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基督教在西北农村地区发展的困境

时间:2023-06-13 18:3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农村地区得到了迅猛发展,但许多问题也陆续显现。咸阳市三原县东片教区作为关中地区的一个百年老教区,经历了多年的兴衰变迁,近年来更是面临诸多的发展困境,这也反映出基督教在西北农村地区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基督教、关中地区、乡村社会、发展困境

作者简介:闵心蕙,女,1991,本科,江苏省无锡市,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基地班。

梁超,男,1991,本科,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基地班。

[中图分类号]:K8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3-0189-01

基督教最早传入关中地区是在19世纪末,当时山东移民因灾荒内迁至三原,一并带来了基督教信仰,后英国浸礼会派遣牧师到三原布道,在东乡建立了第一座基督教堂,此地被称为福音村,寓意福音最早传播的地方。[1]此后,基督教便从三原地区传至关中大片,影响力大增。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基督教在农村地区得到迅速发展,信徒人数、教堂数量大增,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宗教复兴热。笔者对咸阳市三原县东片教区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收集到了颇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从中发现了农村地区基督教快速成长背后的一些问题。

三原县东片教区位于关中环线两侧,包括徐木、大程、独李三个乡(镇),下辖九个教会,分别是徐木乡福音村教会、徐木乡桃沟村教会、大程镇太和村教会、大程镇西王堡教会、大程镇金尧村教会、大程镇西张村教会、独李镇刘官魏教会、独李镇赵渠流教会、独李镇贺段教会(聚会点)。除桃沟村教会较为偏远、交通不便外,其余各堂点间的联系甚为密切。

一、三原县东片教区发展面临的特殊困境

与其他农村地区的基督教会不同,三原县东片地区又分作老教区和新教区,前者以福音村、太和村教会为代表,基督教在两地传播已逾百年,其余七个教会均在改革开放之后建立起来的。目前,老教区的发展面临着较为棘手的困境。

福音村和太和村虽分属不同的乡镇,但相互毗邻,往来密切。19世纪末,基督教传入福音村,同时也对太和等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年近九十的老信徒告诉笔者,解放前老教区几乎所有的人都信仰福音,基督教在外国传教士和虔诚信徒的引导下蓬勃发展。然而今非昔比,老教区的影响力虽在,但早已不复过去的繁荣景象。近年来的发展趋于停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教区的信徒数量虽多于新教区,但前者的增长速度远不及后者,甚至呈现负增长。福音村的信徒人数近年来基本处于零增长状态,而太和村自2006年出现家庭教会后,近一半的信徒出走,近年虽有回归,但信徒依然流失不少。其次,老教区受洗人数明显下降,2011年太和村总受洗人数不超过10人,但往年都有一二十人,现在更多地信徒选择去县城关教会受洗,这对老教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随着基督教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日渐深入,一些地方出现了地下家庭教会,但其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在对太和村教堂的走访过程中,教会负责人提及了2006年的大规模出教会事件,近一半的信徒转投家庭教会,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而这一现象在新教区不曾出现。仔细想来,老教区信徒众多,内部凝聚力不足,权力斗争激烈;教牧工作容易僵化,千篇一律,无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教会。[2]

二、三原县东片教区迎来的普遍难题

(一)老龄化现象突出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随机发放了50份问卷(有效回收50份),据统计,东片教区60岁以上的信徒达到80%以上,70岁以上的更是占到一半,入教早于1980年的老信徒也有50%以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老龄化是目前基督教在中国农村地区面临的最大阻碍,老信徒们相继离世,中青年信徒的数量相对较少(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老信徒遭受政治迫害,年轻一代对宗教信仰持反对态度)。越来越多的年轻信徒选择外出打工,这也进一步拉大了农村地区信徒的年龄差异,一些教堂的新老交接工作都无法完成。

(二)女性化时代到来

三原县东片教区下辖的九个教会,其中七个教会负责人均为中老年女性,且多出自新兴教区,在与她们的交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妇女已成为农村地区基督教传播的主力军。仔细观察去教堂礼拜的信徒,十有八九都是女性,他们逐渐取代了男性在教会事务中的作用。笔者询问了当地的男信徒,在他们眼中,去不去教堂礼拜并不重要,他们通常只参加重大节日时的聚会。

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擅长与人交际,在农村地区,许多信徒家庭也要处理棘手的婆媳问题和夫妻关系,而女性负责人在这些方面能够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但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对地方教会的发展则是弊大于利。

(三)教牧力量薄弱

三原县基督教教牧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传道人数量少且神学修养不高两方面。全县神职人员共有12人,其中牧师2人,教师1人,长老2人,传道员7人,传道员与信徒比例悬殊,远远无法满足三原县24个堂点的需要。教牧人员在重要节日如复活节、圣诞节时往往要来回奔波,在各个堂点讲道、礼拜。而各个基层教会的负责人往往因为年岁较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受教育程度有限,无法胜任传道员之职。东片教区只有传道员,讲道牧师还需要从县教堂邀请。

教牧力量的薄弱限制了基层教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县城关教会组织了不少假期培训班,以提高基层传道员和负责人的神学修养。但在具体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牧师、长老和传道员间的传道水平参差不齐。县城关教堂的两位牧师可谓是精英式的神职人员(张牧师、杨牧师)他们的讲道契合农民的日常生活,多讲述农民喜闻乐见之事,又让信徒感受到耶稣的爱,起到了传播福音的积极作用。但相比两位牧师,其余神职人员的传道水平则逊色不少,不利于农村地区教牧工作的开展。

(四)经费不足,财务管理混乱

三原县为农业大县,东片地区多种植蔬菜与谷物,农作物一年两熟,基本满足了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北部土塬地区因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农民生活贫困。在“自治、自养、自传”的体系之下,相关政府部门不干涉教会工作,各堂点的经费多为信徒奉献与各地兄弟姊妹资助,县两会也会给予一定拨款。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尚不用愁,但在条件较差的地区(如塬上的桃沟村),建一座教堂困难重重。教会自身经济实力不足,没有固定的财政收入,信徒奉献数目有限,目前仍有不少教会负债在外。

此外,各教会的财务多由教会负责人代为管理,财务制度不甚健全,账目不平衡的事情时有发生,教会人士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财务管理观念。

三、西北农村地区基督教发展的思考

东片教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在广大西北地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片地区无法真正跟上现代化潮流,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相较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教会,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农业结构较为单一(但仍可欣喜地看到福音、太和等地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所以大批中青年信徒外出务工,原有的宗教信仰逐渐淡化,留守的中老年信徒(以女性居多)则无法起到重要作用。加上教会内部因素的制约(信徒老龄化,文化水平较低,教牧人员匮乏,经费不足等),基督教在农村地区的传播遇到了很大困难。

中国基督教会的主流仍然是城市教会,新兴的基督教群体(知识精英、年轻的神职人员等)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3]。但随着农村地区开放程度的提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将愈来愈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北地区的农村教会倘若仍不能克服自身的封闭性、落后性,势必会出现衰落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王欣瑞.基督教与近代陕西社会[D].西北大学.2001.

[2]、王思明、田雄.乡村基督教的实践形态:嵌入与疏离——以关中地区南村基督教会历史变迁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陈村富、吴欲波.城市化过程中的当代农村基督教[J],世界宗教研究,2005.2.

推荐访问:基督教 困境 农村 地区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