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据形索义法探索“南”字本义及其意义的发展

时间:2023-06-10 20: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说文解字》中,许慎通常是利用小篆形体来分析字的本义,但是这样的解释方法也会存在一定的错误,本文根据据形索义法这种形义统一的原则,对“南”字进行剖析,从而通过对“南”字甲骨文、金文等文字一系列的形体找出本义以统帅引申义。

【关键词】据形索义法 “南”字 本义 引申义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01-02

一 探索“南”字本义的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形的,所以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直接的关系。这就使通过字形来推求和证明文献的词义成为可能。据形索义法因此成为训诂学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说文解字》是一部在训诂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书。历来运用据形索义的训诂方法,都不能离开《说文解字》。但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字体的解释大都是通过分析它的小篆字形,而在小篆之前已经存在甲骨文、金文,使得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越是时代靠前越是具有研究价值,通过对一个字更早时代字形的研究能更为准确地寻找它的本义。我们通过对商朝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许慎在用小篆解释字义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些许失误。所以,我们不妨利用形训的方法,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在许慎的解释上探索出新的意义来。

二 利用据形索义法来研究“南”字的本义

“南”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属于很常见的一个字,我们一般把它理解为方向,也就是南方。许慎《说文解字·一二三下· 部》: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从 声。那含切。 古文。由他对“南”字的解释可以看出他对“南”字的理解就是和“北”相对的用来表示方位的意思,即“南方,南面”的意思。但是通过对“南” 字不同时期出现的字的形体的观察,它的本义也许并不一定一开始就表示方位,可能表示和音乐有关的意思。

在甲骨文中,“南”的形体是 ,通过对它的甲骨文字形的观察,像绳索悬挂着 。甲骨文又有 (《合集》6887)、 (《合集》3546)字形。族徽文字也有与之相同的构形, (斝文)、 (簋文)、 (觚文)。字形从 从 ,像以手持物击 。另外,“南”字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现代汉语简体字写作“南”,这是“南”的字形演变规律。它的构字原理与磬、鼓相类似,也是悬挂起来而进行演奏,“磬”的甲骨文字形是 ,“鼓”的甲骨文字形是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南”的甲骨文, 三字上端都有“ ”的字符,可以发现它们的形体有相似的部分,像是一个人敲打乐器的样子。“ ”应该是悬挂打击乐器的绳索符号。而“ ”则是一个人在敲打悬挂在绳子下面的乐器。由此我们可以做出推测,“南”可能是和磬、鼓属于同一类的事物,它属于一种乐器,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解释的方向。

三 “南”字的引申义

1.乐曲的名称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南”很有可能是一种和磬、鼓相类似的古老的打击乐器,它后来演变为专门表示地方曲调,古书中称为“南音”。为何有这种说法呢?“南”这种曲调最初盛行于江汉流域,可能当地人们用“南”这种乐器奏乐,奏出来的独有音乐被人们直接称呼为“南”,以至于后来就用“南”来指代这种乐曲,因为词义的变化本身就有词义的扩大。后来南音逐渐影响到北方地区。《周南》和《召南》中的诗就是用“南音”演唱的歌词,汉代以后,声音逐渐消失了,但是“南”被作为名称保留了下来。

在许多文献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南”字和音乐有关的例子。例如,《诗经·小雅·鼓钟》云:“以雅以南,以籥不僭。”《礼记·文王世子》:“胥鼓南。乐正学干,大胥赞之;籥师学戈,籥师丞赞之。”上述举例中,《毛传》用“南”来指代“南夷之乐”,虽然没有明确的乐器的意思,但表示跟音乐有关的意思,这说明人们对“南”这个字的理解是倾向于音乐性的,“胥鼓南”一般的解释为“由大胥击鼓为节奏,以教授南乐”。更是说明“南”和音乐有关的意思,而不是用来表示方向。

2.特指《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

后来,“南”更多被特指为《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这种意思甚至是随处可见的。在《诗经》的体裁“风、雅、颂”中以“风”诗居首,而“风”诗以“二南(《周南》和《召南》)”为首。(唐)孔颖达疏:“二《南》,文王之诗,而分系二公。”(唐)刘禹锡《酬令狐留守巡内至集贤院见寄》:巡内因经九重苑,裁诗又继二南风。”《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3.表示方位

而“南”如何从它的本义即乐器一步步用来表示方位呢?这是和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依据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我们可以知道,在殷商时期,殷人已经在演奏“南”这种乐器了。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中对“南”字的释义为:余以为殆钟镈之类之乐器,……皆南陈,故其字孳乳为东南之“南”。张富祥先生认为“南”发展成为方位词与上古的社祭活动有关。他认为:上古先民举行祭祀土地之神的宗教活动时,坛台总是南面而置。例如,《国语·楚语》:“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这句话的意思是“颛顼承受帝位后,命令阳位的长官重主管天事来总摄众神的祭祀,命令阴位的长官黎主管地事来统摄土地人民的治理”。我们暂不解释“南”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但“南”字是和古人的祭祀活动有关系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殷商时期,人们非常重视祭祀拜天活动。郭沫若先生认为“南”之乐器之形,而不是张富祥先生所认为的坛台之形,但我们不能认为他们是互相矛盾的,每个人的猜测言之成理也是有道理的,而且可以认为他们的观点是互相补充的,因为上古的人最常使用乐器的场所就是宗庙祭祀的地点,这就说明“南”作为一种乐器经常出现在祭祀活动的场所,古文化的研究者也发现古人对自然是有崇拜心理的。因为他们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古人尤其会把祭祀活动与乐曲的编写和演奏联系起来。由此,我们可以做出简单的总结,那就是“南”的意义用来表示方位是和古人的祭祀活动息息相关的,“南”作为一种祭祀时用到的乐器,在祭典过程中总是被放在靠近太阳的方向,因为古人对太阳神是非常崇拜的,它被摆置的方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南方。

后来,“南”就衍生出表示方向的意思,并且这种意义被广泛运用,沿用至今。

《诗经·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诗经·小雅·何人斯》:“胡不自北?胡不自南?”《尚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周礼·地官·大司徒》:“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景短于土圭①谓之日南,是地于日为近南也。景长于土圭谓之日北,是地于日为近北也。”《左传·成公九年》:“使与之琴,操南音。”杜预注:“南音,楚声。”(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二:“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唐)韩愈《赠张十八助教》诗:“喜君眸子重清朗,携手城南历旧游。”后来根据方位名甚至引申出作动词的用法,也就是“南去、向南行”的意思。例如,(汉)贾谊《过秦论》:“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唐)柳宗元《游黄溪记》:“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

古人讲究词类活用,而经常用到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两个例句明显地能看出“南”活用为“向南”。第二句话中“又”作为副词后面不能接名词,这时“南”的意思表示动作“向南方行走”。

四 结束语

由此,我们可以把“南”字基本发展演变方向总结为:最初“南”是一种乐器,后发展成为用来指代一种音乐,并且特征最为突出的就是用来特指《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用这种乐器来指代一种祭祀时的乐器总面向太阳的特点引申出用“南”字来代表方位,甚至可以直接用来表示向南行的动作。其中意思的变化存在时间问题,在《诗经》中,“南”的几种意思已经共存,说明在春秋时期“南”的本义已经开始向最终意义转化。

注 释

①土圭: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构造简单,以直立地上的杆子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杆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杨天宇撰.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冯浩菲.郑氏诗谱订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战国〕吕不韦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全译(关贤柱、廖进碧、钟雪丽译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6]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7]樊东译注.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8]〔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春秋〕左丘明原著,陈戍国撰.春秋左传校注(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6

[10]〔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M].中华书局,2000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推荐访问:本义 探索 意义 发展 据形索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