩国对海外营销的政府补贴计划。中国的影视虽然起步晚,但后劲很足,丰厚的文化底蕴也给予影视产品足够大的空间。

推荐访问:产量 减少 选择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