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的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

时间:2023-06-12 18: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首学习习惯,是构建微课程最终要解决的问题。着力探讨如何设计以系列微视频为主体,以教学素材、教师课件、练习与测验等为辅的数字资源 “微课程”,试图针对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课后自学的微学习活动所需的“微教学资源系统”进行理论探索。

[关 键 词] 艺术设计专业;微课程;设计;图形创意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8-0025-03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如何将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合自学的“信息生态环境系统”,是每位教师今后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笔者以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为例,构建方便学生混合学习、移动学习和碎片学习的“微教学资源环境”的微课程系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探索寻找理论依据。

一、图形创意设计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构建

图形创意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属于设计理论和操作实践密切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图形创意是视觉信息传播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设计实践,并逐步形成职业能力的支撑性课程之一。该课程通过对图形创意的方法和技能的系统教学和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图形造型的创意方法和艺术化展现图形的形式美法则。课程讲授的主要难点在于图形创意技法的知识点较广而且零散,图形表现技法种类繁多,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讲点全面覆盖。而且,“图形创意技法”和“视觉表现技法”两个知识模块在讲授时是平行关系,而非递进顺序关系。为了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尝试利用微课程数字资源形式,建立一个全新且有效的课堂。

(一)图形创意设计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一般会经过前端分析、设计、制作、教学应用、评价反馈五个阶段,如下图。笔者根据该门课程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分别论述每个环节所经历的步骤和要点。

第一阶段:前端分析,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学情三个部分。

首先是目标分析,图形创意设计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通过课前预习思考作业练习使学生了解行业的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通过设计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激励学生发现身边真实存在的美。依据国家“广告设计师”的职业标准,要求学生对图形创意设计艺术从整体上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掌握图形创意设计的基本原理,增强图形语义的理解与归纳能力,掌握图形语义的传达规律,掌握创造和表达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等。

教学内容的分析,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依据“系统、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动手实践教学的内在规律来设置的。课程内容主体可分为艺术技法和创意表达两个部分。艺术技法部分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方式,利用多样的艺术技法学习、提升专业的表现的艺术美感;创意训练部分,将图形创意设计中的创意技法——影构、肖形、同构、正负型等作为单项训练,培养学生视觉形态的敏感度,活跃其思维创造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为进入图形创意实践训练做好准备。在学生完成基础训练和创意训练,其创意、表达能力都达到一定程度后,进入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设置开放、动态性的课题案例,引导学生实现由课程课题向应用型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技能转变,并训练其对设计与制作效果的控制能力。

学生学情分析是前端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所有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秉性、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才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到图形创意设计这门课,学生学习过的专业课程有造型基础和设计构成,已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专业的审美认知,对素描和水粉表现技法以及形式美法则的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通过以往的教学过程可知,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绘画基础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美术功底欠缺,对于艺术表现存在的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难以突破。而课堂的整体时间是有限的,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迅速完成作业;而基础欠缺的学生作业进度迟缓,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而有部分学生课程知识点难以消化。

第二阶段:设计阶段,微课程知识要点选定。

图形创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可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培养学生艺术手法多样性的表现技法线,其中包含各种绘画技法的尝试,如水彩、马克笔、拼贴、电脑绘画等。另一条是培养学生创新创意思维的图形技法线,包含思维拓展和图形创意技法两部分。图形创新技法线是传统课堂的主线。而艺术技法线,手法多样,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课时有限,只能浅尝辄止地让学生初步了解。

笔者认为不是每个知识要点都需要制作成视频微课。需要讨论从而开拓思维的知识点适合面授,而艺术设计表达中的绘画技法类的等演示绘制流程的知识点,则更适合制作成微课,方便学生课后观看临摹,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可以自由控制学习时间,从而解决不同绘画基础学生所需时间不同而引起的教学内容无法协同的问题。微课程内容的选定必须系统判断、整体梳理,结合课堂实践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制作。数字资源放在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程度多次观看、临摹练习。而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线下课堂教学,可以集中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阶段:微课制作。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常用的教学手法有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演示法等。所以微课程的表现形式,也是基于线下课堂的延展,具体可在以下几种类型之中选取。

1.课堂讲授型

实录型适合于教师讲解知识点,教师可选择采光较好的教室,用黑板辅助教学。普通的录制可以采用便携式录像设备,如手机、DV、单反相机等。

如果想录制高标准的授课视频,则需要在特殊的演播室录制。该演播室需配备触摸大屏幕,需要至少两台以上的摄像机来保证画面的可观性。声音方面,需要配置收音设备。教师应注意着装规范,注意仪表仪态,举止得当,以体现教师的风采。授课声音应注意抑扬顿挫、普通话标准、声音清晰,尽量避免口头禅和紧张时的语句重复。

为了在视频中举得较好的画面效果,讲课用的PPT应注意以下要点:(1)所用字体尽量选择大字号、较粗字体,每张PPT内容不宜过满过多;(2)PPT上如果有图形案例展示,应尽量大图展示,不要把多张图片缩小放在一个画面之中;(3)PPT应选择适当的颜色,背景颜色和教师的着装不应该有较大的反差,比如屏幕背景色选择白色,如果教师着装选择深色系,在拍摄的时候就很容易使屏幕曝光过度,而教师面部偏暗。

2.操作演示

操作演示类特别适合艺术类专业的技法表现,像本门课中的水彩技法表现、彩铅技法表现、马克笔技法表现、圆珠笔技法表现等。此类型的微课视频可以还原整个制作过程,学生可以跟着视频一步步画下来,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倒回去重新观看。

此类微课制作时,一般选择在室内,可以采用固定机位,一台或两台摄像机即可。摄像机用三脚架固定住后放置在拍摄者正后方,以保证绘制画面的出镜效果。绘制者应介绍绘制步骤和技法心得,细节刻画时,应给特写镜头。后期剪辑的时候,可用软件适当调快画画进度,将视频剪辑在15分钟以内,也可加入背景音乐,以烘托艺术感。在关键制作步骤处,应给予字幕条提示。

3.表演视频

在微课视频制作时,有些地方需要加入表演类视频。比如为了还原工作情境,导入设计任务,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展现,以加强学生的代入感。这类视频的制作,需要有比较详细的脚本设计,涉及的环节也很多,如前期需要确定演员的台词、服装、妆容、拍摄的地点、拍摄人员、设备、使用什么样的镜头语言等,每个环节都关系到最后的成品效果,所以建议请专业团队来制作完成,但是费用较高。

4.电脑手绘的录屏

在图形课程中的电脑手绘技法表现时,特别适合采用录屏的形式。像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矢量图像处理工具ilustrator,电脑手绘图像工具SAI等都非常适合录屏工具的展现。教师在屏幕上的标准操作过程将会被录制软件完整记录下来,形成教学视频。音频的处理可以采用背景音乐加字幕的形式,也可以同步用麦克风录制教师的讲课要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屏幕上软件的操作按钮较小,教师在录制时,一方面需放大鼠标的图标以方便学生追踪;另一方面对于重点的讲解步骤也需要用红圈或字幕形式进行标注。

5.原理动画演示

原理动画是为了清晰展现某种理论的具体原理,用动画的形式把抽象的原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但由于原理动画开发和制作费用较高,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已有的动画视频替代。

第四阶段:微资源的应用和微学习活动的开展。

微课程中的微视频只是学生课后自学资源的一部分,其他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讲义、针对视频的作业练习等。它与课后学生的自学效果密切相关,数字资源的开发其实就是学生自学活动的设计。微学习活动是微课程的方法和实践过程,包括学生观看视频、观看后的意见反馈、作业练习、学习支持服务等。学习活动设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因此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以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

第五阶段:微课程评价和反馈。

微课程的设计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反馈和修改,从而得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再将评价系统的反馈结合到微课程的设计中去,以促进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微课的设计以及制作实施效果评价可以参考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公布的评价标准,该比赛对作品规范、教学安排、教学效果等作出了明确规范。通过评价指标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微课程设计的缺陷和不足,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和完善微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二、图形创意设计微学习教学实践反馈

为检验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生态学习的可操作性,笔者将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中的“艺术表现技法”章节制作成4个微课教学视频,开展基于微课信息化的学习应用实证研究。采用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微课程内容的课后使用情况、微课程表现形式,学生的接受程度,并通过调研反馈,再次调整和修改微课程的设计。

(一)实施过程

本次教学实践针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二年级的两个班开展,一共72人。微课程资源(包含微课视频、教学PPT、课后练习等资料)放置在学校内部精品课程网站之上,学生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能通过平台系统登录学习,满足了学生信息化学习的基本条件。

1.教学内容分析

在“艺术表现技法”教学单元中,把“水彩技法表现”“马克笔技法表现”“圆珠笔技法表现”“彩铅技法表现”4个知识技法制作成了4个15分钟之内的微视频,并将绘画所需的临摹资料和关键步骤用PPT一并放置于学习平台之上。

2.课后自学活动的开展

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登录课程网站观看学习,每周观看一集微课视频,并学习其中的一种表现技法,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空余时间自由安排学习进度。

3.自学效果的检查

学生每周提交一次课后自学作业,全班集中点评,并根据点评结果修改作业。

(二)应用效果调查

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关于微课程的接受度、自学时间长度、微课视频是否有效等多道问卷测试题。其中,题目:“是否接受课后自学微课这种形式?”75%的学生表示乐意接受,因为他们可以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15%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还有10%的学生表示不可以接受,原因是占用了他们课后娱乐的时间。对“完成微课程所布置的作业需要多长时间?”有40%的学生表示微课时间虽不长,但是要掌握视频所教授的技法还是需要一个过程,这部分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大概在3小时左右;24%的学生作业完成时间在2小时左右;还有剩下的36%的学生需要1小时左右的时间。这一问题,时间差异比较大,也反映出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微课程视频的录制,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学生差异化教学。关于“微课程是否有效?”这一问题的调研结果表明:70%的学生认为十分有效;23%的学生表示比较有效,剩下7%的学生表示一般。

信息时代给社会各行业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必将引发教育界的全面改革。艺术设计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这不仅对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整合、课程开发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高校自身的信息平台搭建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设计高质量的数字化微课程,为学生搭建“微学习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1).

[2]梁乐明,曹悄悄,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推荐访问:艺术设计 课程设计 模式 研究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