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时间:2023-06-11 20: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方式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直接相关。如果资源过度开发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就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所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有效实施低碳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才能使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1.相关概念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排放为基本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所以就能够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2.“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系统的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英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这种意识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启示和指引作用。

“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之一,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迫在眉睫。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并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温度的进一步上升,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而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行动在经济上是能够达到合理化的,这使得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降低碳排放是实际可行的。

二是,过度依赖传统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风险加剧,急需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资源的耗竭使得人们开始寻求如何降低对碳基能源的依赖程度。从世界能源储量、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来看,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将会越来越高,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强。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力投入的领域。

三是,金融危机让世界重归理性,新形势下经济制高点争夺战的大幕悄然拉开。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将重点放在了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低碳经济已被普遍认为是危机后带动世界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力量。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低碳”在中国

1.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在对外关系、技术创新和能源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1.1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尽管中国自主行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做出非常大的贡献,在排放大国中可以认为是表现最好的,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了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但国际社会仍然要求中国做出更多贡献。

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摩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欧美部分国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中国将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在减少自身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同时,也可以缓解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压力,减少在此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中国可以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合作进程,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1.2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

没有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未来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低碳技术是核心要素。中国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地位,不仅仅是进口大国,也可能是出口大国,无论是从能力,还是责任上看,中国都要承担起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责任,特别是在向非洲和拉美等海外地区投资过程中,中国也会不断被要求积极对外转让低碳技术。

1.3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摆脱锁定效应

中国当前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向低碳经济转型。

1.4有益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已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

2.发展低碳经济我国的发展方式选择及策略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制度的创新和政策法律体系的支持。而推进低碳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 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代之以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低碳经济模式。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应综合运用如下几类措施:

2.1进一步完善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目标整合到各项规划和政策中去;二是要权衡经济发展与气候保护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处理好利用战略机遇以实现重化工业阶段的跨越与低碳转型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碳减排、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有效降低减排成本;三是要加强部门、地区间的合作,吸引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共同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全球资源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四是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2.2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不仅是国内低碳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国际低碳技术合作的要求。二是从制度上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条件。政府在为企业提供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稳定的减排支持环境的同时,还应建立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三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制度。为实现低碳制度创新,中国应建立全国范围的以碳基金、生态补偿基金为主要内容的碳平衡交易制度。

2.3探索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政策措施的体现,也是社会行为准则的规范。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必不可少。其一,应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 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其二,应大力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其三,应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

2.4健全政府的低碳经济政策和培育全社会的低碳消费意识

政府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法规的实施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让其深入人心。唯有如此,低碳制度才能 顺利推进,低碳经济才能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桂娟:《低碳经济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5-1.

[2]刘卫东:《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3-18.

[3]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1-1.

[4]王宇寰 :《节能减排-低碳的必由之路》;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0-4.

推荐访问:社会 发展 经济 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