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中构件“灬”的变体分析

时间:2023-06-10 19: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构件是研究汉字结构、研究异体字的重要因素,在碑刻中,构件的讹混十分普遍。本文着重分析了构件“灬”在碑刻中的不同变体,分析了构件形成的途径和原因,试图为研究汉字构造、异体字、汉字发展史提供一些新的材料。

关键词:文字 构件 灬 变体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它是利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在汉字的古文字发展阶段,汉字的形体没有定型,往往同一个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文字使用范围的扩大,许多汉字的形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为笔画的符号化和构件的简省。发展到小篆阶段,才表现为字形的定型化,使同一字有不同形体的现象大大减少。

汉字在进一步定型的阶段,经历了由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的变化历程。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叫“隶变”,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草书与楷书都是隶书的沿承,汉字由隶变楷也是一次重要的简化。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可以图示为:

图形化线条化笔画化

汉字发展过程中形体的演变引起结构的变化,而形体演变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汉字形体的组成部分——构件的变化,我们把由汉字构件的变化产生的不同形体称作“构件变体”。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谈到“变体字”:这类字是用改变某一个字的字形的方法来表意,改变字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增减笔画(一般是减笔画)和改变方向。我们在此不讨论由构件的变化所引起的汉字形音义的变化,而是从源出发,对构件变体试作探讨,下面以“灬”为例来展开。

一、构件“灬”的各种变体

“灬”,《汉语大字典》作为一个汉字收录,音biāo,释为“烈火”,又说同“火”。“灬”是随着隶书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汉字的字体演变导致的结果。汉字从小篆之前的“图形化”逐渐变成隶书开始的“笔画化”后,“灬”这样的构件也就应运而生了。我们在分析“灬”的各种变体时,势必要追溯其源,联系隶书之前的字体,从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入手进一步分析各种变体的特点。在碑刻中,“灬”的变体有八种,分种是:“火”“—”“小”或“”“氺”“从”“比”“心”“”。

(一)“灬”与 “火”

“火”为象形字,甲骨文作“”(後二·九·一),像火焰上升形,小篆作“”。当“火”在上下结构的字里作下部的构件时,为了适应隶书的特点,就把“火”字隶变成了四点,碑刻中用构件“火”变为“灬”的字有:

“然”,在碑刻中的写法有“”(《魏比丘僧智造象》),“”(《魏吐谷浑玑墓誌》),“”(《隋梁坦墓誌》),“”(《魏李谋墓誌》)等。“然”,金文作“”,是会意字,“燃烧”义,像一个人拿着肉在火上烤。小篆作“”,隶变作“”,“火”变成了“灬”。

“熙”,小篆作“”,金文作“”,即“巸”,用同“熙”。在碑刻中“熙”又写成“”(《魏韩显祖造象》),“”(《隋曹植碑》),“”(《隋董穆墓誌》)。

“默”,小篆作“”,声旁“黑”,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带有“黑”字的字还有“儵、黨”,它们都以“黑”作形旁,构件“灬”有时也写作“火”,意义都与“黑”有关,“儵”为青黑缯发白色义,“黨”为不鲜明义。

还有一种情况,“灬”是由动物的尾巴先变成“火”形,然后又隶变成四点的,如“鮮、鯨、鳏”共同的特点都是用“魚”作偏旁,表示一种魚类。“魚”,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金文中魚的尾巴已变成“火”形,在小篆中仍保持着这种形状,后隶变作“灬”,如碑刻中“鮮”的写法有“”(《魏江阳王元乂墓誌》),“”(《魏季挺墓誌》),“”(《魏比丘道记》);“鯨”的写法有“”(《唐赵德令墓誌》);“鳏”的写法有“”(《汉熹平石经残石》),“”《汉武梁祠书象题字》。现行汉字把“魚”中的“灬”简化为“一”。

(二)“灬”与 “一”

“一”是“灬”最常见的一种变体,这样的例字在碑刻里有很多。“灬”为动物的脚和尾巴的共同变形。如:

“馬”在碑刻中的写法有“”(《魏马振拜造象》),“”(《周贺屯植墓誌》)等;“焉”的写法有“”(《汉郑固碑》),“”(《魏第一品张安姬墓誌》),“”(《隋梁壞墓誌》)等;“爲”的写法有“”(《汉郙阁颂》),“”(《魏奚智墓誌》),“”(《魏张僧安墓誌》)等;“鳥”的写法有“”(《魏兗州刺史元弼墓誌》),“”(《隋宋永贵墓誌》),“”(《隋杨秀墓誌》)。

“馬”,甲骨文作“”,金文作“”,甲金文像马首长髦,二足及尾之形,小篆与金文字体相当,作“”,隶变作“”,后简化为“马”。从“馬”的字在碑刻中有“馮、馳、篤、驚、驛、騎、驗”等,它们与“馬”一样,“灬”有时写成“一”。

“焉”,金文作“”,“焉”是一种鸟名,小篆作“”,隶变作“焉”。

“爲”,甲骨文作“”,金文作“”,像以手牵象形,小篆作“为”,隶变作“为”,后简化作“为”。与“爲”一样,“僞”的“灬”在碑刻中有时也作“一”。

“鳥”,甲骨文作“”,金文作“”,均像鸟有喙、头、羽、尾、足之形。小篆作“鸟”,隶变作“鸟”,现行汉字简化为“鸟”,从“鳥”的字在碑刻中构件“灬”变为“一”的有“烏、鳴、鳩、鴻、鵀、鳳、鴛”。

另外,碑刻中也有把“一”变为“灬”的,“灬”为地面或地下较浅部位的变形。

“薤”,《本草纲目·菜部·薤》:“薤,韭类也,故字从韭……”。“韭”,小篆作“韭”,“薤”在碑刻中的写法有“”(《隋韦匡伯墓誌》),“”(《伪周张矩墓誌》)。

“亟”,甲骨文作“”,像侧视的人形立于地上,顶部加一横画,以表示人的顶极,金文作“”,在侧视的人形顶部加二(上),以表示人的顶极,小篆作“”,增加了“口,攴”。碑刻中“亟”又写作“”(《魏王僧墓誌》),“”(《隋张寿墓誌》),“”(《唐张居士墓誌》)。(《汉语大字典》)把“亟”与“”分别列为两个字,“”字条下并无例证,从碑刻中所见应为一字。“極”是“亟”的孳乳字。

“丞”,甲骨文作“”,像人陷坎中,有人从上拯救之形,后省去坎形,作“”,金文作“”,与“”相似,“丞”是“拯”的本字,小篆作“”,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象人臽阱中有抍之者。臽者在下,抍者在上……此即许书之丞字,而谊则为抍救之抍。”《玉篇·手部》:“拯”,同“抍”。“丞”在碑刻中还作“”(《魏凉州刺史元维墓誌》),“”(《魏李壁墓誌》),“”(《齐高叡为父母造象》),“”(《齐叱列延庆妻尔朱元静墓誌》)等。

(三)“灬”与 “小”

“灬”来源于“小”,这样的例字在碑刻中有:

“戚”,金文作“”,从戈,尗声。小篆作“”,碑刻中“尗”的构件“小”有时写作“灬”,“小”与“灬”是有联系的,甲骨文“小”作“”,像尘沙小物状。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卜辞作三点,示微小之意,与古金文同。”“戚”在碑刻中的写法还有“”(《魏元始和墓誌》),“”(《魏司空王诵墓誌》),“”(《魏李渠兰墓誌》),“”(《齐高叡修寺碑》)等。

甲骨文“小”与“少”本为一字,后分化为二字。从“戚”的字在碑刻里“小”写成“灬”的还有“慼、歲”等。

“尞”,甲骨文作“”,像木柴交积之形,旁加小点像火焰向上腾之状。下从火,表示燔柴而祭之意,后写作“燎”。小篆作“”,下直接从火,隶变作“”见《魏元丕碑》,“”见《齐高建墓誌》。“僚”,形声字,“尞”为其声旁,在碑刻中也写作“”,见《汉曹全碑》,“”见《汉朝侯小子碑》。

“源”,“原”,甲骨文作“”,金文作“”,高鸿缙《中国字例》:“像水从石穴出向下墜流之形。”本义为水流起头的地方。构件“小”为水流的变形,在碑刻中有时作“”或“灬”,如,“”(《汉郙阁颂》),“”(《唐张君夫人秦氏墓誌》)。

“魚”中的“灬”除了是由“火”形直接隶变而来之外,它的另一种变体写法是“小”,如“”(《魏张玄墓誌》)。带“魚”旁的“鮮、鯤、鯨”在碑刻中的各个写法有的也把“灬”写作“小”,或再加一点写成“”,如“”(《魏元瞻墓誌》)。

“灬”写成“”的还有“庶”字,“庶”,甲骨文作“”,金文作“”,像以“火烧石而煮”之义,为“煮”的本字。小篆作“”,隶变作“”。碑刻中“庶”的写法有“”(《魏温泉颂》),“”(《北涼沮渠安周碑》),其中的“灬”和“”都是由“火”直接隶变而成。

(四)“灬”与“氺”

“”同“黎”,从黍。“黍”,甲骨文作“”,像散穗之黍形,金文作“”,从禾,从水,为会意字。小篆作“”,隶变为“”,“氺”是“水”形的变体,然后又变成“灬”。碑刻中“”又写作“”(《汉孔庙碑》),“”(《隋羊玮墓誌》),“”(《魏吴高黎墓誌》)。

(五)“灬”与 “从”

“烈”,小篆作“”,隶变为“”,在碑刻中又写作“”(《齐僧道畧造象》),“从”是“灬”的变形。

“庶”与“烈”一样,碑刻中有时也把“庶”下的四点写成“从”,如“”(《宋爨龙颜碑》),“”(《魏王偃墓誌》)。从“庶”的字还有“摭”,也是把“灬”写成了“从”。

“劍”,从刃,僉声。“”是“僉”的异体字,小篆作“”,下面是个“从”。“从”从二人,隶变作“”,“”下四点为“从”字的变形,如“”(《魏李璧墓誌》)。从“僉”的字还有“儉、斂”,它们的构件“从”,在碑刻中也作“灬”。如“”《(魏小劎戍主元平墓誌》),“”(《魏尔朱绍墓誌》)。

(六)“灬”与“比”

“儷”为“麗”的异体字。“麗”,从鹿丽声。“鹿”,甲骨文作“”,金文作“”,甲金文像鹿形,小篆作“”,隶变作“”。“比”为鹿的腿和脚的变形,后又变成“灬”。在碑刻中,“儷”中的构件“比”变成“灬”的有“”,见《齐王憐妻赵氏墓誌铭》。

“”,《汉语大字典》未收,疑为形声字,从鹿,从土。与“儷”一样,“比”也有写作“灬”的,如作“”,见《魏李共演造象记》,作“”,见《隋王通墓誌》,作“”,见《隋宫人六品□氏墓誌》等。

(七)“灬”与 “心”

“懿、慈、慶”,三字都从构件“心”,在碑刻中有把构件“心”写成“灬”的,在此,“灬”是“心”的变形。如“”(《魏比丘道记》),“”(《魏南石窟寺碑》),“”(《魏丘哲妻鮮于仲儿墓誌》),“”(《隋陈谐墓誌》)。

(八)“灬”与“”

“”是“兼”的异体字,小篆作“”,隶变为“”,“”是两禾根的变体,后又变为“灬”。碑刻中有“”(《魏元遥墓誌》),“”(《魏元详墓誌》)。从“兼”的字还有“谦、廉”,也可写作“”(《魏嵩高灵庙碑》)、“”《汉杨淮表纪》。

二、构件“灬”产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有其原因的,构件“灬”是汉字“趋于简化”原则而形成的。早期汉字的笔画都比较繁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步简省,汉字由象形变为不象形。再加上使用汉字的人范围逐渐扩大到平民阶层,更加快了汉字的简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有的字如果不追根溯源,恐怕是无法看出最初造字之由的。但由于简化的方法不同,或者由于地域的差异,一个字往往有多个写法,即使同一个构件,在不同的汉字中由于所使用的环境不同,也有不同的简化方式。反过来,由于汉民族具有“相似思维”的特点,能够将客观世界中具有相似性的事物特征联系起来,不同的构件因此也可能有相同的简化方式,如“火”“小”或“”“氺”“一”“从”“比”“心”“”都可简化成“灬”,就是因为这些部件如果稍加变形,都与“灬”具有相似性。同样,如果把“灬”拉直,又可变成“一”,现行汉字一部分就是这样简化来的。

另外,在汉字符号化的过程中,原来在象形字中可以区分的构件逐渐变得相似,甚至相同,由此产生了讹混现象。由于汉字构件的增减变化,使得碑刻中有大量的异体字、俗讹字,但大多都被历史所淘汰,其原因一方面是受正统文人所排斥,另一方面也是由汉字自身是否能准确地记录语言,是否具有适用性所决定的。一些不常用的、复杂的或有违于汉字性质的字容易被淘汰;原因三各个历史时期政府对汉字所实施的规范也是异体字、俗讹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构件“灬”的变化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一个具体表现,随着汉字的改革,四点底构成的字不断减少,如“魚”中的“灬”被“一”取代。构件“灬”的出现和部分消失,也正是汉字适应汉语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秦公.碑别字新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2000.

[4]董琨.汉字发展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6]徐中舒.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7]方述鑫等.甲骨金文字典[Z].成都:巴蜀书社,1993.

[8]顾南原.隶辨[Z].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9]李永延.汉字四点底考察[J].玉溪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2).

(解芳 江苏镇江 镇江中学 212003)

推荐访问:碑刻 变体 构件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