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教学改革经验谈

时间:2023-06-10 20: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v^v^]学习《古文字学》的兴趣呢?我在以往已经讲授七年之久的这门课的基础上,这学期又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有所创新,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上,大煞苦心、用心良苦。一个学期、十七周课、十七讲内容,同学们从起初对这门课的忧心忡忡、懵懵懂懂到学习这门课的兴致盎然、热情高涨,我把我的这些成功的教学改革的经验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应时、应景巧妙设计每堂正课前的古文字书法作品。所谓的应时、应景,指的是接合上课时的小背景、社会大背景,或者根据教学进度情况设计古文字书法作品。记得我第一节上课正是新春伊始,年味依浓,我就把春节期间常说的四字祝福语“万事顺意”用金文写出来,看着与现代简化汉字不同的雍容华贵的金文字体,同学们深感有趣,一开始就达到了开门红的教学效果;“饮水思源”是位于周口师范学院大门口内东侧的六号教学楼前面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上的几个大字,同学们每天上课都要从此石头旁经过,我在第二周上课时匠心独具用甲骨文设计并板书了这四个字,我先让他们猜猜这些古文字是现代的什么字,根据当时的已有的古文字的知识,他们是猜不出来的,然后,我就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当我最终告诉他们答案的时候,引来了一片惊呼声。我把学生们学习中国古文字的胃口已经吊了很高了。同学们纷纷期待老师每周课都有有趣的书法作品出现;后来我先后在黑板上用古文字书写过我的人生格言“苦难是财富”“特立独行”“个相如字”;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史记》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一些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四字成语;清明节前夕,我把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修长圆转的小篆,七字一句、竖行排列、分外美观。在讲到战国文字时,我把周口市博物馆一楼展厅的墙壁上的竹简文《老子》原汁原味地摹写下来,周口市鹿邑县是战国哲学家老子的故里,其《道德经》,又叫《老子》,是名扬世界、威震四海的哲学著作,周口师范学院作为老子故里这一特殊的优越的地缘优势的地方高校,同学们对《老子》的内容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出口成诵。加上这些竹简文作为日用的手写体,起笔和收笔极明显,笔画多弯钩,一般是起笔粗重、收笔尖细。从字形上来看,已经和后世的隶楷字体有不少相同之处,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辨认起来已经不那么困难。我把竹简文和传统文献《老子》的版本相互对照,调动了学生学习古文字的很大热情。很多同学告诉我说,下次去周口市博物馆参观时,他们要给他们的旅伴讲解这些竹简文,成就感和幸福感爆棚。

除了自己设计,我还把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古文字学家的书法作品写到黑板上,比如,美术大师韩美林的书法作品“清清楚楚、糊里糊涂”、甲骨学研究的大师董作宾用甲骨文书写的“依礼仪为安宅,弃名利如土苴”是我在讲解甲骨文专题的时候引用的,也算是应时应景而写,同学们印象深刻。

我精心设计和引用的这些用古文字书写的书法作品由于是我顺手拈来、就地取材,应时应景而作的作品当然很接地气,同学们不觉得苦涩深奥难懂,同时,因为是我利用自己多年来学习古文字的深厚基础,把以上这些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成语熟语用古文字的不同字体书写出来,同学们又觉得神秘有趣,探索这些古文字的奥秘的热情被我的这些古文字书法作品点燃,有同学告诉我说她在每上完一次我的《古文字学》课之后,都会把我的这些作品摹写下来然后发到她的同学和朋友的QQ群或者微信圈显摆显摆,那种骄傲的语气让我感觉到她已经很喜欢中国的古文字了。

二.结合我设计的书法作品和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拓片,精心讲解每个古文字的构形和构意。

埃及的圣书文、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印章文字(另外一种说法是美洲的玛雅文)和中国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字,而且,这四大古文字都起源于原始记事方法,尤其是图画和契刻。都属于表意文字。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其他的古文字都消失了,只有中国的古文字流传下来了。中国的古文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流传至今的表意文字。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古代汉字发展到现代汉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字形结构的发展是有很多规律可循的,比如: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增强,结构上有简化和繁化现象,造字方式上象形、会意、指事字减少,形声字增加等等。研究隐藏在汉字外部和内部发展的规律甚或是考释古文字都离不开对一个一个的单个古文字的掌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单个古文字的掌握。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象形性强,造字理据明显,学生们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古文字书法作品,本来已经很好奇了,加上我对这些字从古至今字形演变的分析,同学们更是惊奇,原来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那么神奇!比如,我在第二周讲“饮水思源”的“饮”时,我告诉同学们饮最早的甲骨文字形 是个会意字,取象人伸长脖子张口伸舌去喝酒坛子里面的酒,会喝酒、喝之意。董作宾《殷历谱》:“象人俯首吐舌,捧尊就饮之形”,金文字体是 西周金文所从之舌形已讹变为从“今”,并与“人”形分离,“人”形也因“舌”形而变为从张口形的欠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以饮音近于今,而到舌形又与今字形似,故篆文遂伪从今耳”。小篆的字形的构形是个音义形声字,隶定为飲,后来的简化字是饮,是重造简化而来,属于义义结构。

在讲到金文的时候,有一个古代祭祀常用的彝字,就是今天的少数民族彝族的彝,同学们不知其形其义,我就把彝的古文字写到黑板上,告诉他们古文字形有下列 ,在甲骨文中,“彝”是祭祀动词。《合集》32360:“甲戌卜,乙亥王其彝于大乙宗。”(甲戌这一天占卜,乙亥这天商王在祖庙中彝祭太乙吗?)“彝”是古代青铜祭器的通称。《说文》:“彝,宗庙常器也。”鱼尊:“鱼乍(作)父庚彝。”免卣:“用乍(作)尊彝。”中山王方壶:“择燕吉金,铸为彝壶。”《左传·襄公十九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从构形方式上说,彝是个会意字,从

、从 。会双手进献被砍掉头颅的反缚双手的俘馘之意,本义是屠杀俘虏作为牺牲而献祭祖宗。金文“彝”字或赘加“口”旁繁化,或赘加“彳”或“亍”旁繁化,或省去“ ”旁,反缚两手的“ ”变作“糸”。战国文字“彝”字所从的“糸”或繁化作“絲”,中间部分讹变作“米”,遂为《说文》纂文所本,隶变作“彝”。

还有一个同学问我周字是什么造字方式?我就结合周口师范学院的“周”字告诉,他们“周”初作 ,本为象形字,但构形不明。有学者认为像方格纵横、刻画文采之形,为“彫”之初文;或曰字像界划分明之农田,其中小点像禾稼之形。《说文》训为“密也”,义即周匝、周密。诸说均迂曲难信。甲骨文中用为方国名,金文中即指姬周。《说文》分析“周”字字形 为“从用、口”,“口”至西周时始附加 ,可能是用来专表姬周的区别性义符,字初作,后省四点作,为后世文字所本。商、周文字中“周”均不从“用”,所谓从“用”乃始于春秋战国间的讹变。文献周义存在着一个围绕着“周密”义衍变的引申脉络,由周密义引申出紧密、亲密义,亦引申指周匝、普遍义,由周匝义引申环绕义,由环绕义引申出四周义,由四周义引申出周边义。古人认为思维逻辑严密的人一般口才也好,所以从用从口会意,比如文献上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名句。周口师范学院的校徽周的设计很巧妙地利用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把深厚的文化寓于文字之中,中间的钥匙代表的学问。

三.勤动手,多实践,多积累古文字。古文字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想学好古文字,不能眼高手低,还要多动手,多写多画古文字,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古文字,积累古文字。为此,我要求同学们课余时间广开眼界,广泛搜集古文字。在我的要求下,有的同学在参观旅游景区的时候,把那些书于匾额楹联的榜书或把刻写在石头上的石刻文字或刻写在碑刻上的石碑文字,拍成照片,自己认不出来的就发给我,然后由我给大家在上课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经过一个学期的积累,同学们认识的古文字越来越多。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好的老师不只是给学生很多鱼,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捕鱼和掌握一门知识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一个好的老师要能开启和引领学生学习一门学问的兴趣和智慧,我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古文字学》这门深奥的课程,甚至有同学在我的启蒙和带动下产生了考研考博继续深造的想法。看到同学们的这些喜人的成绩和变化,我自己也特别有成就感,在这里不烦赘述以求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8]韩美林.天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介绍:董越,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文字学,汉语史)

推荐访问:古文字学 教学改革 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