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途径

时间:2023-06-14 16: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联合创作课作为一门操作规模较大、涉及学科和方向较多、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是影视编导专业学生艺术实践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本文在分析联合创作课的实践性、实地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影视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联合创作课;影视艺术人才培养

联合创作课伴随着影视编导专业的建设在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已经走到了第九个年头,从设立这个专业的2000级开始到2008年2005级联合创作课的完成,已经进行了六次影视艺术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这是一个由稚嫩青涩到日臻成熟、完善的过程。“联合创作课”是一门集影视技术、影视艺术、影视宣传、影视策划、影视运作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实践体验类课程。该课程基于广播影视艺术创作教育“立足于发展着的现代科学技术平台上的艺术”这一认识,依据技术与艺术两大体系,设置了以联台创作课程为中心的三大课程板块:专业科学、人文艺术与实践操作。充分利用东北师范大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在多个院系范围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通识课程建设,旨在加深、加厚艺术类人才的文化底蕴,以搭建合理的知识建构,使艺术人才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的养分,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联合创作实践课程,是认识和探索广播影视艺术创作教育这一专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的,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旨在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学科、多艺术门类、多媒体融合创作的课程实践体系。这对于影视艺术创作人才教育观念的改变有着创新意义。这种创新意义可以通过其课程的特征来体现。

一、实践性

美国的学者艾布拉姆斯的关于艺术的四个要素的理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艺术”这个总的概念中“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四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四者关系中作为中心环节起着连接作用的是艺术作品。无论是艺术家或是艺术家所阐释的世界,还是欣赏者进行欣赏的过程都是靠艺术品进行连接的,艺术与世界的关联通过这个中介环节得以实现。由此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艺术门类表现为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品。影视艺术的艺术品就是影片。用通俗的话来讲影视作品是被“拍”出来的,影视教育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教“拍”、学“拍”、掌握“拍”的基本规律,研究“拍”所涉及的全部因素、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所形成的全部艺术。因为只有“拍”,才能达到和实现影视艺术和影视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影视编导这样一门应用性学科而言,“拍”也便是实践性的直接体现。

在当今学校教育所进行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重复、陈旧、无价值、乃至完全错误的立项与操作,存在着大量的群体无意识的盲从。究其原因,是对所研究的事物缺乏本质上的认识,也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说到底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解决影视艺术创作教育中的诸多矛盾,抓住一个“拍”字,也就拉动了整个影视艺术创作教育各种矛盾的提出和解决。联合创作课程抓住了解决矛盾的关键环节,是对“拍”的深入的理解,包括理性的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实践与灵活具体的方法运用。

谁作为实践的主体,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在办学理念和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做到明确和清晰。我们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应该是实践的主体。当学生开始进行这个专业学习时,就应该了解拍摄,懂得拍摄,实施拍摄,这是影视艺术创作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所在。国内本专业的一些院校,由于各种不同的情况,致使学生不能进行拍摄创作,从根本上失去了影视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对影视教育的要求首先是能够培养出适应工作、有所创造的、合格的应用人才;要求我们在本科教育阶段努力完成应用型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培养,并为研究生阶段培养基础研究和高级应用人才做必要的准备。从这一需求的角度上看,学生作为拍摄的主体是十分必然的。

拍摄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高提供了平台。几年的实践中,任课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高质量学生的培养依托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打造,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这种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实现。我们强调教师在联合创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性,包括各个具体环节、从技术到艺术上的解惑答疑和启发引导。另一方面,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只有联合创作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考虑由教师亲自动手的方法与措施,这需待条件成熟后设计实施。从规律上看,只有当我们打造出一支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都平衡发展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时,我们的联合创作课才能再上一个台阶,从而更加接近设定的教学目标。

从2000级到20005级这六届学生的联合创作中,我们都坚持学生为主、老师辅助引导的创作和教学方式。虽然在作品的表现上有不成熟或偏颇之处,但是在创作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而创作实践过程本身也正是我们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目的的体现。

二、实地性

除了在各种专业课上教师有意地强调和引导外,联合创作课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有效的解决拍什么和“为谁拍”的教学实践过程。我们首先在选择外景地的时候强调深入当今中国的最基层,强调深入相对艰苦的农村、山区,这正是我们联合创作课课程创新的三个要点之一——即实地性的课程特征。实地性的课程特色其用意是战略性的、深远的。我们要利用基层生活的感受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倾向性;我们学习利用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分析大师的作品和成果,都是为了让中国的艺术作品、让中国的影视作品做得更好;我们都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出大学;要在中国的各个层面的传媒业界工作,他们个人的观念、立场、情感将会直接以多样的形式和个性化的艺术品位在公众中传播,我们应该让他们了解城市、乡村;了解光明、黑暗;了解真正的民情、国情。他们从学生时期起就将自己的立场和情感与最广大的人民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思考和观念与中国的实际情态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关于实地性的战略性思考,也是联合创作课教学实施中实地性的意义所在。联合创作课程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只是专门技巧的掌握,而是一次全面的学习,是身心技能的全面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举办联合创作课程6年来,学生和教师的足迹踏遍了祖国东北的山山水水,这些活生生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经流过学生们的眼、耳、身体和心灵,转化为艺术的影像,转化为创造性的记录。这是联合创作课程创新点之一——实地性方面——从艺术角度的思考与实施。有人曾质疑,何处不是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去深山老林?答案很简单,这是广博与精专的辩证关系所需,这是厚积与薄发的辩证关系所求。很多人参看学生影展时都会说,这是一

些“学生影片”。从批评角度上讲,是说影片方方面面所表现出来稚嫩和青涩,从学生的角度上看,无可厚非;但从艺术创作教育的角度上看,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批评,是一种正确的、中肯的批评,我们应虚心地接受这种批评。设置联合创作课正是接受了这种批评的一个态度和改正的方法。世界是广大的,生活是丰富的,提供和创造让感官兴奋活跃的多彩的空间,变幻的人物,就可以打破单一雷同的学生作品样式;将寻找和发现转化成更为深邃的思考,就可以改变学生作品中的浅显与幼稚;冲出封闭的小“我”、走入开放的大“我”,精神世界的博大就会在创作中形成较高的艺术品位。联合创作课课程的实地性要求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接触到更丰富的生活、感受了更鲜活的人物、体验了更细腻的情感、形成了更深刻的思考、激发起更高昂的志向。

三、综合性

科学借助理性,强调“发现”,艺术借助感性,强调“反映、创造”。艺术区别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于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其教育体系结构及运行形态自然有别于理科、文科教育。影视专业是众多艺术学科中的一门,艺术学科共性的规律是要遵守的。而影视专业也有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学科的独特的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来自于影视艺术本体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它不仅要像其他艺术一样充分地吸收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养分,它还必须使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说,影视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影视艺术教育又可以分为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和影视艺术的创作教育,而影视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养教育、通识教育;影视艺术创作教育则是一种专业性教育、应用性技能教育、基础研究性教育。这也正是影视教育综合性的体现。基于影视艺术学科、影视艺术创作教育所体现出的综合性特征,在联合创作课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同样强调了综合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联合创作课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科与学科、学院与学院、学校与地方、学校与媒体、中国与世界的多角度为联合创作的综合性教育视点。将“联合”定义在全新的高度上,为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展示了崭新的视野。借鉴国外的灵活课程设计方式,如暑期课程、零学分选修课、配对限选课等塑造学生的多学科综合基础,为高级形态的联合创作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将联合创作课程改革纳入“教育部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项目范畴,综合多学科多专业的培养优势,加设几门必修类专业基础课程:文学经典导读(第一学期)、艺术哲学(第二学期)、综合艺术体验与表现课(第三学期)、综合艺术创作实践(第四学期)。这些课程的选课、学习和指导完全打破院系和专业的界限,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艺术天性。

四、结 语

教育研究的基点是教育规律,它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规律。联合创作课的设置正是影视艺术专业教育应对社会现实挑战的理性选择。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出发点,这也是联合创作课课程设置的理由和基础之一;同时,也是对本专业教学规律认识的一种选择和探索。此课程的实践性可以对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激活,对其在大学期间所形成的专业认识及思考给以梳理、调整、定位,从动脑到动手、从理论到实践,形成活的、有生命的专业把握,形成具有应用意识的理性思辨习惯;此课程的实地性可以让学生将一门专业的学习和学科思考与生活、社会的大系统建立有机的联系,从而进行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思考,增强责任意识,从局部与全局、从个人到整体,形成勇于面对现实、面对生活的勇敢精神,形成超越于专业狭隘界限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品格;此课程的综合性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总结,从分析到归纳、从部分到综合,形成全面的多层次的认识、形成新的理解、答案,新的需求、问题。这种兼有实践性、实地性、综合性三性特征的课程设计,使联合创作课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撑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课程。

联合创作课是对教育的本体意义上的认识深入,是对教育功能把握上的一次选择和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讲,联合创作课及它所逐渐形成的课程体系应该包含着影视艺术创作教育的全部内容,也吻合大学教育理念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王稼之(1951— ),男.教授,东北师大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艺术创作 途径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