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等于领导

时间:2023-06-11 20: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领导是否就是管理?一个组织需要的是管理还是领导?领导应当有什么样的创新思维方法?日前,北京科技大学公共管理教育与管理中心主任、文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佘元冠在第20期《淮安发展论坛》所作的《变革管理》讲座,对此进行了精辟而深刻的论述。

变革的动力——核心技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便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的核心要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造成了上层建筑的变革。马克思在这里是从政治学的范畴来研究经济现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要素有三,一是劳动者,二是劳动对象,三是生产工具。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便成了第一生产力。由此理论,经济学家们发现,每当生产工具中的核心技术变化了,就要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这便是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现象。核心技术的改变导致社会经济形态变化。

佘院长便是这样侃侃谈来,开始了自己的深入浅出的讲座。

他举例说,因为以木棒、石器作为核心技术,原始社会被经济学家称为采集与狩猎的经济社会。因为铁制农具的发明,我们有了农业经济社会再因为煤和蒸汽机,我们进入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初期。再因为石油,我们进入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后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了,1954年计算机投入使用,于是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我们说信息经济社会在1954年到来了。1993年,随着多利羊被克隆出来,遗传工程成为了生产力中的核心技术,于是经济学家们说,生物经济社会到来了。

佘院长做了一个比较。从采集与狩猎经济社会发展到农业经济社会用了几十万年;从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初期,用了几千年;从工业经济社会初期到后期为二百年;从工业经济社会后期发展到信息经济社会才用了一百年;从信息经济社会发展到生物经济社会才四十几年。由此,佘院长表明了经济社会在急速变革的观点。

联合国贸发组织认为,现在已是知识经济社会。联合国贸发组织对知识经济社会所下的定义是:“知识取代土地、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资料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社会。这个知识经济社会形态表现在生产关系上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佘院长结合西方学者的观点给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了一个定义:

“它是一种现象,即产品、服务、技术、资本和劳动可以自由地在世界各国流动。每个企业不得不在国内市场上面临国际的竞争。不管你在何处,都是个国际贸易者。”

正是因为现在已是知识经济社会,所以西方的大企业早已提出战略:我们不是卖产品,而是要卖技术。

正是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社会也表现出了一个残酷的特点:已从“追赶性竞争”发展到了“淘汰性竞争”市场经济初期,你在一个领域竞争不过别人,就可以换一个领域去拓展市场。现在,全球一体化后,已没有未开发的领域了,你竞争不过别人,只能被淘汰。于是人们在感叹:原来市场这个资源也是有限的呀!于是我们就要——

迎接改革——现代领导理论应运而生

管理与领导是有区别的。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获取、调度与利用各种基本资源来实现一个组织(企业)的目标的过程。”

法国学者称管理的职能有:一、计划,即制定目标和措施;二、组织,即划分权力,建立机构,调集资源并加以利用;三、指挥;四、协调,即各机构权力和利益有冲突时予以解决;五、控制,即保持过程向预定的方向发展。

但领导与管理不同。现代领导的定义是:“成功地使组织建立主动变革、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John·huey语)”

这样,佘院长就将管理与领导作了比较和区别。

管理适用的对象是复杂的工业组织,而领导则领导现代学习型、创新型组织;管理的权力来源于组织结构授权,而领导的权力则更依赖于个人资源如个人兴趣、人生目标、价值观等因素。管理追求的目标是稳定、有秩序,而领导追求的目标是变革、创新。管理工作的要点是组织内解决问题,而领导的要点是提倡洞察力和创新精神。于是,急剧变革的经济社会,就提出了上述现代领导的新概念。领导行为也从管理行为中脱颖而出。

管理行为是行政的行为,而领导行为是革新的行为;管理行为是具体的行为,领导行为则是独特的行为;管理行为是维持的行为,领导行为是开拓的行为;管理行为是依赖控制的行为,领导行为是信任和授权的行为;管理行为是短期的行为,领导行为是长期的行为;管理行为是解决如何做及何时做的问题的行为,领导行为则是解决为什么做和做什么的问题的行为。

这样领导者就与管理者有了明显的特征上的区别。

管理者是理性的,而领导者更具洞察力;管理者能坚持不懈,领导者更具灵活性;管理者善于解决问题,领导者更善于鼓舞人;管理者意志坚强,领导者更勇敢;管理者分析问题能力强,领导者更有想象力;管理者有条理,领导者有创新精神;管理者计划周密,领导者鼓励变革。于是领导者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了,那就是:一、有优良品质,即有强烈责任感,忠于道德,忠于组织,自信,公平,正直。二、生理特征好,即活跃、精力充沛。三、有才智和能力,即有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知识丰富,有良好的表达、演说能力。四、工作特征为追求成就感强烈,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讲到这里,佘院长也就回答了一个组织(企业)是需要管理者还是需要领导的问题。他说,一把手最好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一个领导班子最好是领导者与管理者相配合。一个组织最好是一段时间以领导者为主进行改革,一段时间以管理者为主稳定一段时间,以波浪式发展为好。西方学者提出的领导班子能成功的条件是:志同道合,即不但有共同的理想,还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能共担风险,能居安思危。

领导的角色在经济社会中是如此重要,那么能当好领导的关键在于——

创新思维——常见的思维创新的方法

佘院长首先对创新下了定义:“产生某种过去从未存在过的、有价值的实物或思想:如产品、技术、理念等。”他认为,仅是“过去从未有过”是不够的,而且还要有价值,即有利于人类进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新奇、独特、出乎意料、稀有还不够,制造混乱、模仿更不是创新。

创新的对象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思考。爱因斯坦有一个经典的故事。他的一个学生向他报告,说自己整天就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本想博得导师的夸奖。不料爱因斯坦反问他一句:“请问,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因此,佘院长认为,思考是创新的必备条件。我们如果问自己:“为什么不会或不能创新?”那答案可能就是:“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被常规禁锢了。”如果我们问自己:“如何创新?”那答案可能就是:“冲破常规,即解除恐惧和思想的束缚并营造创新文化氛围。这个创新文化氛围的核心价值观便是允许失败,但不允许认输,鼓励创新。”如果我们再由此追问什么是创新的必备条件?那必然会推导出的答案就是:“勇气+思考。”

创新思维的途径有哪些?基本有三条:一是纠正别人的错误;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三是无中生有的创造。佘院长讲了最传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

尽管对“头脑风暴法”的出处有不同说法,佘院长认为它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罗马俱乐部发明的议事规则。这些规则可以归纳为“限题、限时(一人只能讲十分钟)、限述(只评价自己的方案,不批评别人)、即席(不得用讲稿以激发灵感)和鼓励创新”。正是应用了这些规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来自各种社会制度、具有不同信仰和不同肤色的专家们才在罗马达成了《罗马宣言》,宣称人类如果不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就会自己毁灭自己。

就冲破思想束缚的方法,佘院长讲了以下几种:

一是创造性的质疑。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这件事要这样做?为什么这件事必须这样做?这件事还有没有其他做法?这种质疑不是故意挑剔,不是去判断、评价别人的对错,而是挑战“唯一性”。(文转下页)(文接前页)比如,我们可以质疑概念和想法。如新加坡政府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时,目标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但开始采取的方法是购车要向政府去买购车证。政府想通过控制购车证来控制私家车的购买数量。但质疑一下概念——我们的初衷不是想解决交通难的问题吗?怎么变成了限制私家车的购买了呢?于是专家学者通过这个质疑,帮新加坡政府改私家车准购证为行驶权准购证——以行驶里程多少来收费,这样,私家车照样买,买回来后就尽可能节约着用,这样最后解决了行路难问题。

二是错误研究。错误常常意味着发明。因为错误是不合常规的或者是违反规则的,但不合常规和违反规则就有可能有创造发明。如弗莱明发明青霉素,就是一例。1928年的某天,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培养皿盖子没有盖好(这是犯了一个错误),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但弗莱明看到,在青霉菌近旁的葡萄球菌全消灭了。于是他就这个错误展开研究,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从而一生获得了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其他14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免疫法也是同类的例子。

三是关注人们没有关注的问题。

四是逆向思维。

五是主动突破原有规则或原有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的基本原则就是冲破束缚——越过“合理性界限”,佘院长如此诠释。

推荐访问:不等于 领导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