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案例分析问题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3-06-13 11:0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技术教育不应当仅仅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公民面对技术世界时所具备的民主素养、社会责任、批判性思考以及与他人互动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通用技术课程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学生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各种重大技术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参与和决策能力。目前通用技术课中关于案例分析问题的教学研究较少,因此,加强对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一、目前案例分析问题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学生对问题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

由于学生对问题的背景知识缺乏,而导致学生的讨论仅仅浮于表面,很难深入其本质。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前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工作,教师自己在教学前也未收集有关的背景材料;即使有的老师在课前注意了收集资料的工作,但由于学生缺乏选择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对收集的资料并未加以理解与分析。所以当学生缺乏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时,要其为自己的说法提出相关的论据就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对案例问题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教师在设计这类问题的教学时,缺乏一个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技术两面性》时,许多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讨论、辩论深入理解技术的两面性和我们对待两面性所持的态度”。这样的目标实在笼统。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到达目标的道路肯定也不清楚,因此在教学中出现盲目无序的讨论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对于案例问题的教学必须要有清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案例的主目标和由它生成的一系列具体目标,在制定每一个教学目标时都应该思考:此目标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问题进行思考?

3.教学中缺乏“真正的讨论”

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问题教学时,虽然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但这种讨论充其量只是单纯的问答而己,许多教师只抓住学生的第一个回答便迫不急待地作出反应。在这里,真正讨论情境的决定性前提——互相对话的联系线索是不存在的。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或者讨论时,也常常只是读他们收集到的资料来回应。这样的讨论不是共同解决问题的真正讨论,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进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二、案例分析问题教学的具体操作

所谓案例问题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通过案例掌握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通用技术的案例教学实际上更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

(一)精心设置目标,巧妙呈现问题

教师是案例问题的设置者,也是积极的指导者。我尝试利用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中技术的性质一节中“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样一个问题进行设计思路的探讨。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自从“转基因食品”问世的那一刻起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此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技术热点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提升其学习的动机。教师可以提前一周考虑这样一些问题:以什么方式呈现问题?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是什么?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应达到哪些目标?如何确定问题被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转基因食品(如食用油)等入手,同时展示一些转基因食品的图片资料,设置出问题情境;还可以从一则转基因问题讨论的报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为让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个清楚而彻底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已有的背景知识,并让他们填在一张问题解决表里。在这张表里主要涉及已知、需要了解、我的看法这样三部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他们已经具备和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信息,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情况有一个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收集新信息的动机,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对解决该问题的一些初步看法填入表格。当然随着解决问题活动的开展,看法可以不断发生变化。目标引导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问题进行思考。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在这一阶段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转基因食品这样一个问题,其中心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对这个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围绕这个中心目标可以形成一些具体目标,包括:了解基因和转基因食品的涵义;能够帮助学生知道采取哪些途径收集转基因食品的有关资料,并且进行分类和解释;能够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说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在讨论和辩论中养成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尝试分析不同见解并作出评论;能够明白技术系统和社会的各系统之间有着强烈的互动。

(二)分解问题序列,指导切入问题

案例分析问题教学最关键的是赋予学生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把自己当作学生,这样,学生就能自然地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比如对于上述案例,学生的角色可以包括基因工程研发人员、转基因食品生产商、消费者代表、决策部分主管、法律专家等。一旦学生被赋予了某一角色,学生在理解问题时就会产生真正而自然的情感体验,这样他就不会因为自己是一个学生,就理所当然地听老师的,而是作为积极的问题解决者进行思考。同时通过角色的扮演,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民主决策的公民意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学生能站在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去收集与技术问题相关的信息,并与他人共享信息,进而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提炼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产生解决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是完全放手,而是要促进学生理解和对过程进行调控。例如我曾经在课堂上拿出学生活动中做的一个简易衣帽架,以该案例作为载体来进行技术分析,提出一系列问题:①该衣帽架是否属于模型?如果是,属于哪一种模型?各类模型有什么特点?②该衣帽架是否属于技术语言?技术语言有哪些常见形式?③制作该衣帽架的基本流程是什么?用方框图表示。④制作该衣帽架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工具?⑤如何进行技术试验?试验报告怎么写?⑥如何从设计原则的角度进行评价?通过一例多议,转换角度,就能将通用技术的重点内容如模型、技术语言、流程、工具、技术试验和技术评价有机融合进来,提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进行展示交流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陈述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各小组首先要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要求组织能力强、有责任感,由其来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组织讨论等任务。小组内还要设记录员、汇报员、联络员各一名,也可以由小组的其他成员轮流担任。记录员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联络员负责小组内的学习资料、操作工具的领取。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发扬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然后教师把不同的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在幻灯机上出示,与大家分享。每个观点组派出一名汇报员陈述小组主要观点,并深入展开讨论和辩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最好是师生合作评价,进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案例分析问题教学的注意事项

1.案例的选择要注意趣味性、现实性、前沿性和乡土性

⑴现实性。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不应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在浓重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体验和理解。例如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矿泉水瓶,在技术设计上从功能、结构、材料、环保、实用等方面分析。

⑵前沿性。学生一般对时事和社会热点比较感兴趣,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想法,所以选取的案例应该能反映时代特性和先进的科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及时收集新技术案例,为课堂教学积累源头活水。例如在讲到设计的创新原则时,让学生把手机和MP3、掌上电脑、文曲星等结合,思考这种通信工具的创新变化对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改变。还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问题,关注技术发明,及时记录有价值的案例问题。

⑶乡土性。通用技术也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情况与当地教学资源情况,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载体,组织适合本地、本校特点的案例。在教学设计中要多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技术实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都江堰和荷兰风车的案例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同时,还能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同时可借鉴我们台州的潮汐发电站和风车发电站,体会其实用价值;若要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简单系统的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纸风车。

2.深入挖掘案例中蕴含的技术原理、思想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使用案例,教师在教学前应仔细阅读案例,并进行分析:一、教材中案例安排的用意目的;二、案例提供了哪些事实材料;三、案例涉及到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四、案例与上下文的关系;五、案例与学习目标的关系。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案例,教师可以阅读与案例相关的其他材料,了解其理论背景、实践情况。这些材料不仅来源于教参,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还存在于报刊、论著和网络等,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案例的收集。

3.案例的使用形式应该多样化

案例的种类很多,比如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陈述式案例、实录式案例等。在使用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除了对学生进行提问外,还应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尽量融入情境中,像一个真正的技术工作人员、设计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理性回归到实践中去”,并了解和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步骤,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4.案例分析问题教学应该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必修本的内容是“技术与设计”,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课本中的许多实例都是科技创新的典范。为了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自制通用技术课的教具,有泡沫模型、纸壳模型、自绘挂图、喷绘挂图等,还可借助化学仪器和物理教学仪器,如在自制自发手电筒时利用发电机模型,形象直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动手能力,可以组织举办“科技发明展览”,这也是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良好配合。

5.注意案例分析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⑴教师是无权威教室气氛的营造者。在案例分析问题所出现的冲突情境中,当学生的看法与立场受到挑战时,他们需要去辩驳、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因而容易产生被威胁感。所以,教师在教学案例分析问题时,不单单只是学生发言的旁听者,如何主动去创设一个让学生觉得在信赖、安全的气氛下进行讨论的环境,鼓励陈述自己的看法,正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因为倘若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完整回答采取不宽容的态度,便会破坏讨论的气氛与效果,缺乏自信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发言。

⑵教师是问题解决的参与者和认知教练。除了创设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外,教师还具有双重角色,即问题解决的参与者和认知教练。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置身度外;同时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提问,在思维上对学生进行监控和指导。技术问题具有目标不明确,限制因素不清;有多种解决方案,对解决方案的评价有多重标准;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范例;问题解决所需的概念、规则、原理以及它们的组织方式均不确定;要求学习者对问题表明个人的观点与信仰等诸多特性,从而使案例问题分析活动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教师的这种指导不是教学生具体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而是引导学生尽量去接触不同的立场,整合不同的学科领域的知识来讨论所面对的问题,对各种观点提出批判。换句话说,教师在教学中扮演批判思考者的角色最符合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精神。这样,不但可作为学生进行此类问题解决的示范,也可藉此引导学生探讨问题本身的争议点,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既多元又复杂。

技术课程中所提供的大量的案例性问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对这类问题的分析能够融入技术的世界,对技术问题进行严谨而审慎的思考,进而理性地选择和使用技术,因而这些又构成了学生技术素养内容结构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提高案例分析问题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我们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Linda Torp,Sara Sage著 刘孝群等译《基于问题的学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盛群力 褚献华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3.高文《试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J](《中国电化教育》2005.2-3)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灵石中学)

推荐访问:案例分析 探索 通用 教学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