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渗透

时间:2023-06-14 10:2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如今已经逐步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规律中的一个全新增长点。在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加以结合之后,就产生了新的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农耕文化具有的多元性特征、农业所具有的多功能性特征以及消费需求所具有的多样化特征,成为了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相互渗透的重要基础。本文阐述了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渗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渗透的几点对策。

關键词:农业 文化创意产业 渗透

粮食问题直接牵涉到各国的国家安全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对农业问题进行的讨论应当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如今,我国已获得了全球瞩目的骄傲成绩,确保了十三亿中国人走向小康,这一贡献十分了不起。今后,我国在发展中还应当考虑到农业发展怎样才能更显得人性化与科学化,从而让农业人口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为了将农业办成立国之本,应当把文化创意渗透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当中,从而持续创造出农业行业的全新增长点,这种文化创意农业应当成为发展农业产业的动力来源。

一、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也被称为创意产业或者创造经济。创意产业产生于1997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创建了创意产业特别小组,力图提高在英国经济之中的原创力。1998年,这一小组提出,创意产业源自于个体的创意、技巧和才华,运用创造和应用知识产权,从而具备创设财富以及就业潜力的一种产业。这样一来,以文化和艺术为中心的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飞速发展,从而成了全新的增长点。此后,创意产业为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使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不一样的项目。比如,英国创意产业涵盖了十三个项目,中国香港的创意产业涵盖了11个项目。今后,创意产业之发展需要使用完整的产业链加以依托。所以,许多地方尤其是大城市在创意产业发展中应当努力创设出特色化的产业园区。产业园区之中的创意企业不但能够享有基础设施和教育、培训等产业,通过控制成本,持续提高产品所具有的价值,同时还可运用集群之中的资源、设施、资金以及技术等相关要素实施互补,以得到协同发展的成效。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以下两大趋势:一是从城郊型农业往都市型农业加以转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城市的持续发展,城郊型农业已经成为农业产业中的新生力量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丰富居民群众的菜篮子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我国已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时期,随着许多城市往大都市加以转变,城郊型的农业也要往都市型农业加以转变,而农业产业的生产手段、内容以及功能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二是随着农业产业的融合而产生出全新的产业。如今,传统的产业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之间的持续渗透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全新趋势。由于产业融合的持续加速,未来还有可能会产生全新的农业产业形态。

二、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渗透的必要性

一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渗透是郊区产业的持续升级与价值的提升,也是居民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开发都市农业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当然选择。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借助于创意人所拥有的智慧以及技能,对文化资源加以创造和提升,从而研发出新的高附加值产品。二是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加以融合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愈来愈丰富的当然选择。所有的美均源自于自然以及人文之间的融合。农业为自然美之产物,文化创意产业则是自然美与社会美之融合。唯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渗透,才能够创设出能够满足现代人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三是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互渗透的前景是城市的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因此,加快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渗透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四是从哲学的角度考虑,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是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彼此作用之结果。自然由于人之所需变得愈来愈美丽,而人类也由于自然的付出而变得愈加繁华。因此,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渗透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选择。

三、加强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渗透的几点对策

一是不断提升文化创意农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力度。要通过形成文化创意农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机制,形成创意型与文化型产品的科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不断提升农业产品之质量。要注重于体现出当地的鲜明特色,切实巩固与提升传统的优势产业,切实加快创意型农产品的开发,切实培育新型创意农业品牌,健全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类配套政策以及机制,要全面发挥出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组织在创意农业产品品牌创建过程之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以及商标,通过规范化的使用与管理,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在品质。

二是提升对文化创意农业的投入程度。要致力于对目前的财政支农资金实施全面整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往文化创意农业加以倾斜,重点是要努力支持那些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带动的能力比较强、和农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具备很强市场竞争实力的创意农业产业,从而保障做大产业的规模,实现更大的效益。要努力拓宽我国文化创意农业之中的投资领域,持续增加创意农业的投入体系,逐渐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要导向、以金融资本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创意农业投入体系。要积极鼓励那些具备条件的创意农业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改革,积极拓展文化创意农业的投入途径,不断提升创意农业企业所具有的辐射以及带动能力。

三是落实文化创意农业平台创建工作。要致力于支持各种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工作,形成包括健全产业、质量以及别的专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类服务组织,从而更加主动地为企业提供包括农业品牌推介、农业法律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和融资担保、资产评价、产权交易等诸多方面的服务。要建立文化创意产品网站、创意专家组织、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等信息交流方面的平台,并且促进文化创意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是努力培育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均属于新兴产业,包括了农业、环境、文化、旅游以及休闲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有同时具备系统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开展经营以及农业产品的开发。有鉴于此,应当通过实施大农业与大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规划。要努力培育后备人才。尽管我国各大院校开设农村文化建设等有关的专业,但是实践性与针对性尚不够强。这就需要借鉴我國台湾地区的有效方法,在高校增加文化创意管理等学科,重点是要讲授旅游经济学、农场经营学以及休闲市场学等各类内容,为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渗透打下雄厚的人才基础。可以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以选修课或者兴趣小组的形式来传授有关的知识,要从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加以入手,从而培养文明素养以及创意方面的知识,从而让其能够成为新时期的现代市民,并且从中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到高等院校中进行专业化的学习,从而让其能够成为文化创意农业的后备型人才。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形成层级培训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和农业类高等院校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切实解决高层次文化创意农业人才需求方面的问题。当然,通过高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来举办多种不同类型的短训班,能够为农业企业以及文化创意农业经营者学习培训提供能够进行选择的专业课程。当然,有关的行业协会也应当运用网络来举办文化创意类的农业论坛,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创办创意者沙龙,进而为从事创意农业的工作人员提供更加开放的发展空间,并且运用合理的环境来培养农业人才以及文化创意人才。

五是融入民俗文化。民俗可以说是历史基因在现实之中的重要遗存,这是当时背景的一种历史性的再现。运用文化创意方式,可以把隐藏于农村之中的良好民俗文化以及农业产业的渗透,从而产生民俗文化特色化农业。民俗文化不仅给予农业以全新的内涵,而创意农业则成为了民俗文化和农业运用创意形式进行全面融合的现代农业文明,也就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十分重要的延伸方式。如今,高端市场对于民俗文化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尤其是民俗文化产业呈现出弱质化与低端化的特质。立足于融资,可以更好地开发各类存在关联的产业。对于民俗文化产业完全可以采取高端和草根并重的策略,将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场景包装起来并且传播给广大受众。民俗文化产业所含有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文化产业往高端化加以发展的巨大优势。要将全球消费者所关心的纯正民俗文化产业原汁原味地加以保存,并且运用高端技术,融合相应的现代元素,提升流行商业的因子,真正地体现出生态民俗所富有的真正内涵。要大力强化国际营销,从而积极打造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高端民俗文化产业基地。要致力于整合各类资源,实现集群化发展,积极开发宝贵的人力资源,并且形成我国现代民俗文化的产业链。

六是抓紧推进田园城市带建设。英、法等国将耕地视为绿地引进到城内外,从而建设起并无郊区的新城区。田园城市应当积极实施好本地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要通过城市带之中多功能的分层分布来妥善解决超大城市发展中所出现的城市病问题。休闲农业发源于农业观光游,而农业节庆则吸引了来自各个城市的游客进行观光旅游。要通过发挥好采摘、垂钓、休闲、娱乐以及度假、体验等多种功能,发展名副其实的现代旅游休闲农业。有鉴于此,文化创意农业应当适应于当前创意社会发展的趋势,全面应用投融资体制创新、知识创新以及组织运行方式创新等手段,通过创意思维更好地配置生态、文化、创意以及生活等各类资源要素,从而更好地我国文化创意农业各个环节价值的提升。

四、结语

总的来说,将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意农业的范围会覆盖整个社会,自然也就包括了农业。通过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渗透,能够把人类智慧和人类灵感进行有效结合,并且运用合理文化内涵加以展示,从而让更加多的人能够从中得到收获与感悟,并且在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 荣. 创意农业探索与实践[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何忠伟,桂 琳,任 钰. 北京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机制与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胡晓鹏. 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4]任钰,郭华,何忠伟,阿柔娜. 北京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10).

[5]刘军萍,王爱玲. 北京创意农业的典型模式分析[J]. 中国乡镇企业,2012(5).

[6]厉无畏. 创意农业——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J]. 农村?农业?农民,2012(7).

作者简介:张沙沙(198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讲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文化产业、教育学、音乐学。

推荐访问:创意 渗透 相互 产业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