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世界经济、贸易与投资形势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6-11 17:30:1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近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贸发会议相继发表了《2007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06年国际贸易报告》和《2006年国际投资报告》,对2006年世界经济、贸易与投资进行了回顾,并对2007年的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

2006年世界经济、贸易与投资形势回顾总体形势

2006年,世界经济继续平稳增长,增速约为3.6%。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从2005年末的下降中得到恢复,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稳定增长。从2006年下半年起,主要受美国房地产市场疲软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但欧盟、日本的增长基本抵消了美国的下降。

全球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就业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速。发达国家就业状况继续好转,发展中国家却仍旧面临周期性和结构性失业以及不充分就业等问题,失业率约达10%。

2006年全球通胀主要受石油价格影响,但扣除价格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品后,核心通胀率表现稳定,显示油价上涨对通胀的影响有限。然而,依赖石油进口的发展中国家承受了较大的通胀压力。

汇率的不确定性继续增加,美元大幅贬值的风险在增大。2006年下半年,多种货币经历动荡后,兑美元汇率呈现升值。随着美国调整其债务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的风险增大。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虽有利于应对外部变化,但美国外债的不可持续性削弱了美元价值,不仅影响世界经济的整体稳定,也将殃及外汇储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如《报告》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与美国不稳定的外债(8700亿美元)联系在一起,若美国突然调整其债务政策,或者美元剧烈贬值,势必将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

官方发展援助仅实现名义上的增长,若扣除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减债和冲突后重建等资金,最不发达国家近年来得到的实际援助仅仅比10年前略微有所增加。《报告》指出,许多发达国家片面强调提高援助效益,这固然重要,但发达国家不应吝惜增加援助资金。2005年,全球官方发展援助总额为1065亿美元,距离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每年所需的1500亿美元仍有较大缺口。

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为3.2%,房地产疲软是影响其更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日本由于内需上升、就业好转,私人消费增长和商业投资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约为2.5%。欧盟因投资收益和进出口扩大,经济增长达2.6%左右。独联体国家石油、天然气和金属产品出口旺盛,内需增加,经济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

全球货物贸易增长较快,但后劲有限

200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势强劲,涨幅有望达到10%,比年中预期高出2-3%。国际贸易充满活力,主要得益于各经济体出口态势普遍良好。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速超过发达国家,占国际市场的份额有所上升。国际市场对原材料需求劲增,推动了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达到两位数增幅。国际市场对石油需求增长了1%。虽然石油输出国产量与去年持平,但出口收益明显增长。

依赖商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今年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改善,油价比2005年平均增长20%。金属、矿产品价格涨幅超过往年。中国、印度等国对初级产品的强劲需求,以及某些初级产品的供货不足,推动了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扬。

据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将放缓至8%。石油价格有可能下落8%,其他初级产品价格也很可能有所回落。

多哈回合受挫,多边贸易体制面临考验

《报告》认为,2006年7月,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无限期中止,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严重受挫。虽然2005年12月世贸组织香港部长级会议取得一些重要进展,但进一步的谈判未能保持这一势头,各方在农业领域的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上分歧严重,最终导致谈判陷入僵局。主要谈判方在政治上难以让步,短期内实现突破并按原计划完成多哈回合谈判已不现实。

《报告》称,由于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各方愈加积极推动区域和双边自贸安排。全球各类区域和双边贸易安排已经超过300个,这一趋势将导致多边贸易体系更加缺乏效率,也将使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更加复杂化。

《报告》认为,多哈回合谈判一旦失败,直接影响全球4亿人口脱贫进程,新一轮WTO多边贸易谈判也难以在2010年前启动。谈判受挫将导致未来贸易摩擦的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恢复谈判取决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政治意愿,但美国在民主党赢得中期选举、快速贸易谈判授权延期尚不明朗等一系列问题,都给多哈回合谈判的恢复及最终完成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增长,但国际资本流动增速放缓

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2005年9160亿美元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预测,今年的增幅约为22%,总量有望超过1.1万亿美元。形成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发达国家今年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跨国公司并购进一步加快;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走势继续强劲。

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继续扩大对外投资,2005年达到1330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17%。在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下,由于国内市场的制约,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希望通过对外投资来提升自身竞争力。有迹象表明,2006年他们之间的相互投资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006年新兴经济体对国际商业银行和债券市场的净借贷有所减少,有些提前支付了2006年到期债务,流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资本增速放缓。由于一些新兴经济体近年来经常项目略有盈余,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短期内对国际资本依赖减少,对外部融资需求下降,预计2007年流入这些经济体的国际资本总量将会有所减少。

货币政策普遍趋紧,财政政策呈多样性

2006年世界各国货币政策总体趋紧,很多国家的央行继续以提高利率来减少资金的流动性。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控制在5.25%,欧洲央行采取适度紧缩政策,其主要政策利率从3.25%提高到3.5%。日本开始将利率正常化,从0%提高到了0.25%。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而经济转型国家相对宽松。财政政策总体呈现发达国家趋紧、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扩张,独联体和东南欧国家存在预算盈余和少量赤字等不同情况。专家认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应致力于减少全球不平衡,并为重新调整全球失衡在政策层面上进行协调。

主要风险因素

2006年经济形势总体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但风险因素也在增加。全球失衡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最大的威胁来自对全球失衡作出突然、无序的调整。美国8700亿高额债务及美元贬值造成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世界范围外汇储备过剩和投资不足迟迟得不到解决,新兴经济体发展不稳定,部分初级产品价格下降等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油价攀高、房市下跌、外债居高不下、全球流行病蔓延、利率上扬以及地区冲突不断等也是造成经济出现下滑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2007年世界经济展望

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会放缓,预计约为3.2%左右,低于原先预计的3.8%。2007年国际经济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仍然有利,但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各国的货币政策将继续趋紧,财政政策则可能维持2006年的多样性的态势。预计全球贸易增长约为8%;原油价格将降至每桶约60美元的水平,非油产品价格将下跌5-10%;官方发展援助总量有可能低于2006年;全球外国投资将继续投向少数新兴经济体。

预计2007年美国的经济增长将从2006年的3.2%降至2.2%,房市、投资、消费和进口全面走低。美国的经济走势将对世界经济产生连带的负面效应,但影响程度目前尚难料定。预计日本将维持2.5%左右的增长,受美国影响,日本出口可能下降。预计欧盟的增长将为2%左右,但欧元的坚挺已经影响了欧盟国家的出口。俄罗斯将带动独联体国家继续增长,但增速也将放缓。非洲经济整体上将保持与2006年同样的增速,若该地区局势和外部政治气候良好,预计可以实现约5.6%的增长。亚洲经济将更稳健发展,增速可能减慢,但可持续性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拉美国家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仍然脆弱,受美国影响,2007年该地区增速减慢。

展望2007年中国经济走势

(一)中国经济影响力将继续扩大。联合国认为,2006年,中国出口扩大了20%,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世界初级产品的价格走势越来越受到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对能源和初级产品的需求的影响。中国对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以及这些产品的供应紧张,已成为国际初级产品涨价的主要原因。同样地,对那些出口能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经济的涨落正在对这些国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中国如何应对正在开始下降的美国经济,将极为引人注目。联合国认为,目前中国大部分出口仍旧依赖主要发达国家市场,因此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若悲观估计,预计中国2007年经济增长将不会像其他机构预测的那样从2006年的10.2%下降到2007的8.9%,而是下降更多,达6.2%。

(三)外资方面,预计2007年流入中国的FDI将会下降。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增加,增加部分主要流向新兴市场经济体,而中国在增加的部分中就独占了1/4,吸引FDI的增幅高达15%。

(四)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联合国认为中国应继续鼓励扩大内需、促进公共和私营部门投资,提高劳动者平均工资和农民收入,2007年应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五)认为中国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虽经济呈现良性增长,但就业状况并未出现同步改善。联合国认为,由于快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中国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正规产业部门不能吸收快速增长的劳动力,结构性失业仍旧是中国长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荐访问:世界经济 展望 形势 回顾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