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文化进入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时间:2023-06-14 16: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影视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诸种艺术之精华,成为一门独立的“第七艺术”,是当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综合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影视作为一种独特的知识载体,成为了很重要的文化形式,几乎影响着每个人。能否让影视文化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影视文化走进课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很多老师已经做过有益尝试,也有很多学者作了研究,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让影视文化进入语文课堂很有必要。

一、影视文化进课堂符合学生特定的心理需求

高中阶段学生多为15—19岁,正值青春年华之际,学生的思维、情感、心理等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地发展并趋于成熟稳定。而当前的以“课本”为依托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使他们对语文课堂丧失了兴趣。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种,“影视”以其独有的特征切合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首先,影视文化的丰富性满足了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需要。影视作品本身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品,包罗万象,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由剧作者编写而后被导演拍成电影电视,可以说经过两次加工、两次创作才形成。学生在观看最终的成品“影片”时,由于个性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解读:从纵向上来说,有对剧作者视角下的社会生活的理解,有对导演的艺术解读,有对演员表演的评论;从横向上来说,有对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的理解。正是由于影视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理解,促进他们个性思维的发展。其次,影视文化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满足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影视作品集声、文、色、形、像于一体,能够弥补文字因抽象与理性等特点所带来的不足,变抽象文字为形象的画面,使静态事物动态化,抽象事物具体化。把生动的声音效果结合鲜明的视觉方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能够满足他们对于文本形象的预先估计和期盼,并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期待视野,逐步完善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最后,影视文化的虚幻性满足了学生想象力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虚幻到真实的过渡年龄,他们除了关注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抱有很多超越现实的幻想。而影视作品呈现给学生的影视画面本身包含有无限的想象行为,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容易引导学生陷入一种梦幻的境地,置身其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更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借助影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情感投入上显得令人失望。不是因为课文内容空洞无趣,而是语文教师经年累月采取传统的讲读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让求知欲望强烈、性格活泼的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语文教师要改变现状,完全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引入课堂。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介绍课文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老师们以往一般采取口头讲述的形式完成这个教学过程,如果我们借助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用影视作品介绍课文背景,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知。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学生觉得文章特别难以读懂,我找了一些跟那个时代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人的状态。后来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理解文章的程度加深了,而且还对鲁迅产生了崇敬感。

三、借助影视可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影视作品有独特的表达形式,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更能直接表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有视觉的冲击力,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在看完之后能够形成自己的印象和观点。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这些小说节选作品时,我给学生看了这些影片的节选,把其中最能表达人物形象的片段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结合作品和影片写人物形象,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四、将影视与文学原著比较,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息息相关,但影视与文学作品又有很多不同。很多语文教师在抱怨影视作品脱离了著作者的原意时,却常常忽略了他们之间的相通和不同之处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投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比如学生在上曹禺的《雷雨》时,常常很难把握好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人物之间的爱恋、同情、愤恨、忏悔、悲哀令人难以捉摸,难以确定。阅历简单,人生经验缺乏的学生面对作者笔下的形象虽感到回味无穷,但在理解上却是困难重重。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带领大家一起观看影视作品《雷雨》,在分析两者不同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的分析,这可以借助演员的台词、动作、面部表情等,最终实现对作品本身的理解。类似相关的影视作品还有《阿Q正传》《老人与海》《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如果从欣赏者苛刻的眼光来看,剧中的每一位演员的演出未必都尽如人意,但至少在某些环节上能帮助同学先从视觉形象上对作品进行审视,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细读文学作品就有了深度与广度,对作品的审美就显得顺理成章。

五、把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可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高中课文中,有一部分是选自古典名著,这些都已被拍成各种版本的影视作品,因此在课文教学的同时,可以适当安排学生看同名影视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我给学生欣赏了《红楼梦》前五回,这引起了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学完这课后,我推荐学生抽时间观看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后来我组织了一个研究课专门研讨《红楼梦》。很多学生都激动地炫耀起自己看过的电视情节,分享《红楼梦》十二金钗的人物性格及其命运,我自己则在旁边补充,且适时地加入一些对原著的分析,而这些知识正是在大学时候教授们经过多年研究之后得出的文化精髓。课后我便建议学生可以尝试去阅读《红楼梦》,因为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都远远不及原著中所蕴涵的精髓。后来也有几个学生抱着厚厚的《红楼梦》原著来找我交流。其实,曾经的我也和她们一样似懂非懂地“啃”着《红楼梦》原著,也正是这部87版的电视剧,唤起了我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极大兴趣。

六、引入影视作品可使学生采取开放、互补的态度学习语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是在纯“语文”的领域里进行着艰苦的改革,我们的学生是在纯“语文”的范围内进行着不懈的学习,实际上,这样的语文活动无非就是上课、听讲,写作、批阅,考试、评讲等等,这样局限的范围势必使语文成了“小语文”,它与周围的其他学科没有联系,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断然的隔绝,这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而影视作品正好弥补了这一个缺陷,影视作品涉及的范围大至宇宙、世界,小到某一个细节,可以说它无所不包。语文教师应利用它的开放的特点来进行语文教学,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引入影视作品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我们经常会在班里发现知识面狭窄、生活三点一线的同学,那么不妨让他们看一下反映世界、国家、民族生活的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使他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写作时就能引经据典,体现思维的广度;对于那些情感淡漠、对文学读本没有体悟的学生,不妨播放一下反映人与人真情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金色池塘》),使学生在充盈了丰富的感情后,再投入到学习文本中去;而对于那些为了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的同学,那就播放一些演讲、辩论比赛的录像或反映个人成长史的影视作品,使他们走出狭隘的自我,而唤起让自己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动力,从而进行居高望远的定位,使之能从原先的“封闭、独立”的学习范围中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八、欣赏影视可激发学生内心的创作欲望

语文教师也许担心,当我们利用每周一节或每两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影视鉴赏时,整个的欣赏过程是否显得多余,因为我们本身的课时也不多。实际上当学生对某影视作品产生感觉从而获得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必然对其作出一些选择、分析和判断,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对影视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他的情感随作品涌动起伏,创作欲望也适时而生。不少同学在观看了电影《可可西里》后,在写作中提到了它,在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这说明这部影片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不但使学生对法西斯产生了强烈的憎恨,而且影片中色彩的运用也成为学生进行影视评论的一个角度,从欣赏变为理性的分析和评论,这无疑可喜可贺。这样的创作欲望一旦产生,教师就要抓住时机,不遗余力地进行鼓励、指导,使这种欲望稳定化、固定化,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

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选用某一影视作品时要慎重和细心,不能粗枝大叶,因为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决定了他们难以对所有的作品进行“拿来主义”式的筛选,教师就有义务和责任进行居高临下的选择,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充满了激情、向往和热爱,语文教学的高效性也就指日可待了。

人类已经进入第三个千年,这中间,教学改革仍会继续,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不断涌现,作为一个目光远大的语文教师,决不应满足于学生创作欲望的产生,还应该让他们通过创作来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影视资源的利用将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从而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新颖的创造力,为新世纪的教学呈上一份别样的礼物。

推荐访问:必要性 语文课堂 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