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时间:2023-06-12 12: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也是其导致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以长沙市岳麓区梅溪湖失地农民为例,基于任务中心模式的本土化实践,探讨了该模式在介入失地农民城市融入问题中的优势与局限。

关键词:社会工作失地农民城市融入任务中心模式

一、 任务中心模式的理论话语及其范式整合

任务中心模式是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常用的理论模式之一。在美国学者大卫·豪(David Howe)的二分法模型那里,任务中心模式是社会工作的理论,而不是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它是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说明的一种理论。著名学者皮拉里斯(Pilalis)依据社会工作理论的抽象程度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宏观理论、中观理论(解释性理论和介入模式理论)和实践理论。任务中心模式属于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的中观介入模式理论。①派恩(Payne)认为,社会工作理论可以分为反思性—治疗性理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和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结合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任务中心模式既可归结为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的理论,也可归结为皮拉里斯的中观介入模式理论,还可归结为派恩的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

个案工作中最早将焦点集中在问题解决过程而把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与实务统一起来的是波尔曼,波尔曼的这一努力为任务中心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任务中心模式认为,社会工作实务要注意效率和效果,既要考虑到如何更有效地帮助案主,同时又要节省时间和金钱。该模式提倡短期服务、将工作集中在由案主选定的目标上。任务中心模式的工作目标是协作关系,社工和案主都在一个标准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该模式关注的问题是案主自己承认或接受的问题;能被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行动是能在与社工面谈之外进行的;能被清楚地定义的问题;来自案主想要在生活中改变的事情或者来自案主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二、 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问题聚焦与关键议题

失地农民是指原来在国家或集体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国家公共事业建设或商业开发的需要而使其部分或全部失去了拥有的对土地的使用权,被动从农村搬迁到城市,成为非农业户口的人们。失地农民一般具备以下特征:(1)失去土地;(2)失地由城市化引起,并非其他原因,如自然灾害;(3)被动城市化,土地是被政府征用,并非自己流转;(4)非农业户口。②失地农民的一般特征决定了其在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城市融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首先,在经济层面上,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前是以土地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种地。然而,在他们失去土地以后,只能通过种地以外的方式来满足家庭的物质需求。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失地农民失去土地这一生活来源后的第一需求。失地农民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诸多困难。这些困难成为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最主要经济障碍。因此,在经济层面上,问题的聚焦与关键议题就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其次,在社会层面上,社会融入的核心是社会交往适应,也即融入到系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以业缘、血缘、地缘等建立起个体或家庭的关系网络,获得社会支持。失地农民从农村人变为城市人,从原本散居的农村居住方式变为城市的小区单元住房,这种转变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村社区人们的交往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上,而城市社区人们的交往更多则是建立在业缘和地缘关系上。因此,在社会层面上,问题的聚焦与关键议题就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适应问题。最后,在心理层面上,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身份变为城市人。这种外在身份的转变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心理层面的变化却是相当缓慢的。加之农民是一个保守的群体,安土重迁的思想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他们的心理和本土的城市人固然有着很大的不同。心理层面的变化更能反映失地农民是否真正融入城市。因此,在心理层面上,问题的聚焦与关键议题就是失地农民的自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三、 本土化实践的反思性与批判性

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如何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享受城市化带来的成果,成为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靠自己再就业的机会也不大。一旦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费花光,他们必将成为就业无路、收入无源、生活无常、保障无门的贫困群体,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③针对这一现状,社会工作中的任务中心模式凭借其更简洁、更集中有力的实务过程,在解决失地农民城市融入问题上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任何社会工作实务模式都存在其局限性,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

任务中心模式强调短期服务和时间集中,然而正是这种优势导致了其在应对那些持续性衰老危机和长期心理问题时有较大的局限性。甘布里尔(Gambrill)认为,任务中心模式的简短疗法对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了最小化的反应。它掩盖了资源不足的事实,也掩盖了政治意愿在现实性回应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等深层次问题上的失败。任务中心模式固然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存问题,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社会回避了对社会压迫这一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努力。④

在本文中,笔者对任务中心模式介入失地农民城市融入问题的反思与批判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长,针对这一庞大的群体,他们能否更好地融入城市决定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任务中心模式短期服务和工作集中的特点能很好地促进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传统社会工作中,任务中心模式的使用范围一直局限于个案工作中。但是对于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的群体,其同质性程度还是非常高。因此,可以将任务中心模式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中。这样,任务中心模式在本土化中会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第二,任务中心模式介入失地农民城市融入问题在实务过程中与西方传统的实务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关系建立阶段。由于西方独特的文化思想观念和社会工作的成熟发展,其传统的实务过程在专业关系建立阶段,案主是主动自愿或通过转介的形式去寻求社工帮助。而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工作的落后发展,导致社工在专业关系建立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社工在与失地农民建立专业关系时,可以依托失地农民所在的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服务中心有失地农民的相关信息资料,社工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资料,有针对性地选择服务对象,从而主动有效地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这种做法可以提高社工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效果。

总之,任务中心模式在介入失地农民城市融入问题中,与其它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相比,有其明显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虽然,任务中心模式也存在其局限性,但是在不断的本土化实践和发展中,任务中心模式将会更好地为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提供服务,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注释]

①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2-114.

②刘娟.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研究——以苏州市青苑社区失地农民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2.

③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④马尔科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2-123.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推荐访问:社会工作 过程中 介入 融入 失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