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时间:2023-06-10 15: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经济的转型,国内涌现出一定的闲置工业建筑和产业遗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投入到工业遗产的研究中来。自2006年后,工业遗产研究进入主题化研究阶段,最大的特征是朝着“体验”的主题方向发展,摆脱了单一博物馆再利用模式,走向了多元综合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形成了一些“精细化”的研究方向,也出现了多学科研究方法协同的发展趋势。但研究工作还存在学科构成单一、研究对象时空分布不均衡、工业遗产管理研究不足的问题。在指出未来工业遗产研究发展的方向后,反思研究工作如何能够在商业过度复制的“绅士化”背景下平衡各方权益,从而为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工业遗产;研究发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TU894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50年代工业考古学在英国产生以来,经过60余年的长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遗产研究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随着经济的转型,国内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闲置工业建筑和产业遗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投入到工业遗产的研究中来。2006年,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同年6月,在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会上诞生了《无锡建议》草案,由国家文物局正式颁布。《无锡建议》是我国工业遗产领域的里程碑文件,文件明确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工业遗产的保护内容,强调了工业遗产正受到工业衰退和去工业化过程的威胁。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中国代表阙维民将工业遗产研究分为四个阶段[1],2006年至今被划分为工业遗产的主题化研究阶段,在诸多观点(表1)中具有代表性。过去十年间,国内的工业遗产研究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的推出使得工业遗产正在被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总结相关研究的变化过程和热点,为未来研究者提供参考。

1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的进展

1.1 工业遗产价值及其理论研究

将工业遗存认定为工业遗产,需要对工业遗产的现状进行分析和价值评价,工业遗产价值研究主要有工业遗产价值的定量研究、工业遗产的史学价值研究、工业遗产与社会文化价值研究等方面。林涛等[5]以上海为研究案例,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工业遗产原真性感知进行了量化分析。张健[6]对工业遗产的价值标准及其适宜的再利用模式做了深入研究,很好地将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标准与其再利用模式联系起来。这些工业遗产价值定量研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业遗产评判标准的问题。但关于工业遗产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工业遗产开发效果评价研究文献还很少。在工业遗产的史学价值研究方面,以同济大学朱晓明教授为代表的建筑学研究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工业遗产的形成以及其背后的珍贵文化价值,在时间的轴线上窥见工业遗产的珍贵[5,7]。另一方面,地理学者研究了历史上工业遗产的分布特征[8],以说明工业遗产在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崔卫华等[9]连续多年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研究,总结了中东铁路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其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示范作用。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型,社会学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工业遗产的研究,将工业遗产纳入到城市文脉的关系中,来思考工业遗产和城市的关系[10],这类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了建筑学、地理学等研究视角的缺陷。

1.2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实践

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是國内工业遗产研究的主线,成果也趋于成熟。众所周知,工业遗产再利用实践包括有工业博物馆模式、工业景观公园模式、文创产业集聚区等工业遗产旅游模式[11-13]。目前而言,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已经由单一的博物馆模式走向了多元综合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14]。将城市钢厂、船厂等改造,用以发展工业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空间“体验”[15],这无疑是工业文化传承、城市活力重塑的一个重要途径[16,17]。王鑫[18]在青岛四方机车厂工业遗产再利用中提出了“消费文化语境”,将工业遗产再利用改造与城市休闲消费结合起来。但在这种“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工业遗产开发,大多冠以“文化”、“创意”、“时尚”等主题,导致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缺乏特色、文化缺失,也带来对工业遗产开发“绅士化”的发展趋势,这样的开发行为将社区与低收入人群割裂开来,甚至脱离了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的基本条件。

同济大学于2016年11月召开的“第七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的两条考察线路中,以“时尚”、“创意”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就有不下数十个,如上海国际时尚中心、800秀、半岛1919、国际工业设计中心等项目,全部用作时尚购物和文创办公。在这些项目“范式化”的设计语言中,只看到复制的红砖和钢结构的改建,难以感受到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的存在。“范式化”的开发还抹杀了工业遗产的社会公益性和文化属性,趋同的空间形象和消费功能的植入剥离了区域公众的生活方式,实则是“绅士化”城市更新的一种演绎。由此可见,大多数研究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研究仍然局限于既有的“范式化”开发思路,缺乏对城市、社区和人的需求做认真思考,这是我国工业遗产开发实践的一个瓶颈。由此可见,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城市、社区和公众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在开发管理方面,没有为其提供科学的决策定位和开发模式。

此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实践案例研究逐步走向产业专题的工业遗产研究。产业专题的工业遗产研究目前集中于纺织类工业遗产、矿业类工业遗产等研究方向[19,20]。不难看出,工业遗产研究在“去存量,精细化”的研究潮流中,已经走上一个新台阶。

1.3 工业遗产的管理研究

研究者对工业遗产的管理以及制度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齐一聪[21]对于工业遗产再生,强调了开发管理模式,提出了制定“工业遗产改造规范”的呼吁。徐苏斌等[22]提出了增补濒危遗产制度的建议。有研究者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引入到国内的相关研究[23,24]。工业遗产管理研究的成果明显少于工业遗产的其他研究方向。随着工业遗产再利用需求的升温,工业遗产管理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也需要跟上现实需求。

另外,一部分研究者从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外部因素考虑,分析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刘敏[25]以天津为例,深入研究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公众参与;高祥冠[26]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驱动力做了分析研究;刘丽华[27]在工业遗产社区保护的路径创新研究中,分析了“外生力量介入”的路径创新过程。这些研究揭示了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并非单纯政府因素,也包括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的需求,但是这类研究处于初期阶段。

1.4 工业遗产的研究方法

国内工业遗产的研究始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对工业遗产的调研[28],并延伸至基于工业遗产综合信息的分析评价研究。将工业遗产纳入工业旅游目的地进行SWOT分析是较为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29]。层次分析法(AHP)被应用于大连、长沙等研究区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30,31],也是较为主流的评价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灰色综合评价、模糊分析法、CVM等评价方法也都应用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估的研究中来[32]。近年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工业遗产领域的应用也与时俱进。BIM技术应用于工业建筑遗产历史信息的采集[33],有助于对工业建筑遗产全周期信息的记录和模拟;遗憾的是BIM技术在此后的研究中没有广泛应用,未来研究中有待于BIM技术的成本降低和进一步普及。天津市应用GIS平台构建了工业遗产数据库[34],工业遗产数据库的建立使得对其的保护、管理以及空间分析更为便捷。在 “第七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中,同济大学夏福君使用GIS软件,对嘉兴老工业区进行了TGEP(威胁—目标)方法的评价因子分析图的绘制,并进一步指导了该区的规划编制。可见使用GIS软件、Flex平台协同评价方法,也是工业遗产研究方法的新趋势。目前而言,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作为价值分析的量化研究,缺乏更为细致的研究,应深化对评价因子的选择论证、对评价结果的再评价等内容,进一步佐证评价因子、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在工业遗产的管理研究方面,工业遗产开发的利益相关者研究、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工业遗产开发的驱动机制研究等都处于初步研究阶段[29-31],缺乏对系统的仿真实证研究。综上所述,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和协同,是工业遗产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2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文献统计分析比较

前文可见,工业遗产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协同的研究领域,工业遗产研究是怎样的学科构成?研究的地域又如何分布?为此,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工业遗产”、“工业用地更新”、“工业景观”等为关键词,检索近十年收录在建筑、规划、地理、遗产、旅游等学科高水平学术期刊中的文献,共计460篇,并做了相关的统计分析。

2.1 刊物和学科分析

从文献发表年份来看(图1),从2010年之后,国内工业遗产的研究文献稳定在一定数量且有增长的趋势。这与我国处在经济发展与转型的背景下,闲置工业用地及产业遗存逐渐增加密切相关。从刊录文献的期刊来看(表2、图2),关注工业遗产研究的刊物集中在建筑、规划、城市研究等领域刊物上,在地理学、旅游、遗产和文物等相关领域的论文却较少,显示出国内工业遗产研究学科构成的不均衡性。

2.2 基金项目分析

近十年,工业遗产研究得到基金资助的文献119篇(表3),占到检索文献的25.86%。其中,得到国家自然基金16项资助的文献59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资金8项资助的文献22篇。可见,工业遗产研究理科多于文科,但与其他遗产研究相比,从基金文献比重和基金受助研究数量看,工业遗产比例较低,一定意义上说明工业遗产研究还没有得到高级别学术机构的重视,大部分的工业遗产研究是在自组织的状态下展开。

2.3文獻来源机构和研究城市分析

从文献的来源机构来看(表4),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以建筑学、城市规划为优势学科的高校是文献的主要来源机构,再一次印证了国内关于工业遗产研究的主要学科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文献中有304篇涉及了实践案例,占到了检索文献的66.08%。表5列出工业遗产案例研究城市分布,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工业遗产研究文献较多[12,31,34,35],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有深厚近代工业发展基础。另一部分实践案例还有重庆、太原、洛阳等地,这些地区在中国“一五”、 “二五”时期中扮演了能源重工业基地的角色[28,36,37]。

从工业遗产研究成果的地区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并且多集中于工业遗产较为集中的地区,历史上工业发展较早的城市和地区,也受到较多的关注(表5);然而工业遗产比较集中的“小三线”城市,工业遗产研究几乎无人问津。从研究案例来看,存在“厚古薄今”现象,学者们更多关注清末和民国时期形成的工业遗产,而只有少数研究在关注“一五”、“二五”时期形成的工业遗产。

3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的不足

3.1 关于工业遗产理论与方法研究

国外工业遗产研究方法,除了工业遗产传统的考察方法[38,39],包括文史材料、建筑测绘等传统技术手段外,3D测绘技术在工业遗产调查工作中也逐步推广[40]。对比国内研究,3D测绘技术缺乏在工业遗产研究的应用。国外工业遗产价值理论研究方面,工业遗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评估也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41,42],这些研究对目前国内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也有借鉴意义。同时作为工业生产而造成的污染问题,棕地生态修复的效能评估也是国外工业遗产研究中重要的分支[43,44],国内在此方面研究集中在矿区的土壤复垦等问题上,而对于其他产业工业遗产的类似研究还未展开。

3.2 关于工业遗产研究的关注对象

国外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密切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在一起[45,46]。Shackel[47]以坐落在哈珀斯费里国家历史公园的弗吉尼亚斯岛为例,指出政府在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中忽视了工人生活和社区发展的需求。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不可以简单地将工业遗产当作一种经济资源来利用,必须加强工业遗产中的社会价值与地方社会认同之间的联系,才可以更好地作为城市更新的项目而存在。在“去工业化”[48,49]思潮中,国外学者认为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不仅仅是适当的再利用层面,还应该挖掘其文化价值,引导公众参与,设置保护的目标和方法[50]。西方工业遗产研究始于工业考古学的积累,在“去工业化”、“绅士化”的发展潮流下,更加关注社会和公众的需求,解决“被边缘化”的低收入群体的现实需求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相比之下,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更多的是从政府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来,对城市、社区和人的关注不够,这与前文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实践案例分析结论相一致。

3.3 关于工业遗产政策研究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公约)始于21世纪初,从2004年《The World Heritage List——Filling the gaps,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世界遗产名录——填补空缺,未来行动计划)到2011年《ICOMOS-TICCIH工业遗产地、结构物、地区与景观维护原则》,从200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和《无锡建议》到2014年《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表6),可见,我国工业遗产政策公约稍晚于国际组织,工业遗产管理机构组织的不健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中缺乏公众参与意识。

4 结论和展望

2006年以后,我国工业遗产研究进入主题化研究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朝着以消费功能为主导的“体验”主题方向发展。但工业遗产的研究尚处于学科构成单一、研究对象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状态,存在政策主体关注不够等问题,未来工业遗产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

(1)加强工业遗产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工业遗产法律法规政策研究、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公众参与模式和路径研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及其机制选择研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驱动力等方面的研究,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管理机制。

(2)深化工业遗产研究方法创新。重点在于系统论仿真研究的介入以及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协同。加强运用3D测绘、BIM技术等手段,完善工业建筑遗产历史信息的采集,使用GIS、Flex等软件平台,协同不同的评价方法创建工业遗产保护数据库。

(3)加强对工业遗产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研究。反思工业遗产“范式化”開发的现状,跳出对既有开发模式的局限,深入思考工业遗产与城市、社区和人的需求,走出一条工业遗产与城市共生的更新之路。

(4)结合我国工业遗产空间分布,加强对“小三线”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受到国际研究先入为主的影响,但也因其时间上的后发而具有前瞻性。面对利益追逐和商业模式过度复制的“绅士化”潮流,从利益博弈中寻求一种最恰当的平衡,包括工业遗产价值和商业价值、公众利益和企业利益等。面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浪潮,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跟踪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撬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有序开展,从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资源,也许“融合”的意义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523-534.

[2] 刘伯英.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J].建筑学报,2012(1):12-17.

[3] 黄磊,郑岩.国内外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研究述评[J].资源与产业,2015(5):14-21.

[4] 崔卫华,梅秀玲,谢佳慧.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述评[J].中国文化遗产,2015(5):4-14.

[5] 林涛,胡佳凌.工业遗产原真性游客感知的调查研究[J].人文地理,2013(4):114-119.

[6] 张健,隋倩婧,吕元.工业遗产价值标准及适宜性再利用模式初探[J].建筑学报,2011(1):88-92.

[7] 朱晓明,吴杨杰,刘洪.“156”项目中苏联建筑规范与技术转移研究——铜川王石凹煤矿[J].建筑学报,2016(7):

87-92.

[8] 佟玉权,韩福文,许东.工业景观遗产的层级结构及其完整性保护——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2(2):166-172.

[9] 崔卫华,胡玉坤,王之禹.中东铁路遗产的类型学及地理分布特征[J].经济地理,2016(4):173-180.

[10] 张芳.基于城市文脉的城市工业废弃地重构城市景观的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6(1):157-159.

[11] 陈杰杰.重庆的工业遗产及工业博物馆展品征集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12] 宋昕.基于恢复生态学的郊野后工业公园保护与再利用的景观规划设计探究——以上海市宝山区钢雕公园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2013:68-73.

[13] 王天赋.台湾华山1914文化产业创意园城市工业景观的重塑[J].工业建筑,2015(3):62-65.

[14] 梁坤,杜靖川.产业融合视角下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3):152-159.

[15] 黄磊,彭义,魏春雨.“体验”视角下都市工业遗产建筑的环境意象重构[J].建筑学报,2014(2):143-147.

[16] 蔡鸿斌.文化传承·活力重塑·古河复兴——以福州白马河滨河区域旧工业建筑功能更新策略为例[J].中外建筑,2016(2):54-56.

[17] 夏健,王勇,杨晟.基于城市特色的苏州工业遗产保护框架与再利用模式[J].规划师,2015(4):110-116.

[18] 王鑫.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岛四方机车厂再利用[J].工业建筑,2014(2):21-25.

[19] 刘抚英.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7.

[20] 赵军.近代山西机器纺织业发展的考察[D].上海:东华大学,2014.

[21] 齐一聪.工业遗产再生的设计方法与管理模式探析[J].工业建筑,2014(4):40-44.

[22] 徐苏斌,青木信夫.建议增补濒危遗产制度的再思考[J].城市建筑,2015(10):21-23.

[23] 于磊.英國工业遗产价值评定研究[J].华中建筑,2014(12):124-128.

[24] 于磊,青木信夫,徐苏斌.英美加三国工业遗产价值评定研究[J].建筑学报,2016(2):1-4.

[25] 刘敏.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6] 高祥冠,常江.工业遗产开发的驱动力研究[J].工业建筑,2013(7):1-4.

[27] 刘丽华.城市工业遗产社区保护的路径依赖及路径创新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11):41-46.

[28] 赵万民,李和平,张毅.重庆市工业遗产的构成与特征[J].建筑学报,2010(12):7-12.

[29] 徐喆,邵兰霞.辽宁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及开发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04-105.

[30] 韩福文,佟玉权,张丽.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以大连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5):114-119.

[31] 张卫,叶青.基于AHP法的长沙工业遗产评价体系研究[J].工业建筑,2015(5):30-33.

[32] 崔卫华.CVM在工业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中测度指标差异及其选择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9):149-155.

[33] 石越,青木信夫,徐苏斌,等.BIM技术在历史建筑信息采集中的应用——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7):79-81.

[34] 徐苏斌,张家浩,青木信夫,等.重点城市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研究—以天津为例[J].工业建筑,2015(45):129-134.

[35] 田燕.武汉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园林,2013(9):90-95.

[36] 徐苏斌,孙跃杰,青木信夫.从工业遗产到城市遗产——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物质构成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8):112-117.

[37] 谢堃,崔玲玲.“一五”时期太原工业建筑初探[J].北京规划建设,2011(6):59-61.

[38] Casas L,Ramirez J,Navarro A,et al.Archaeometric dating of two limekilns in an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 in Calders[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4(5):550-556.

[39] Rovetta T,Bianchin S,Salemi G,et al.The case study of an Italian contemporary art object: Materials and state of conservation of the painting “Ragazzo seduto” by Remo Brindisi[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4(5):564-568.

[40] An D W.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ty of 3D scandat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rvey drawings in noode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 comparison of the raw survey data used in survey drawings[J].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2016(2):161-167.

[41] Ferretti V,Comino E.An integrated framework to assess complex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systems with Multi-Attribute Value Theory[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5(5):688-697.

[42] Oppio A.Bottero M.Ferretti V,et al.Giving space to multicriteria analysis for complex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The case of the castles in Valle D"Aosta Region, Italy [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5(7):789-797.

[43] Howard AJ,Knight D,Coulthard T,et al.Assessing riverine threats to heritage assets posed by future climate change through a geomorphological approach and predictive modelling in the Derwent Valley Mills WHS, UK[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6(5):387-394.

[44] Nyssen J,Petrie G,Mohamed S,et al.Recovery of the aerial photographs of Ethiopia in the 1930s [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6(1):70-78.

[45] Hgberg A.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J].Museum International,2011(1):34-42.

[46] Benito P,Gonzalez PA.Industrial heritage and place identity in Spain: from monuments to landscapes[J].Geographical Review,2012(4):446-64.

[47] Shackel PA,Palus M.Remembering an industrial landsca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2006(1):49-71.

[48] Lee CB.Cultural policy as regeneration approach in western cities: a case study of Liverpool"s RopeWalks[J].Geography Compass,2009(1):495-517.

[49] Okano H,Samson D.Cultural urban branding and creative citi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promoting creativity in the public spaces[J].Cities,2010(4):10-15.

[50] Cho M,Shin S.Conservation or economization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Incheon, Kore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6):9-76.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遗产 展望 近十年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