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经济学诠释

时间:2023-06-11 09: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原因,同时通过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三个层面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课程目标、教学观念、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阐明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增强体育工作者对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推动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 中学;体育课程;课程改革;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G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06)06-0011-04文献标识码: A

现代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体育课程教学在培育人力资本价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世界各国都把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作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地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随后,2001年9月1日,教育部又颁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大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版)》,并在全国组织实施。然而,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状况仍不尽人意,正如原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宋尽贤同志所指出的:当前“多数学生厌烦体育课的现象并无多大改变,少数‘尖子’的竞技运动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有些地方的教学改革,只热衷于形式上的花架子,而忽视对实际教学效果的追求;在教学中有的只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有的只重视少数‘尖子’,而忽视全体学生。”[1]这说明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方面还不到位,教育工作者对其重要性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当前的紧要任务是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要能对现今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有正确的认识,加快落实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对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作以诠释,意在对改革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每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都遵循收益大于支出的原则。每一个经济组织都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生产什么,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二是怎样生产,是由私人生产还由政府提供;三是为谁生产,即由谁来享用和收益于国家的物品和劳务。 那么,把经济学的原理运用到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上,就是要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说明,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是否遵循了经济学的原理,是否能够使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中获得较大的收益。由于通过教育使个体转变为社会化的公民,所以,国家或整个社会将获得最终的收益。

那么如何做才能使国家或社会及个人从改革中获得未来的经济效益呢?从经济学中我们知道,所谓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真正的价值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来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2]因此,要想使一个组织或企业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最好的办法是使其所有投入的要素达到最优化的配置,但同时必须考虑生产要素对从事生产的主体劳动者的可接受性以及所生产的产品符合社会的消费需求。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是把劳动者看成是产品价值的创造者,是主要的生产要素,他们具有主体选择的权利和愿望,他们会对劳动的其他要素做出选择,喜好或不喜好,主动或被动,喜好或主动从事就意味着组织或企业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取得最大产出,单位时间内的生产率较高。反之,生产率较低;另一方面,把劳动者看成商品,这样就要求组织或企业要生产出符合社会最大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W—G的变化,因为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决定着企业组织生产的目的的最终实现,这个过程及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所有者。”

因此,就体育课程改革来说,要想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体育课程改革所涉及内容,既要符合学生主体的需要,又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即是说,教育产品只有在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才能使教育的收益得以实现最大化。换句话说,如果课程改革后产出的教育产品不符合或达不到社会各部门所要求,那么,这种产出越多,浪费就越大,教育的收益也就越差。

“教育的一切变革都源于社会的需要,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科学论断。”[4]因此,要想实现教育的经济效益,提高体育教学的产出效率,就必须对中学体育课程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以适应当前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确保人才需求的可持续性发展。否则,那些完全脱离实际的和陈旧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会长期地占用着包括社会资金和学生的时间精力在内的教育资源。

2生产什么——从支出—收益的角度对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分析

2.1比较教育投入要素成本看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合理性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体育课程,是体育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部分。因此设计合理科学的课程目标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有指导性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应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对现有体育课程目标做出相应调整。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科自身的功能和规律”[5]。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实现学校体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当然,这种效益最终取得的大小,要看教育投入要素的成本大小和其投入要素成本的使用率状况。关于教育的要素成本,西奥多·舒尔茨在1963年出版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指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包括两部分,一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包括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学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成本、维持学校运行耗费的要素成本、以及房屋、土地等的折旧、陈废及利息成本;二是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可用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来衡量。”[6]

2.1.1教育服务的成本收益比较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说,在一切经济活动中,企业或组织要想使其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最好的办法是使其所投入的要素达到最优化配置,尽量避免资源设置浪费。作为体育教育服务成本投入要想达到最大的产出,同样要遵循这个经济规则。如果这些投入只服务于少数学生,那么通过对它们的支出和收益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这些生产要素的利用率非常低,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投入成本较大而收益小;相比之下,如果这些投入的生产要素为所有在校学生服务的话,即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结果无疑提高了师资、设备等的利用率,教育产出的效益会明显增加,教育投入成本明显减小。

2.1.2学生用于体育锻炼的机会成本与收益

现假定学校教育中只存在两种教育方式: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体育,二者在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有着同等的价值。体育尖子生花大量的时间在体育运动上,他们的机会成本是文化课时间的学习;而其他学生则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文化课,这一部分学生的机会成本是锻炼身体的时间。把二者结果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部分尖子生的竞技运动成绩会得到提高,失去的却是大多数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其它由体育技能训练过程中所派生的那些素质目标。此外,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学习方式均不符合要求,因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只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对此,要想改变这两种极端,就要能使少数体育尖子生分配一定的时间到文化课中去,让其他学生分配一定的时间到体育锻炼中去,只要学生的学习时间配置合理,教育的效果就会达到最优,实现其投入的最大产出。否则,任其传统的教育方式发展下去,势必会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2.2从整个体育效益看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合理性

学校体育的效益,就是在学校体育这一教育活动中,人们获得的成果和利益的多少。它是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要求等的综合反映,是一种结果,是其社会存在价值的体现。不过学校体育的经济效益只能被间接地反映出来,前提条件是受教育者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劳动,创造出对社会有用的经济价值。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西奥多·舒尔茨所说的:教育过程是劳动者“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它蕴藏在体内,会在将来做出贡献”。[7]可见,学校的预期效益是客观存在的。此外需明确指出的是,学校体育效益的获得须遵循市场需求的经济学原理,即教育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只有满足未来市场要求的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为市场所接纳,质量不过关的产品终将被市场淘汰。因此,能否设计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使教育工作者在这个目标要求下,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以及“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将决定改革的成败。同时,也决定着体育预期效益的实现及其整体效益的大小。

3怎样生产——供需原理对教学活动中一系列问题变革的合理性分析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改革的范围不仅仅只是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而是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对体育教学活动中一系列问题的变革。具体说来,体现在体育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及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这样,以体育课程目标改革为龙头,其他方面为纽带,进行全方位改革,落实课程改革才有章可循,才能为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客观条件。由于学生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具有主体选择性,有不同的兴趣与爱好,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中要根据学生主体的需求适当地进行改革,以此促进改革价值目标的实现。

3.1供需原理与体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变革

经济学需求原理中,有一个需求曲线移动的概念,它是用来反映人们对某事物的需求变化的。“需求曲线移动是由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曲线向右(需求增加)或向左(需求减少)的移动。”[8]比如说苹果的需求曲线在价格不变时,有专家说苹果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那么此时人们对苹果需求量就会增加,从而使需求曲线右移。对于体育的需求曲线来说,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以前人们认为体育只有强身健体这一个功能,而现在人们又认识到体育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的影响,不仅能够增强心理调节功能而且还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体育的需求量就会大幅度增加。换句话说,体育的一系列新功能使人们体育锻炼的欲望增强,需求曲线右移。这个右移恰恰说明了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对需求的影响。而此时作为供给主体的教师思想观念也应随之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重新认识体育的育人功能,把“体育只有强身健体一种功能”[9]的手段论体育观转变为目的论体育观,并使之成为体育教学理论的主干思想,因为“它在对学生个体发展方面更为完善,更为深刻”[10],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精神,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喜爱的体育产品,如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多种多样的锻炼形式等等,使学生保持对体育的热度,如果能让学生像喜欢电脑游戏、流行音乐那样喜欢体育,去欣赏,去参与,学校体育教育才算真正落在素质教育的位置上。相反,如果体育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那么,人们就会转向其他可以替代体育的产品,其结果是人们被激起来的对体育的兴趣会逐渐淡化,长此以往,体育的市场将变得越来越小,最后被市场所淘汰。

3.2供需原理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变革

课程内容的完善直接关系到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新课程内容既要考虑教学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内在需求,同时又要保证其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那么体育课程内容“应该怎样”供给呢?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人们做出决策时要面临权衡取舍。“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和收益”[11],即比较机会成本的问题。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12]。一个企业在决定是否投资一个新领域时,一个首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它的回报率,也就是说收益的大小;学生亦然,在面临是否选择上体育课和文化课时,就会考虑到二者的机会成本。学生选择所要学习的科目都是一种时间的投资,即在那门科目上多投资,在那门科目上少投资,这取决于该科目的收益状况以及个人本身的情况。如学生在选择是否上体育课时,他们要比较的是花在体育课(传统的体育课)上的时间与学习文化课上的时间哪一个能获得更直接的收益。当然,经过比较发现,花在学习文化课上的时间比较能得到更多的收益,如投入时间多——学习成绩的提高——家长老师的表扬——自尊心得到满足;而体育课呢,似乎看不到什么明显收益,因而,学生就会舍弃学习体育课的时间而投入文化课的学习。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体育的这种尴尬境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去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既让学生对体育课本身感兴趣,又让学生感到体育不仅能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还能锻炼其意志品质。也就是要让学生看到上体育课所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益。只有这样当学生在面对二者选择时才会主动的选择上体育课。要达到这个标准,就一定要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关注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我们已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改变了以往那种主要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新课程内容依据新的课程目标体系与评价原则进行制订,并具有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施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变革后的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优秀人才的培养。

3.3供需原理与课程设置的变革

有所需就有所求,有所求就有所供。为使中学生保持对体育课的兴趣,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同样遵循了市场经济供需的原理。现阶段,新课程设置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体发育、发展的特点,把初中和高中分成不同的阶段,设立了不同的等级水平,并规定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在课程结构方面,在传统课程结构模式上,增添了健康教育课、选修课、健身课等多种课程结构,同时又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此外,新课程结构还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空间”的体育课,即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取不同的课程单元组合,以此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求。这样就改变了以往那种相对比较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课程结构设置从强调统一划一,硬性规定所有学生去适应课程,改为课程设置适应学生,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利益放到第一位,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3.4供需原理与课程评价的变革

改革评价制度与方法是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科学的可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的标准不仅能正确反映教师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优劣,而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执行新课程要求。因此,课程评价标准需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其更具合理性。从需求角度来看,既然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人都能从体育课堂教学中受益,那么我们的评价标准就要依据这些要求,提供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从供给角度看,如果课程目标要求发生了改变,而评价标准依然照旧,势必造成目标与结果的矛盾。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即要改革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新课程评价将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为谁生产——“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体育课程改革的终极意义

为谁生产说到底是谁受益的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中,经常提到“看不见的手”这一术语,它的本意是指,“千千万万的‘老板’出资办企业本来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但要为自己谋取利益就要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最终为全社会谋取了利益。人们把这种现象形象地概括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看不见的手’就是指导致这种主观与客观矛盾现象的市场机制”[13]。同样,在体育领域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导致学生需要与社会需要矛盾的教育机制。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必修课程,作为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要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服务,要把社会需要放在首位。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社会需要和体育的主体——学生的需要,有很多的共性,如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等,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体育主体的需要。但在7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体育教育思想,受“手段论”的影响较深,认为体育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健身的一种手段,其根本意义在于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很少考虑体育主体的需要。结果,在这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利益被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体育特长得不到发展,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育兴趣、热情就会慢慢的被扼杀掉,但作为学生个体他们关心的更多是自我利益的实现。正如一个经济学的经典寓言——“公有地悲剧”[14]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人们最关心还是自己的利益。因此,要想使体育为社会需要服务,体育课程改革着眼点必须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需要,进而才能达到学生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有机统一。

当然,在我国,社会需要是主要的,是我们计划与实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依据。而我们当前的薄弱环节是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度还比较低。例如,在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等方面,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与体育师资水平的提高,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度将不断得到提高,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的结合,也必将逐步得到完善。到那时,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得到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定得到实现,体育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必将得到实现。

5结束语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新时期的体育课程改革内容是合理的,动因是明确的,意义是重大的,符合我们国家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建议我们的各级教育管理者和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组织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注意防止虚无倾向”[15],自上而下地推动全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125-126

[2]马克思.资本论[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281

[3]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124

[4]张卫宇,邵成忠.论人力资本论对于教育变革的影响[J].高等建筑教育,1999,(2):46

[5]刘昕.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论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4,(1):61

[6]周金玲.基础教育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学术月刊,2003,(11):42

[7]严德一.试论学校体育的效益问题[J].济宁师专学报,1995,(3):76

[8][11][12][14]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原书第三版,中译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59,5,6,193

[9]林琳,吴奇六.论中学体育课程的改革[J].体育科研,1997,(4):42

[10]陈海.从大纲的变化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49

[13]陈淮.大道至简——讲给EMBA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7:80

[15]赖天德.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防止虚无倾向[J].中国学校体育,2004,(2):8

推荐访问:课程改革 诠释 经济学 中学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