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艺术设计专业“1353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6-12 17:3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平台,以完成实际项目为主线,学生在教师或者技术专家的带领下,通过参与项目和社会服务获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成为企业一线设计技术人员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作室制;工学结合;高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6-0038-03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已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变。尤其教职成[2015]6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近几年高职教育以“校企合作,工學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发展的主流方向。“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种好的形式。

1“1353型”工作室制的基本内涵

“1353型”指:1个平台、3个培养方向、5种工作室、3维一体。具体为:

“1个平台”指用于实现培养目标的校企或者校企行合作平台;“3个培养方向”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产品UI设计;“5种工作窒”指教学工作室(一体化教室)、教师工作室、公司工作室(项目工作室,设计公司的分支机构,公司)、大师工作室、创业工作室(工艺坊)等。“3维一体”指教学、研发与社会服务三维一体。

“1353型”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是指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也可以是校企行合作的协同创新中心),根据学生特长爱好,双向选择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设计、U J设计等精细化培养方向(一年级为平台课,二年级开始工作室方向课),在教学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公司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创业工作室等5种工作室开展教学、研发与社会服务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1 353型”工作室制实施的路径策略

2.1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搭建校企或校、企.行(行业协会)合作平台,是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切入点。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涉及行业领域较多,产品概念设计与成型产品间的差距较其它设计行业更大。所以,校企或者校企行合作平台能使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找到一个切入点,同时也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缩短学生与员工间的技术、技能差距。

产品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北上广深和江浙、珠三角地区产品设计产业链相对完整,涵盖家电、智能产品、五金、文创等领域,设计与模型制作公司较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校企合作较为方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产品设计公司相对较少,产品设计公司大多以汽车、机械、医疗、美容等产品居多,相对家居、智能产品难度较大,高职院校学生对结构理解欠缺,很难达到企业要求。所以中部和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要充分考虑自己学院教师自身特长与优势,可以跨区域与江浙、珠三角和北上广深地区企业合作。同时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培养方向。例如智能手机普及前,市场对手机设计需求量比较大,尤其三、四线城市,催生了手机设计与开发产业链。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智能化的发展迅猛,市场对于产品设计开始转型,现以文化创意和智能家居产品设计为主,校企合作的对象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2.2 实施精细化培养方向

由于学生能力层次与兴趣特长不一样,市场需求多元化且需精通某一领域,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培养。产品外观设计、产品包装设计、UI设计涵盖产品艺术设计职业领域与行业最新互动人才需求(非艺术类产品设计学生可考虑产品结构设计方向),三个培养方向是因材施教、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学生一年级为产品艺术设计平台基础课,学生二年级开始双向选择,进入专业方向工作室,实行精细化、个性化,针对性培养。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精细化培养方向是“1353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举措。

2.3 构建五种工作室并存模式

2.3.1 教学工作室

教学工作室由专用设计桌、多个电源插孔、网线、讨论区等设施组成,一般80m2左右,可供30名左右学生学习,学生自带手提电脑。一般由学院教师或外聘企业设计师进行教学开展,适宜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程。

此阶段一定要采用模块课程,建立“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教学理念,虽然此阶段为专业基础课程。例如《产品设计基础》(包含图案、图形设计、构成等)课程,学生课程结业所呈现的不仅是图纸,而应是产品,甚至是批量商品,设计的图案要通过丝印或版画等工艺做成文化衫、纪念书签等文创产品。再例如,《产品形态表达》课程教学,应在课程教学时段内,指导学生从早到晚,反复练习,从量变到质变,训练成“机械”熟手;还需要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训练学生思维导图或方案图表现能力,而不是以前简单的效果图手绘或计算机辅助绘制。

2.3.2 教师工作室

教师工作室是由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或专业带头人通过向院、系申请,陈述工作室建设方案与培养目标,由院系工作室评审委员会评定通过而成立的工作室。教师工作室面积一般在30_80m2左右,一般为8-15名左右学生。教师设计工作室适合从二年级开始,产品艺术设计一般成立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设计、UI设计三个工作室。师生在一年级末开始双向选择,教师工作室由工作室负责教师对外承接项目,然后组织工作室学生成员完成项目。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使学生达到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2.3.3 公司工作室

公司工作室一般在三年级开展,公司工作室(项目工作室,产品设计公司的分支机构或者协同创新中心等)主要承担项目承揽、项目教学、社会服务、设计竞赛、产品项目研发等任务。公司工作室双向选择优秀学生进入,一般每次吸收为3-5名左右学生。目的是实行学习场所就是工作场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3.4 大师工作室

聘请产品设计企业专家,在学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双向选择2-5名学生(一般为三年级学生)进入大师工作室,由大师安排项目或课题进行社会服务或产品研发。大师的工作时间、待遇、工作室考核要求以及学生学业学分替换等可以通过协议或制度与学校进行商定。

2.3.5 创业工作室

创业工作室也可以称为工艺坊,主要以产品研发为主,主要解决单个产品与批量产品间的关系,同时解决批量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产品设计领域非常广泛,作为高职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很难成为一名较为全面的产品设计师,所以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选择在某类产品设计技术领域进行深入。例如:木艺、陶艺、皮雕等。学生在相关工作坊进行实践、研究、创新、创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双向选择进入创业工作室,创业工作室也有自己的培养方案和体系。同时创业工作室也可以作为学生选修与拓展的教学场所,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开放式打卡学习。

“工作室”是实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但在实际运行中并不是有了某个“工作室”就能进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五种工作室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教学工作室为学生建立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是培养学生基础单项技能的主要场所,如产品设计思维、方法等系统理论和软件辅助设计、方案表达等;教师工作室(是否注册均可)主要是通过项目载体,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系统培养与深化,初步形成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如文创产品设计、车载产品设计等;公司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经验,与企业完全对接;大师工作室主要对部分相对能力校高一点的学生进行拔尖培养,以研发和社会服务为主;创业工作室作为学生兴趣选修和某一领域深化研究和开发的场所,研发从产品到商品的过程。五种工作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场所,是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

2.4 形成教学、研发、社会服务三维一体

前面所阐述的五种工作室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一样。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职能,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教育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需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产品研发推动社会服务水平,同时社会服务的成果通过项目案例服务于教学,形成三维一体。没有研发,人才培养没有深度;没有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没有广度。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尤其需要技术或材料创新。学院可以和多所高校及多家企业一起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产品设计研发,为企业进行项目设计服务;同时与某特定企业合作,进行产品创新“再设计”服务,提升企业产品文化等附加值,从而服务乡村基层,实施精准“设计扶贫”。也可以与文化机构或企业合作,定向开发文创等产品(例如红色旅游纪念品等),实施精准设计服务。通过研发与社会会服务,带动学生参与项目,达到人才培养目的,形成教学、研发与社会服务三维一体,相互促进。

3“1353型”工作室制实施取得的主要经验

3.1 三级管理是实施的前提

由于“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采取的是工作室负责人制,所以需要采取学校、院系、工作室负责人三级管理机制,三级管理是“1353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教师书面申请,院系组织专家评审和现场答辩,通过竞聘,获得院系授权,成为工作室负责人。“工作室”有一定的独立主体资格和运作空间的能力。打破传统专业界限,建立学生职业岗位(岗位群)概念,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立工作室。学校层面建立《专业建设改革管理办法》等制度,对专业改革可以先行先试,予以政策和经费支持。院系层面制定《工作室管理办法》,内容包括工作室职责、负责人竞聘、运行管理、双向选择形式、课酬分配、阶段考核与评价内容、方式等等。工作室负责人制订《工作室教学管理规定》,对工作室教学(研究)方向、教学(研究)内容、培养目标、教学团队组建、学生团队管理、考核等方面内容作出规定。

3.2 模块化课程(课题)是实施的条件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再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尽量按模块化大课程(或课题),以满足项目化教学需要,形成项目导向或课题导向。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和探索教学计划外的知识,以此打通专业界限。理实一体化课程(或课题)改革是“1 353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产品外观设计工作室模块课程主要有:产品设计基础(8周)、日用品设计(5周)、小家电产品设计(5周)、旅游产品设计(10周)等。产品UI设计工作室模块课程有:安卓/苹果移动界面设计(6周)、交互动效设计(6周)、APP产品策划与设计(5周)等。每学期2-3门课程,利于项目完整实施,还为企业专家的阶段时间教学提供方便。同时学生也会自觉安排学习时间,模糊课时,充分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工作室负责人可以根据实际项目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时间做适当调整。

3.3 专兼结合团队是实施的支撑

产品外观设计、UI界面设计、包装设计工作室负责人根据培养需要,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工作室负责人有绝对的权威去选择专任教师和兼课的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成为教学团队成员。企业专家一般来自合作的企业,课程模块化的阶段教学解决企业专家教学的时间问题,合作企业解决专家课酬的问题。如果专任教师不能胜任相关教学,那他(她)必须跟学企业专家半年至一年,并给予相应课酬,同时院系和负责人一起考核教师跟学成果。

3.4 工作室负责人制是实施的关键

工作室负责人具有较高的自主权,根据《工作室教学管理规定》对教学时间、教学团队构建、教学内容、项目开展等进行安排和执行,也可根据工作室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和企业充分合作,采取开放办学模式。工作室负责人和班主任的职责合二为一,有效加强教学管理。学院只对工作室培养结果进行阶段性(半年或一年)第三方检验和评价。工作室一般可分二种规模:8-15名学生为一种,每学期可以按300学时计算工作室教学工作量;16-24名学生为一种,每学期可以按400学時计算工作室教学工作量。

工作室教学运行时要充分与企业对接,按企业项目小组形式进行管理和评比,对运行较好和项目中标小组进行适当奖励(由合作企业提供)。同时将行业企业认知、产品设计企业管理与制度、工业设计行业动态与展望等相关内容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纳入整个培养体系之中。工作室内环境氛围布置也要对接企业,例如管理办法,项目流程表、图纸规范等张贴,在工作室中形成企业文化。

3.5 阶段性结果考核是实施的保障

工作室教学考核评分可以按不同情况进行,初期开展工作室教学的院系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院对工作室培养结果进行阶段性(半年或一年)第三方检验和评价。院系成立考核评价第三方小组,由兄弟院校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3-5人评审团,根据阶段教学目标,对应设计考核项目,进行实际检验与考核,从时间规定、设计规范、熟练程度、项目成果等方面打分,根据优良百分比,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院系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相对成熟后,考核评价可以通过设计展或技能大赛(包括设计竞赛、作品征集等)或设计文化周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下一级学生选择该工作室人数多少也可以作为考核方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它是一种倒逼机制。对于工作室考核不合格的负责人予以警告、责令整改,如果二个阶段都不合格必须更换负责人。对于考核优秀的负责人给予职称评审、年终考核优秀等政策优先。

4 结语

产品艺术设计是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和附加值的重要途径。我国智能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产品艺术设计关系最为紧密。目前,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在高职院校属于小众专业,但它实践性较强,和行业与企业联系紧密,建设起来比较容易出成果,见成效。所以,这个专业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结合推进、专创融合发展等方面最易开展的。产品艺术设计专业“1353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主线,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与要求。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职能,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教育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形成教学、研发与社会服务三维一体,相互促进。也是产品艺术设计专业较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实践和推广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

参考文献

[1]严璇.“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 (18)。

[2]孙晓男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 (6).

[3]万剑.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河学刊,2011 (10).

[4]余辉.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今日湖北,2012 (3).

[5]张刚.多层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美术教育中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 (11).

[6]徐薇.“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5 (11).

[7]翁正国.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师徒式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东方教育,2016

[8]陈曦.“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 (10).

[9]陈晓春.现代学徒制下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 (04).

[10]袁国艳,基于工作室制的地方高校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 (30).

推荐访问:艺术设计 培养模式 实践 工作室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