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元亨利贞”的涵义与演变

时间:2023-06-11 08:48: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周易》之中“元亨利贞”四字,为数非常之多,也可以说是《周易》中所有文字中最难解释的文字。根据黄庆萱“不可固执一义”和孔颖达“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读《易》和解《易》方法,作者经过认真的追溯与辨析,最后发现“元”字有“始、大、首”等涵义;“亨”字有“享、亨、烹”等涵义;“利”字有“利、宜、和”等涵义;“贞”字有“卜、正、固”等涵义。而“元亨利贞”四字连用时有其相当特殊涵义的,通过追溯其演变的历程,作者发现“元亨利贞”其实就是各种变化循环的综合体,主要是反映事物变化过程“循环无穷”的深刻涵义,与佛教的“成住坏空”四劫循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 《周易》 “元亨利贞” 涵义 演变 语言学

《周易》中“元、亨、利、贞”四字,为数非常之多,也可以说是《周易》中所有文字中最难解释的文字。据统计,在《周易》卦爻辞中“元亨利贞”四字连用的情形,在乾、屯、随、临、无妄、革卦中共出现6次;“元亨”二字连用的情形,在坤、大有、蛊、升卦中共出现4次;“利贞”二字连用的情形,在蒙、大畜、离、咸、恒、遁、大壮、明夷、损、萃、鼎、渐、兑、涣、中孚、小过、既济卦中共出现17次;计算这四个字单独出现的次数,则有188次之多。可是,《周易》卦爻辞中出现的这几个高频字,其真正的含义在易学界却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使得初学《易》者无所适从。近人高亨先生曾说:“《周易》卦爻辞中,元、亨、利、贞四字,为数甚多,此四字之义不明,则全书莫能通晓。”[1]可见准确阐释这四个字的重要性。

一、追溯“元亨利贞”涵义时所持的易学观和采用的方法论

黄庆萱教授在《周易纵横谈》对《周易》经传所出现的“元亨利贞”四字进行了综合和归纳,提出了“或合用,或分用,其义亦多异说……不可固执一义也”等非常重要的观点[2],这与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的说法“《易》含万象,事义非一,随时曲变……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3]15是一致的。这些名家的重要观点,对于我们解读《周易》经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读《易》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我们现在又应该如何去读《易》、解《易》呢?我想,除了牢记黄庆萱“不可固执一义”和孔颖达“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这些读《易》方法,我们还应该着重参考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对他的学生强调的读《易》方法:“今人读《易》,当分三筹。伏羲自是伏羲之易,文王自是文王之易,孔子自是孔子之易。”[4]本文把《周易》的经、传、学看作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对“元、亨、利、贞”四字含义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一次全面的追溯与辨析,希望最终能获得更能符合历史原貌的解释和认知。

二、阐释“元亨利贞”涵义最权威、影响最深远的“四德说”

对于“元亨利贞”含义的阐释,“四德说”是最为权威,影响也最为深远的。因为这种解释主要来源于《易传·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5]68直至唐孔颖达、李鼎祚引《子夏传》“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之后,几乎成了解释“元亨利贞”的通例。但以“仁、礼、义、固”或“始、通、和、正”去阅读《易经》,很多地方都扦格难通。

(一)“元”字的涵义有“始、大、首”等。

《子夏传》曰:“元,始也。”把“元”训释为“始”,这在训诂学上是确有依据的,在甲骨文中“元”字是一个会意字——●,象春天谷种始生于地上,也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所以《说文解字》云:“元,始也。”《尔雅·释诂》云:“元,首也。”元,即开始第一个,为首为长者。所以《文言传》释“元”为“元者,善之长也”。也就是说,元是善的首领,是善之最。例如《子夏传》就将“元亨利贞”的“元”释为“始”,再如睽卦九四爻“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中的“元夫”就释为“首领”。但据此认为《周易》中“元”字皆为此义,却有不周延之处。例如“元亨”就不宜释为“始亨”,“元吉”也不宜释为“始吉”,这时的“元”可以训释为“大”,这在训诂学上也是有其依据的,《左传·昭公十二年》:“南蒯之将叛也……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6]26《诗·六月》:“元戎十乘。”《毛传》:“元,大也。”[7]15《书·金滕》:“今我即命于元龟。”马注:“元龟,大龟也。”[8]宋代的朱熹和近人高亨都说:“元,大也。”所以“元亨”释为“大亨”,“元吉”释为“大吉”是可以的。《易经》中除“元吉”,还常言“大吉”,既然二者并列使用,就应该有所差别。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两个概念。因此,“元吉”也不是一般的大吉,而是吉中之最,当释为“最吉”。反观“元夫”,当然不宜释为“大夫”,而释为“首领”为好。

(二)“亨”字的涵义有“享、亨、烹”等。

孔颖达、李鼎祚、朱熹等易学大师都认为“亨”应训释为“通”,近人高亨则认为:“亨,即享祀之享。”他在《周易大传今注》则更明确地指出“亨即享字,祭也。”[9]这在训诂学上是有依据的,在金文中“亨”字是一个象形字——●,象夏天的庄稼在秀实,也象盛祭品之器形。刘兴隆在《新编甲骨文字典》认为:“亯(享、亨、烹):●,象宗庙形,直释作亯,即后世之享。古文享、亨、烹通用。”[10]192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为:“●,献也,从高省。曰象进孰物形。《孝经》曰:‘祭则鬼亯之。’●,篆文‘亯’。”[11]91《康熙字典》也认为:“按古惟亨字兼三义,后加一画,作享献之享,加四点作烹饪之烹,今皆通用。”[12]另外,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6]198这里引用大有卦九三爻辞“公用亨于天子”,就把“亨”字作“享”字用。所以朱熹《周易本义》中注大有九三爻“公用亨于天子”时说:“《春秋传》作享,谓朝献也。古者亨通之亨,享献之享,烹饪之烹,皆作亨字。”[5]175可见,以通释亨,解为亨通;以享释亨,解为祭祀,并不矛盾,当解为“亨通”之时,这并不是一般的亨通之“通”,而是人与神互相沟通的“通”。当解为“祭祀”时,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祭祀,而是人与神灵能够互相沟通的享祭。因此,在《周易》不同的卦爻辞中,可根据具体的语境,或释为祭祀,或释为沟通,或释为亨通,不必一例求之。如随卦上六“王用亨于西山”,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就可以训释为“天子在西山或岐山举行祭祀”。而卦辞句首是“亨”字的,如蒙、小畜、谦、复、咸、恒、困、震等,训释为与神进行沟通为宜。如“困,亨。贞,大人吉,无咎。”则可以理解为:“处于困境,与神进行沟通。占问,大人吉祥,没有过错。”但是若作“亨通”解,则于义不畅。至于大过卦辞“栋桡,利有攸往,亨”;节卦卦辞“节,亨”及节卦六四爻辞“安节,亨”,则训释为“亨通”为好。

(三)“利”字的涵义有“利、宜、和”等。

在甲骨文中“利”字是一个会意字——●,象一个人在收割水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利,铦也。”[11]121刘兴隆在《新编甲骨文字典》说:“●,象以刀割禾,所从之小点为禾秆飞屑,示刀之锋利。”[10]152杨树达在《文字形义学》也说:“利谓以刀割禾。”[13]可见,利的本义为“以刀割禾”之意,所以“锋利”“锐利”便成为“利”的基本义,后来就有了“顺利”、“吉利”、“利益”、“有利”、“对……有利”等引申义,如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也认为:“利,即利益之利。”再如《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周易》卦爻辞频频出现“利贞”“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见大人”等。这些“利”字用的都是引申义。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利,宜也。”无论是将“利”释为“宜”,还是将“利”释为“利益之利”,均无大碍。例如“利见大人”可以说“宜于拜见大人”,也可说“有利于拜见大人”,一般读者也不会产生歧义,但是《文言传》释“利”为“义之和也”,至唐孔颖达和李鼎祚引《子夏传》也释“利”为“和”,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这“利”字,就有“和”、“遂”、“宜”三义。所以对“利”释为“和”我们可以理解为:万物和合为一则是有利的。正如庄子所说:“道通为一。”,如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则天下万物都是非常有利的。

(四)“贞”字的涵义有“卜、正、固”等。

在甲骨文中“贞”字本是一个象形字——●,象一个金鼎之形。这一点刘兴隆在《新编甲骨文字典》中有非常清楚的阐述:“●●●本鼎形,后省作●,因●●(貝)形近,又讹作貝,●则讹作贞。由此可知,在甲骨文时代貞、鼎同字。金文周晚散盘作●,春秋邾伯御戎鼎作●,战国冲子鼎作●。”[10]138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这个解释较为接近“贞”字的本义,因为它说明了“贞”字的由来,即用贝壳作为礼物向神灵进行卜问,所以“卜问、占卜”是“贞”的本义是有其依据的,后来引申为“坚贞”、“忠贞”、“贞操”、“正”等义。例如唐孔颖达和李鼎祚引《子夏传》释“贞”为“正”,而朱熹在《周易本义》则说:“贞,正而固也。”虽然自殷周以来,我们不知道“贞”是在何时过渡为“正”的,但是古人释贞为正,必有所宗。在《诗·文王有声》中就有记载:“宅此镐京,惟龟正之。”[7]145殷、周人通过灵龟的占卜以确定是否建宅镐京的行为。占卜是要人神沟通,在古人看来,是十分神圣的事情,必须态度端正,毕恭毕敬。大约由此,问也即“贞”便获得了“正”的含义。正如郑玄所说:“贞之为问,问于正者,必先正之,乃从问焉……问事之正曰贞。”[14]

《周易》中卦爻辞中经常出现的“利贞”“可贞”“不可贞”“贞吉”“贞凶”“贞厉”“贞吝”等“贞”字,大多数都是可以作为“卜问、占卜”来理解的,但是完全以“卜问、占卜”去诠释经文中所有的“贞”字,还有很多文句难以解释得通的。比如观卦六二爻:“窥观,利女贞”,既然是偷视,又怎么可能是有利的占问呢?再如颐卦六五爻“拂经,居贞吉”,既然是违背常规的,那么对居处的贞问又怎么可能会吉利呢?还有损卦九二爻“利贞,征凶”,既然占问是有利的,又何以说征伐会有凶险呢?如果将这些“贞”字都训释为“正”,那么这三句爻辞就可以分别解释为:偷视,宜于女子坚贞;违背常规,坚守正道则吉;利于守正,征伐将有凶险。这不就顺畅多了吗?所以对于《周易》经文中的“贞”字,一般情况下都可训释为“卜问、占卜”;而有些地方是要训释为“守正”或“坚贞”的,这正如孔颖达所说:“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

(五)“元亨”连用和“利贞”连用时的涵义探微。

“元亨”二字连用的情形,《易经》经文中出现的4次分别为:在坤卦为“元亨,利牝马之贞”;在大有卦为“大有,元亨”;在蛊卦为“元亨,利涉大川”;在升卦为“元亨,利见大人”。把这4次放到一起分析,就可以发现“元亨”二字有三次是与“利”字连用的,据前文分析再结合这里的易经经文可知“元亨”当释为“大享”或“大亨”,即在“大有”之年进行丰盛的祭祀(大享)活动,人们在祈祷时真正感受到了人与神的沟通,如果这种沟通很深那就是“大亨”了,那做什么即可无往而不利,故与“利”字连用。“利贞”二字连用的情形,《易经》经文中出现的17次分别为:在蒙卦为“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大畜卦为“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离卦为“利贞,亨。畜牝牛,吉”;咸卦为“亨,利贞,取女吉”;恒卦为“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遁卦为“亨小,利贞”;大壮卦为“大壮,利贞”;明夷卦为“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损卦为“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萃卦为“亨,利贞,用大生吉,利有攸往”;鼎卦为“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渐卦为“女归,吉,利贞”;兑卦为“亨,利贞”;涣卦为“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中孚卦为“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小过卦为“亨,利贞”;既济卦为“亨小,利贞”。把这17次放到一起分析,就可以发现“利贞”二字往往是与“吉”或“亨”字连用的,据前文分析再结合这里的易经经文可知“利贞”当释为“贞正才会有利”,如果释为“利于卜问”则多有通,如“渎则不告”、“箕子之明夷”、“征凶”三个卦的经文是从反面奉劝大家要走贞正之道,而“不家食”、“利涉大川”、“亨”、“亨小”十二个卦的经文是从正面奉劝大家要走贞正之道,《易经》中的忧患意识在这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取女”、“女归”两个卦的经文是从贞操方面奉劝大家要走贞正之道,这是我们的先人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三、“元亨利贞”四字连用时所蕴含的特殊涵义与演变过程

我们前面提过解释“元亨利贞”最为权威,影响也最为深远的就是《易传·文言》中的“四德说”。其实这种解释与《左传》是非常有渊源的。据《左传·襄公九年》记载: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固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惑,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7]

从文中可以看出来,穆姜是以仁德为元,以礼德为亨,以义德为利,以干事为贞,即以人之四德来解释卦辞“元亨利贞”的。穆姜认为,随卦之所以“无咎”,是因为具备“元亨利贞”四种德行,可是她自己品德败坏,这四种德行中任何一种也不具备,怎么可能“无咎”呢?可见,人事的吉凶,完全是与人的品行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品行不好,即使所占得的结果大吉,也不可能改变人的命运和处境。这种以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解释《易经》占辞的吉凶,非常深刻反映了春秋时代最具创造性的占筮观。这种观点被《文言传》完全吸收之后,从而形成了解释“元亨利贞”最为权威,影响也最为深远的“四德说”。可以说,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宗教巫术的羁绊,完全改变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的本来面貌,将“元亨利贞”的涵义提升到了伦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将《周易》看做是道德修养典籍的易学观。

西汉末期,著名思想家扬雄模仿《周易》而创作了《太玄》,并模仿《周易》“元享利贞”四德,提出“罔、直、蒙、酋、冥”的观念,并与四方、四时相配合。据《太玄文》记载:“罔直蒙酋冥。罔,北方也,冬也,未有形也。直,东方也,春也,质而未有文也。蒙,南方也,夏也,物之修长也,皆可得而戴也。酋,西方也,秋也,物皆成象而就也。有形复于无形,故曰冥。故万物罔乎北,直乎东,蒙乎南,酋乎西,冥乎北。故罔者,有之舍也。直者,文之素也。蒙者,亡之主也。酋者,生之府也。冥者,明之藏也。罔舍其气,直触其类,蒙极其修,酋考其就,冥反其奥。”[15]虽然说“罔直蒙酋冥”这五个词是扬雄为了标新立异而创造的,但是他这种独特的概括世界图式的方法在易学发展史上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他第一次突破了春秋以来以仁、礼、义、信四种德行解释“元亨利贞”的观念,将其配以东西南北四方和春夏秋冬四时,形成了一个时、空相互配合的思维模式。这对后来晋、唐、宋、明的易学家都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周弘正在《周易义疏》中主要从“天地人”三个方面去解释四德,并在“元亨利贞”中直接配入“金木水火土”五行,进一步丰富了“元亨利贞”涵义。据唐史徵《周易口诀义》引周氏《周易义疏》记载:“元,始也,于时配春,言万物始生,得其元始之序。发育长养,亨通也,于时配夏,夏以通畅,合其嘉美之道。利者,义也,于时配秋,秋以成实,得其利物之宜。贞者,正也,于时配冬,冬以物之终,纳干正之道。若以五行言之,元,木也;亨,火也;利,金也;贞,水也;土则资四事,故不言之。若以人事言之,则元为仁,亨为礼,利为义,贞为信。不言智者,谓此四事,因智而用。故乾凿度云:水上二行,兼智兼信是也。”[16]周弘正在这里对“元亨利贞”阐释也有一个重要的创新和发展,那就是他认为天之“元亨利贞”为春夏秋冬,地之“元亨利贞”为木火金水,人之“元亨利贞”为仁礼义信,并以春生、夏长、秋成、冬终这样的程序体现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这对唐宋易学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对“元亨利贞”进行创造性研究主要表现在——他以阳气有生化万物的性能方面阐释“元亨利贞”的:“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得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是以圣人法乾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贞。”[3]276孔颖达以阳气生长万物的性能来解释天道,认为“元亨利贞”是阳气生化万物的四个阶段。在这里他不仅解释了天道的规律,也用来说明人类的活动。孔颖达将阴阳二气看作天地万物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本质,对宋明易学具有较大的影响。

宋朝易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邵雍、程颐、朱熹等著名的易学大师,特别是朱熹,他不仅是一位集大成的理学大师,还是一位集大成的易学大师。他将前人对“元亨利贞”的所有解说综合到了一起。据《朱子语类》记载:“梅蕊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物生为元,长为亨,成而未完为利,成熟为贞。以天道言之,为元亨利贞;以四时言之,为春夏秋冬;以人道言之,为仁义礼智;以气候言之.为温凉燥湿;以四方言之,为东南西北……气无终始。且从元处说起,元之前又是贞了。如子时是今日,子之前又是昨日之亥,无空阙时。然天地间有个局定底,如四方是也;有个推行底,如四时是也。理都如此。元亨利贞,譬如谷可见。谷之生,萌芽是元,苗是亨,穗是利,成实是贞。谷之实,又能复生。循环无穷。”[17]在这里,朱熹认为天道、地道、人道,时间、空间,万事万物,都具备这四个阶段或四种属性,“元亨利贞”简直成为各种变化循环的综合体了。“元亨利贞”这四个阶段,既是万事万物生长变化之理,也是气化万物的过程。并且这是一个“循环无穷”的过程,朱熹还强调:“元亨利贞无断处,贞了又元。”后来“贞了又元”还有“贞下起元”、“元生于贞”、“贞了又元”等类似的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是要凸显事物变化过程中“循环无穷”的深刻涵义。这种解释与佛教“成住坏空”的四劫循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佛教的“成住坏空”四劫循环说把重点放在最后的“空”字,而“元亨利贞”四德循环说则把重点放在最前“元”字。

四、结论

经过认真的追溯与辨析,最后发现,当“元亨利贞”四个字单独解释时,“元”字有“始、大、首”等涵义;“亨”字有“享、亨、烹”等涵义;“利”字有“利、宜、和”等涵义;“贞”字有“卜、正、固”等涵义。而当“元亨利贞”四字连用时,它有其特殊涵义,通过追溯其演变的历程,发现“元亨利贞”其实就是各种变化循环的综合体,主要是反映事物变化过程“循环无穷”的深刻涵义,与佛教的“成住坏空”四劫循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0.

[2]黄庆萱.周易纵横谈[C].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128.

[3]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黎德靖.朱子语类[Z].北京:中华书局,1986:66.

[5]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

[6]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洼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孔颖达.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孔颖达.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19-225.

[9]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13-166.

[10]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Z].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1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康熙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58:子上14.

[13]杨树达.文字形义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07.

[14]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31.

[15]郑万耕.太玄校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6]史微.周易口诀义[M].四库全书[Z].文渊阁本.

[17]黎德靖.朱子语类[Z].北京:中华书局,1986:68.

推荐访问:周易 涵义 演变 元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