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探讨

时间:2023-06-11 12:24: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21世纪: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其中高等特殊教育是提高特殊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而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又是保证高等特殊教育质量的前提。应从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与学校组织外部环境三方面,进一步加强高等特殊教育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教育管理;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43-02

在特殊教育领域,尤其是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及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对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一、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高等特殊教育管理模式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结构的转变,在具体的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弊端:

1.教育管理观念落后,行政化现象严重。从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问题,既个人意识必须毫无条件地服从集体意识,忽视个体需求和发展,这不但不利于学校自身发展,也不利于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

2.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大多是凭经验管理,很少是学教育学或特殊教育学专业的,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管理理论基础。加上日常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系统地学习相关方面知识,对于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只能慢慢地靠平时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形成一种主观认识。这种经验式的管理,不仅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国家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合理、健全的学校管理制度,是高等特殊教育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依据。

1.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其内容不得与国家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抵触”。高等特殊教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必须服从国家意志,维护政府尊严,接受政府的领导与指导,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要从本校实际出发,便于操作,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中庸之道”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则,“中庸之道”的核心是执两用中,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学校制度的决策过程中,必须持有辩证思想。如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抽象或严格,便难以把握;过于浅显或宽松,便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制度决策时,要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3.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原则有助于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精神。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管理的“双重性”,认真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领导、组织、协调与沟通、控制等环节,才能在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中真正做到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如高校中的特殊教育学院,大多开设美术、中医、特殊教育等专业。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让各专业教师充分享有民主权、自主权,按程序性原则办事,而在重大问题决策时,管理者应在集思广益后,按高效性原则处理问题。

4.例外性原则。在教育管理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某些情况是制度没有明确规定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制度总是要落后于组织的发展。高等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特殊需求,产生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突发性矛盾。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及时发现这些突发性问题并解决矛盾,这也是评价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越来越趋于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物的关系,相比较而言,人与人的关系起着主导作用。

1.明确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以确保学校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要想方设法地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学以致用,重在实践。同时,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学原理、特殊教育发展史、特殊教育心理学、视力残疾儿童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2.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以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残疾学生需要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比普通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为此,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对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在增强了学校组织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

3.实施全纳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得到落实,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让残疾学生融入社会主流为基本教育目的,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发现高等特殊教育领域中现有的几个专业已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为此,2004年10月,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香港盲人辅导会的资助下,建立了国家高等视障资源中心,通过择优录取的办法,开始对部分学生实施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既是一种融合式教育,既在受教育范围上,最大限度地缩小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的差别,让残疾学生接受更广泛的教育。一方面,视障资源中心负责全纳教育学生的招生录取、相关考试及学生选课;另一方面,视障资源中心的教师可将相关专业的教材及教辅材料翻译成盲文或转化成语音文件,为视障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同时,本着“科技复明”的教育理念,视障资源中心教师负责教授视障学生使用扩字仪、凸图机、点显器等专业设备,使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学校的环境管理

1.对环境的认识。环境的问题,制约着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外部环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高度复杂性。一是学校组织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现代学校是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高等特殊教育学校除了处理好与自己的服务对象——学生及家长的关系,还必须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地区的关系、学校与学校的关系、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等。二是复杂的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面临着生存与竞争的压力,加上教育经费的投人及生源的不足,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教育政策的变化,也会加剧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三是多元的文化环境。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等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着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最有意义的哲学思考。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使高等特殊教育学校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相一致,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合格人才。(2)变化性。学校外部环境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校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为学校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

2.加强对环境的建设。学校的环境建设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们研究角度的不同,导致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分类众多。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硬环境建设方面,首先,应积极地争取社会多方面的资助,与兄弟院校、相关企业、社会知名人士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其次,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应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以高等特殊教育学校自身的能力争取到更多的建设资金。最后,高等特殊教育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技术引进等,避免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总之,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既是通才又是专才,能客观地认识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能在对学校内部的财务、人事、教学、决策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也能站在国家的高度上,集思广益,为学校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推荐访问:特殊教育 管理工作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