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艺术在原始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位置

时间:2023-06-10 17: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原始艺术作品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艺术起源的地方,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接着他又说,“不过历史的光辉还只照到人类跋涉过来的长途中最后极短的一段,历史还不能给予艺术起源、文化起源以什么端倪”①。从逻辑上讲,人从自然状态挣脱出来成为有意识的主体存在之后,文化诞生了,艺术也就诞生了。太古人类第一声有节奏的呼喊是人类的第一首诗歌,第一件石器工具是艺术品,第一次往自己身上涂抹是身体艺术创作。但是文化也好,艺术也罢,都经历了史前人类学意义上的演化、积累和进步的历程。根据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认定,原始人额叶的生物发生和机能成熟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克罗马农人时代,这大概就是格罗塞所说的“人类长途跋涉的长途中的最后极短的一段”,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心理机能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在人类脑的进化中,额叶机能的成熟,才完全使脑的种系发生完成。额叶只为人类所特有,额叶机能是把脑的各区活动联合并完成为整体的神经心理基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心理能力,正是源于额叶的神经间相互协调和运动。随着额叶的生物发生和机能成熟,人类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便逐渐进入一个艺术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原始人较为自由地支配了形的构成,线的运行,块面的组合等等,他们能随意地从客体对象上抽取出自己所需要的造型结构和表现因素,或使形式自身衍化和呼唤出新的形式结构②。

当代文化学者司马云杰在其《文化价值论》一书中,也说明了旧石器晚期人的心理机能的成熟对于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完成的主要意义。人脑不仅容量迅速增长,而且脑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高等动物如猩猩所不发达的新皮质:由高度发达的额叶组成的大脑特殊结构——语言中枢区、大脑皮层第二机能联合区、第三机能联合区,特别是第三机能联合区的出现,使人的心理机制大大不同于动物的心理机制。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是动物只有小脑和间脑,而人有大脑,人的大脑产生了人的思想、意识、意志,大脑皮层第一机能联合区,具有记录感觉信息、分类及组织信息、编码的功能,是产生人的行为目的和程序的机制;第二机能联合区,具有对信息接受和加工的功能,人的先天道德本性和知觉、记忆、回忆、联想、想象、推理、概括、抽象等先天知性思维能力,都是在这个机能联合区产生的;而第三联合区不仅具有对信息再加工的功能,而且还有信息贮存的功能。大脑皮层第三机能联合区对外界信息不断贮存、加工是形成人的意志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理机制不断接受文化世界的作用而建构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③。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知:1.我们所说的原始艺术作品并不就是人类太古之初稚拙、浑朴的劳动工具或简单的类似于动物感情宣泄交流的声音、动作,而是指人的理性、意志力、结构整合能力已经成熟定型之后的艺术创作之成果;2.如果说艺术也是进化的,那么,艺术的进化只能是相对于人的理性、意志力、结构整合能力完成之前的太古人类而言(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前),而其后随着人彻底从自然界,尤其是从动物界独立出来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人,艺术就不再是进化的,艺术也不像黑格尔所说的为了适应绝对理念而渐次变形,只是理念的表现工具而不具本体论价值,所以,朱狄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艺术在摆脱了原始阶段后,就不再具有进化的性质,艺术总是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类思想情感的反映,艺术内容的这种不可重复性决定它本质上不是积累性的④。

除了今天我们所谓的“映像艺术”(摄影、电影、电视、动漫)之外,其他的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实用装饰工艺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在原始社会皆有所呈现,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将原始艺术分为“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两类:前者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而后者是用身体的运动和时间的变迁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格罗塞对原始艺术门类、功能和本质的探讨建立在对现代原始部落的民族学研究基础之上,由于缺乏史前考古学的实证,他对于原始艺术作品和原始艺术行为的诠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还值得存疑。

二、依存与独立

所谓“原始文化”或原始文化体系,当代学者解释为:“原始文化,也即史前文化,即文字出现以前处于蒙昧野蛮状态的人类所创造的粗糙简陋的物质文化以及原始的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同时也包括现代保留下来的原始民族不发达的蒙昧状态的各种文化。”⑤

很显然,这个文化体系与文明社会的文化体系相比,其“符号系统”要简单很多,现代人类价值意识建构起来的精神文化价值系统除了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之外,尚有伦理、道德、哲学、科学、政治、法律等。无论如何,艺术自人类文化体系建构之初,便成为人类文化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原始艺术作为原始人类的一个特殊的价值领域受到原始文化精神中根本的价值意识制约,原始艺术——原始雕塑、装饰、绘画、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甚至原始手印岩画及原始文字其最初的基本的价值意识是“有用”、“实用”,洛赛尔的维纳斯(《持牛角杯的少女》)作为原始雕塑的代表,很难说具有今天所谓的艺术的审美价值,粗朴稚拙的造型及女性器官的夸张表现,都表示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原始人类生育繁殖的欲求,或是性的欲求,人体装饰也并不像今天的时装表演是为了审美冲动和商业效益的双重价值欲求,巫术绘画和舞蹈或为了狩猎成功或为了吸引异性,也主要是为了“实用”的目的来进行这些艺术活动。总之,原始文化价值意识的生存欲望诉求,决定了原始艺术的价值意识主要强调的是艺术的使用价值和实用目的。

在原始文化价值系统中,风俗、习惯、原始宗教和艺术一样表达了原始人对自然宇宙的本体论认知,同时它们的价值取向也受到原始文化精神的制约,尤其是宗教,它是原始文化的价值意识的本原。原始艺术与原始风俗、习惯以及宗教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原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始文化的精神品性,如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正面律正是通过特定的形象体系来表现原始万物有灵的思维习性和宇宙自然观。在原始巫术思维中,任何事物只要有形体就有灵魂、有生命,因此巫术形象、艺术形象、绘画画面遵从“完整性”原则,尽量将生命全部面貌或其精神性灵魂性表现强烈的部分凸显出来,如果形象是不完整的、残缺的,那么就意味着生命的病态和死亡。古埃及的人物画中站立的人:侧脸,眼睛完全从正面表现,胸部表现为正面,从侧面表现腿和脚,这种埃及式的正面律的表现方式曾在人类原始绘画中,在早期各民族的绘画中,存在过数千年,直到现在还在中国的年画、门神画、民间剪纸和民间织品中大量存在,依然焕发出它的奇异之美⑥。

原始艺术受制于原始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品性,原始艺术注重于作品的使用价值,原始艺术在技巧层面浑朴简拙,在这些方面它和原始风俗、习惯、宗教一样并无明显的特征突出它的独立性、自在性。但是,原始艺术有一个特殊的价值是其他原始文化价值成分所不具备的,那就是原始艺术的“情感确认”价值,虽然原始风俗、习惯和宗教都涵融着一定的情感成分,但是它们主要是通过人类社会的个体或群体的实践活动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生命现象和宇宙结构的认知,巫术和图腾崇拜作为原始宗教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其通过幻想方式企图控制自然力的目的和动机是不容置疑的。艺术最基本的价值乃在于对人的情感的确认,并通过情感思维、情感直悟的方式参与人类的其他文化实践——风俗、习惯、宗教等,领受和体悟宇宙的秩序和结构、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的奥妙。当代有学者指出:“由于原始人类大脑皮层结构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以及理性经验的匮乏,原始人认识和判断自身和客体的思维方式往往以情感为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心理能力的情感,它以感觉为基础,联合了情绪、心境、知觉等各种心理机能。对客体对象的结构提出、对对象的价值判断、性状特征分析、心理现象的形成,都是在情感的包孕中来完成的”,“情感是包容原始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化的心理能力,它因而成为原始人思维和创造的一个绝对原则。”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类对世界的领受和通过这种领受,改造世界的方式有四种,即理论、实践—精神、艺术和宗教,其中理论和实践——精神的方式,以真实性和实用性为目标,它们追求的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物,其掌握的途径为:真实地反映对象,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利用对象⑧。原始人类的劳动实践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在总结劳动经验的基础上,将经验上升为原始的综合性、抽象性的原理,长期观察尖利的石头的砍刺效果,于是发明石刀、石斧,观察自然界石头磨擦起火,于是想到人工取火的方法,由长期穴居林栖的经验积累终于可以搭造原始房屋,这些都是人类在文化创生时期的“理论”和“实践—精神”的方式,而原始宗教通过巫术,图腾崇拜的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如种植、采集、狩猎,觅偶、疗伤、送终、战争、迁移、禳灾、祛祸等,所以原始人类的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只有艺术的掌握方式不以实用为目的,“在艺术掌握活动中,人化自然从本质上讲就是情化自然,艺术掌握也就是情感掌握,以情造物——对物的掌握和以情动人——对人的掌握”⑨。艺术的目的是通过情感的交流互动使自我、他人及自然万物感通无间,而成一个有情宇宙,从而确证人的活泼灵动。

艺术和其他三种掌握世界的方式一样也有它的认识论目的和认识论价值,但艺术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论认知、实践——精神认知以及宗教认知方式不同,其他三种认知方式以理性思维为主,而艺术认知世界的方式以情感思维为主,艺术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情感的符号世界,而且还通过情感直观、情感触悟,情感抵达的方式来获得对真理的把握,在情感思维中,艺术作品和艺术语言中皆隐含着理论、实践——精神和宗教认知所抵达的真理。

原始艺术的“情感确认”功能和艺术的情感性认知方式,正是原始艺术从发生学意义上就不同于风俗、习惯和宗教的特立独出之处,也正是艺术在原始精神文化体系里具有独立价值的主要原因。

①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6—38页。

②⑦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页,第319页,第64页。

③⑤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④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⑥邱紫华:《东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8页。

⑧⑨庄锡华:《艺术掌握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第11页。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宋蒙

推荐访问:原始 体系 位置 价值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