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时间:2023-06-12 18:0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困扰初中数学教学的突出问题。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阐述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回归数学本质、揭示概念内涵、活用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过程。同时也阐述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增强课堂交往的互动性、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发挥教师作用的主导性和讲究课堂评价的艺术性。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 课堂实施 基本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困扰初中数学教学的突出问题。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以为,关键是要提高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一、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1.回归数学本质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适切的情境能让学生“思有来龙,想有去脉”,真正“恢复火热的思考”,促使知识的“直接经验”化,而且“直接经验”化了的知识,迁移起来才能顺水推舟。创设情境,须慎防淡化“数学味道”,甚至“去数学化”,而应回归数学本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为追寻形式上的“繁华艳丽”,而出现“买椟还珠”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绚丽多彩引发偏离教学主题、牵强附会造成背离问题实质、虚假造作致使脱离数学本质”等。

【案例】有位老师在“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节中,讲“直线”这一概念时,实施了以下过程:①播放十分钟左右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段;②讨论孙悟空的金箍棒是怎么来的?③提问金箍棒有什么特点?④定义直线概念。结果学生强烈要求“再播放长一点,还不过瘾”,对金箍棒是怎么来的学生讲得眉飞色舞,回答金箍棒有何特点却仅止于“要多长有多长,要多大有多大”,老师板书定义时,学生并不在乎,而对《西游记》相关的故事却意犹未尽、津津乐道。

客观地说,这位老师的出发点并不错,也的确按新课标所说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但这样的情境却是不适切的。假如这样修改:“同学们一定看过《西游记》吧?孙悟空那根威力无比的金箍棒在我们过去的印象中是要多大有多大、要多长有多长的,现在我要求同学们从数学角度审视:它的特点如何?世界上有没有比它更直的东西?它是一端可以伸长的还是两端都可以伸长的?它的长度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然后引导学生采用类比描述法定义直线,最后指出直线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数学中把类似金箍棒这样的东西理想化为直线,比如我们前面学过的数轴也就是一种直线等。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是教学辩证法,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要做到形式服从内容,不能使“数学味”缺失的现象显形于课堂,摆正数学内容的地位。

2.揭示概念内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原理,以及上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认识肤浅,不能脱离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难以把握其本质含义。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重视隐含的条件,强化应用意识,避免发生解题错误。

②将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两者并列,体会不到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容易造成解答不全或思维混乱。如已知一次函数y=(m-2)x+1-m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确定m的取值范围。学生容易错解为:因为该一次函数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即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以m-2<0,且1-m<0,解得1<m<2。教师教学时需强调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解题时注意提醒学生别漏了这种特殊情形。本题中,当m=1时为正比例函数,且其图像也不经过第一象限,因此m的取值范围应为1≤m<2。

因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①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提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领悟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③加强对基本概念的巩固与训练。课堂中还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呈现各种正与误的辨析,让每个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搜集和整理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多次反复订正,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切实有效地防止因概念模糊而导致错误的发生。

3.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及步骤,如讲授法、谈话法、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学方法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有适宜与不适宜。课堂教学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有效,受特定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认知水平的制约。

【案例】①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位老师在开始上课时,经常会微笑着讲几句,提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准确而简单地揭示课堂教学目标。有时,我会利用其他素材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方程时,我跟他们讲述“著名数学家丢番图墓碑上的方程”的故事;在开始学习《数据的表示》时,针对我班学生普遍喜欢踢足球的情况,我就先问他们:“你喜欢看英超联赛吗?”“你觉得各球队中哪个球员的综合素质最高?”“你能用数据来表示各个球员的综合素质吗?”这些问题,引起了他们对课堂学习的极大兴趣。有时,我还利用教材或课外资料介绍的游戏调动课堂气氛,如乘法公式学习中的拼图游戏,《可能性》中的“掷骰子”游戏,等等。总之,让全班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奋、积极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例如:当讲到《有理数的计算》、《解方程》等相对枯燥的内容时,我尝试采取分组竞赛,模拟“开心辞典”节目方式、有奖抢答等形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竟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超级女声”风靡全国时,我也模仿超女进行的PK赛,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纷纷涌上讲台抢题做,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③开展积极有效的知识探究。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师生合作测量旗杆高度后,再分小组测量指定树高,第二节课统计数据归纳总结;在学习利率问题时,教师先把学生组织到学校商店,实地调查,体验了解相关知识后,再回到课堂以讨论课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为灵活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4.优化教学过程

我们在构思教学过程时,思考得比较多的往往是如何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然而,严密设计的结果是学生急匆匆地跟着老师跑,几乎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时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求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适应“学”的需要,怎样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刚性设计走向软性设计,从封闭式的线性流程设计转向开放式的活动板块设计。

【案例】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学生欲把三根小木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可怎么也搭不成,他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老师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先请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3cm、9cm、6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把最短的边剪去2cm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再继续提出三个问题:①你原来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②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组成三角形?③最长边再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学生通过实验后均能正确回答。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为什么?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再让学生回答学生为什么搭不成的原因,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以上教学案例,活动的设计既遵循了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又考虑到了中年级学生学习的水平和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设计理念,突显了“软性”、“开放”、“活动化”的设计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实施的基本策略

1.增强课堂交往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以课堂活动为中心展开的相互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课堂上有效的交往互动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只有体现课堂交往的互动性,才能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课堂各种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即时反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案例】有位老师在课堂上布置学生练习,其中有这样一题:一组数据5,6,x,8,17的中位数是8,则它的众数是多少?根据中位数的意义,老师给出答案:众数是8。在校对结果时,有一学生就提出:众数还可能是17。老师一愣,马上反应过来:题中没有说明这组数据已经从小到大排列了。想来这个学生的回答很有道理,老师就顺着问:他的答案有道理吗?这时不少同学迟疑片刻后也发现了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纠错,学生对众数、中位数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慎思明辨、周全考虑等良好的解题习惯。

以上这个课例,老师敏锐地捕捉教学时机,通过组织学生全班讨论与争辩,很好地促进了师生、生生乃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追求教学活动的真实性

真实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然而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课堂比较虚浮,流于形式或走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课堂上表面看很热闹很活泼,其实学生并未真实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以下是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现象。

【案例】

师:请大家用尺规作以已知线段a、b、c为边长的三角形。

(老师在巡视中发现一位学生不会作。)

师:谁能帮他完成?

(几个积极分子迅速举手了,老师抽一位学生在黑板上作图。)

师:他作得很正确!你明白了吗?

——同学真的“帮”他了吗?他真明白了吗?他究竟需要怎样的帮助呢?

【案例】

师:这道计算题的答案是多少?

生1回答,结果错误。

师:坐下。你来说。

生2站起来说,还是没说对。

师:坐下。你来说。

生3站起来说,依旧没说对。

师:坐下。大家一起回答。

——课堂是不是点将台?怎样让学生明白错因并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

【案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组轴对称图片。(老师用课件快速展示一组图片)

师:大家觉得美吗?

生:(齐声说)美!

——此时此刻,学生真的能感受到美吗?美在何处?现实生活中学生能发现并体会到这样的美吗?

3.发挥教师作用的主导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引领学生的认知、感悟、发现和探究活动,使他们亲历有效学习的过程,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体验有效学习的乐趣。

【案例】一位老师讲授《一次函数的图像》,探索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中进行了如下的引领:

师: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有没有简单的画法呢?为什么?

生: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只需要画两个点就可以了。

师:今天的“大问题”我们解决得很好,我很高兴,同学们真是智慧过人!现在我想问的是找哪两点画图像最便捷呢?

生:x取整数吧,比如1,0,-1等。

师:(这显然不是老师期望的答案,但毕竟是画一次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鼓励后再继续引导)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既便于计算,又便于描点,但你们取点的方法在此图中是否好画呢?误差是否大呢?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这些问题?

生:画图描点时,要画两条虚线。

师:就是因为这两条虚线,是否会产生更大的误差,我们的想法是能不能不画这两条虚线,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生:在坐标轴上取点。

师:就等你们说这句话了,有时候在坐标轴上取点更方便。请看看这个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如何确定?

生:(学生迟疑,进而思考,终于有一生回答)因为这是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其纵、横坐标分别为0,代入即可求出相应的另一个坐标。

师:太精彩了,那答案是——

学生回答答案。

老师导、引、拨、拿捏适度,展示了他对学生的挚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画一次函数图像的最佳方法。

4.讲究课堂评价的艺术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观摩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最能体现他们教学功底和艺术的往往是他们的课堂评价语,自然,真诚,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和驱动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案例】一堂课有这样一个片断: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完全重合了,所以是轴对称图形。”这时立即有学生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不一定能重合,所以不能说是轴对称图形。”最后结果自然是: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显然前一个同学答错了,老师想当时那个同学一定觉得很懊丧,这堂课很有可能她是不会再站起来了。但是,老师没有忘记他,再次请她站起来,并且说:“你的发言中可贵的一点是:我们探讨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你说的是改装后其他图形的特性,是吗?”这一句话,肯定了她答案中的可取之处,也说出了和大家研究上的不同之处。学生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同时她也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

最精彩的是接下来的那句话,老师说:“你的退让,让我们又进一步接近了真理,谢谢!”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如果我是那个学生,我会有一种成就感:虽然我的问题答错了,但是我让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老师说,因为我的退让,让大家接近了真理。这样的评价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上述案例中,老师对学生课堂评价语既非常适时、适度,又非常准确、机智,既是真诚的肯定和赞扬,又是巧妙的引导和启发,将课堂有效评价的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课堂上如果能经常享受到这样的课堂评价,学习热情就会更加高涨,他们的学习活动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厚德.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邢成云.《一次函数的图像》课例.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2007,(九).

推荐访问:初中数学 策略 提高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