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对《字的联想》的教学启示

时间:2023-06-10 18:42: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人物篇。

人、大、女、立。“人”字(图9)就像一位侧面站立的人一样;“大”字(图10)就像一位正面站立的人形;“女”字(图11)像是一位双手交叉跪在地上的人;“立”字(图12)就像一位人站在地上一样。这组字都是以“人”来进行变形的,由简到繁。

第二组范本——动物篇。

牛、羊、马、鹿。“牛”字(图13)在牛头之上画了两个朝天的犄角,很形象也很有趣;“羊”字(图14)也画了两个犄角,只不过是朝下的;“马”字(图15)像是画了一匹马侧面的骨架;“鹿”字(图16)最明显的就是鹿头上那如珊瑚一般的鹿角,一看就知道是鹿。这组字都表示的是动物,用线条来突出不同动物的形象,如同简笔画一般,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书画同源”的理解。

如果仅仅是看的话,可能很难记住或是理解甲骨文的构字方法,所以在条件允许的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用毛笔蘸着墨汁来临摹这些字,让他们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汉字、书法、绘画在早期是以同样的一种面貌来呈现的。

三、传承为要,践行古为今用

这一节就正式进入《字的联想》课程的实践阶段了,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明白甲骨文的构字特点,以及“书画同源”的理念。那么如何让他们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去创意、美化汉字呢?在这里还需要给他们一个理论化的指导,首先需要他们明白,美化汉字不能够凭空臆造,也不能过于牵强,一定要从汉字的本源出发,仔细分析和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从这两个方面人手进行美化;其次,可以从汉字的某个部首或是笔画人手,对其进行一些意象化或是夸张化的表现,在保持字形、字义的基础之上,达到美化汉字的目的。

接下来结合学生的作品来讲解,看看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如何针对不同的汉字做出相应的设计:

1.笔划入手,初步体验。

[第一次创作]

在给学生欣赏了常见的甲骨文汉字之后,鼓励学生从部首、笔画人手,在保持原字形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一些添加与改变,让字更加富有艺术感。

日、禾、木。先来看某学生设计的“日”字(图17),学生对“日”这个字非常了解,我们每天都沐浴在阳光中,她用最简单的涂色法,将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画了出来。第二个字“禾”(图18),学生保留了甲骨文中“禾”字的基本型,通过一些笔画的变化,例如将笔画变成稻谷和小禾苗的样子,让人直观知道她对“禾”字的理解。第三个字“木”(图19),学生将甲骨文中“木”字的中间一笔,联想成粗壮的树干,其余笔画转化成柔嫩的枝条,“木”字形象让观众一目了然。

这样的例子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举例讲解了,通过上面几组汉字的美化过程,在这里可以总结两点设计经验:

(1)在设计某些表示季节、时令的汉字时,可以将与其有关的天气、环境等因素考虑进去,围绕着这些方面来构思汉字。

(2)在设计某些植物、蔬菜的汉字时,由于都是草本植物,所以一定要强化某些部首的特征,直接进行点题,学会删繁就简。

2.字形入手,深入探究。

[第二次创作]

学生在第一次初步尝试创作之后,对象形字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设计汉字的简单的联想方法。这一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简单的笔画进行改变与创作,更多地要引导学生将设计的精力关注到字形的变化中。

例如:“龟”字(图20),这个字甲骨文特别应物象形,辨识度很高,祖先们将乌龟的形象直接画了出来。学生拿到这个字之后,就直接将字的中间部分改成了乌龟的壳,真是一个富有童趣的联想创意。“壶”字(图21),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学生保留了部分甲骨文笔画特征,将下半部分改成了一个酒壶的形象。“女”字(图22),“女”的甲骨文特别有趣,祖先们画的是一个女子跪坐在地上的形象,将女性柔美的身姿和当时女性社会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新时代的学生不喜欢女性跪坐的形象,有学生将“女”字的下半部分改成了漂亮的连衣裙,十分可爱。

[第三次创作]

学生经过前两次的创意设计作业,已经基本掌握了夸张、变形、添加等字的联想方式。在进行第三次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不局限于让学生对字进行简单改造与设计。而是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与本领——象形文字与字的联想,为班级设计一个班徽。学生在汉字的基础上,加以提炼与变形,结合《标志》一课所学,让汉字文化为生活所用。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给班级取名为“火炬中队”,我首先出示了“火”字的甲骨文形象(图23),接着又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各项赛事的徽标,供其参考。孩子们结合前两次作业的创作方法以及在《标志》一课所学的创作技巧,设计了如下班级徽标。这些徽标既保留了甲骨文的文字特点,又有标志的艺术特色。

从以上的举例可以看出,汉字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举出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明白造字的方法。如在第一个阶段先从简单的笔画入手,让学生通过改变或是强化某些偏旁部首的特征,直接进行点题,学会“删减就繁”;第二个阶段从局部到整体,引导学生将设计的精力关注到整个字体的特征上去,更进一步地理解象形文字的构字特点;第三个阶段是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不仅要明白象形文字的构字特点,还需要将学到的这种方法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智慧,这样才能将古人的智慧更好、更有质量地保存下来。

结语

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本文以“书画同源”为背景,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讲述甲骨文中象形文字的构字特点,让学生懂得古代汉字的创造方法,然后将这种构字的方法引入《字的联想》课堂教学,启发并且鼓励学生如何借鉴和发挥古人的智慧,学习其创作理念,并且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加以发挥。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将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描绘文脉传续新图景的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始终。不光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历程,还让他们体会到“古为今用”的道理,并且训练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推荐访问:同源 书画 启示 联想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