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引领成都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6-12 10:36:1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成都工作重要指示的新形势下,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在四川区域发展历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前所未有地突出了成都在四川发展全局中的龙头地位和关键作用,前所未有地赋予了成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参与合作竞争的责任和使命,为成都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全川共同发展创造了机遇、指明了方向。

创新理念: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芯片”

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必须坚定不移建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增强成都作为“一干”在“五区协同”中的引领、辐射、扩散带动力。因此,成都以创新理念和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植入“战略芯片”,围绕提升经济中心和区域带动能力,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以成都为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产业质量高,就会有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支撑。因此,成都要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积极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一要以“大创造”与“大制造”双重发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特别是要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加强军民融合,加快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二要大力促进服务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世界美食之都、国际购物天堂和国际会展名城,提升城市市场吸引力和辐射力。三要以统筹城乡改革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动,以都市农业的提档升级为突破口,提升成都农业的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资本化水平,推动成都农业向集约式、高绩效和现代化转变。

发展新经济是成都市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经济变道超车、重塑竞争优势的重大创新抉择。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聚焦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重点发展“六大形态”,加快构建“七大应用场景”。2017年,成都新增科技型企业2万家,增长55.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71家,增长17.8%,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74.8亿元。成都要真正成为新经济的“独角兽城市”,还须从新经济的供给侧增大和创新要素供给,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接长和补齐发展短板,疏阔瓶颈,促进新经济茁壮成长、做大做强。

协调理念:成都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机制”

成都必须发挥“一干”的带动和引领功能,积极推动“五区协同”,以高绩效的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益和水平。要聚焦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市场开放、设施互通、城乡融合、服务共享、环境共治,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和产业生态链圈。要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共同建设成德绵、成德资、成眉乐三大产业联动区,加快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力打造全省发展的主引擎。要通过合作共赢的平台、合作开发区、合作开发项目、路网建设等,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协同发展。要推动成都与“三州”协同发展,助推“三州”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成都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切实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和风险防控水平,特别是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另外,成都还要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社区发展治理,聚焦环境提升建设美好家园、聚焦优质服务提升生活品质、聚焦共建共治增进社区认同,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参与度和幸福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进一步优化成都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环节,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和系统方案。成都要借鉴和对标国际先进经验,立足中国国情,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建立和完善市场主体创业、建设许可、财产登记、征信、投资者保护、税收征管、跨境贸易、合同执行、破产等制度安排和制度体系。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升成都营商环境中的注册物权、企业开办、许可证、雇佣和解雇、跨国贸易等指标,找准难点、痛点和堵点。成都要进一步围绕“六个一”(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办通;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按照“平台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权力、流程之外无环节”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努力营造文明、有序、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和潜力;要对标一流全力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强化遵循国际惯例的法律服务供给、体现国际水准的政策服务供给、链接国际网络的通道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绿色理念:成都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成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成都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成都工作重要指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要围绕建设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彰显大气秀丽、国际现代的城市形态,绿满蓉城、水润天府、花重锦官的城市绿韵,开放包容、优雅时尚的城市文化,巴适安逸、简约低碳的城市魅力,功能复合、城乡融合的城市品质。要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将公园城市作为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场景和媒介,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的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要把握好高屋建瓴、总体谋划和夯实基底、久久为功的关系,强化理念引领、规划优先、组织推进、项目示范、全域实施,把美麗宜居公园城市愿景在成都大地上绘就。

新时代成都的发展,要深入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充分考虑土地、水、环境容量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严格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全民护绿、重拳治水、强力净土、持续减噪、铁腕控霾。同时,要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成都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绿色生活消费方式助力。绿色生活消费方式可以概括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必须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聚民心、汇民智,让绿色生活消费成为公众自觉自律的行为,树立新生态价值观,自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开放理念: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深刻改写了成都的经济地缘地位,使地处西部的成都迎来了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成都通过内陆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内陆和沿边地区从开放的洼地变为开放的高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进而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因此,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成都要抢抓包括扩大开放在内的各种叠加机遇,把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动力”,以“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要用好以成都为四向开放起点的机遇,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整体势能;用好构建立体开放战略通道的机遇,围绕提升门户枢纽能力,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助力“全域开放”;用好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机遇,加强开放能力建设,全力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要面向全球构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聚焦高质高端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聚焦集成引领构建开放型平台体系,聚焦高效便利构建开放型市场体系,着力提升全球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特别是要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加快成都自贸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力度,构建战略大通道促进大流通引进大项目。

成都还要加大外资、外商、外国机构的引进力度,完善国际化城市的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利用在蓉高校资源,以天府文化和创新创业氛围,政策系统配套,壮大成都国外留学生规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在蓉优质国内教育资源“走出去”;用国际语言、国别思维和互联网技术,讲好成都故事,传播天府文化与民族风情,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等等。

共享理念: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革攻坚,努力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让成都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建设美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无疑是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成都要进一步加快公共服务组织方式、供给方式和配置方式变革,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要聚焦就业创业、聚焦学有优教、聚焦住有宜居、聚焦人有普保,精细化地疏阔共享发展的“瓶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发展中实现共建、共享和共富。

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践行共享理念,成都要以功能再造、形态重塑、产业重构为导向,坚持服务供给与人口流动迁徙和区域功能疏解精准匹配、动态平衡,推动生活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坚持以重大功能设施、资源禀赋和产业生态引导服务业产业布局,推动特色服务业集聚发展;以社区综合体、配套设施为载体,打造涵蓋政务服务、文体休闲、医疗养老等一站式服务的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建设好龙门山旅游带,推动旅游与文化遗产、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生态康养等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休闲带,推动旅游与山水运动、休闲娱乐、创意农业等融合发展;全域建设天府绿道游憩带,推动户外游憩与体育健身、社交节庆等融合发展。

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践行共享理念,成都还要以“人为本、法为准、德为先”的制度安排,加强共享资源供给者的诚信建设;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生活性服务企业健康发展;提升基层服务管理能力,推动公共资源和服务管理职能下沉,尤其是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增强社区自我服务与管理能力,增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能力等,让共享成为普惠实践,实现共建共赢共享的一体化,让共享设施、共享资源与共享机制契合,更便捷、更普惠和更有质量地服务成都市民。

作者

成都市社科联主席,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傅可

推荐访问:成都 高质量 新发展 引领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