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的探究

时间:2023-06-09 14: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笔者从目前朗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朗读教学弊端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朗读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36-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活动,也是语文各个板块学习的中心。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朗读环节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解决这些问题,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见闻,对这个问题进行粗浅的探究,希望能对自己和各位读者的教学所有帮助。

1 朗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1 朗读的总量不够

我国古人的学习方法是:先背诵、再理解。因此,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旨在强调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随着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备受诟病,并遭到摒弃。新的教育理论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接受”,于是,教师的讲解和师生互动环节成为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很多教师逐渐忽视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的朗读时间越来越少,朗读练习也变得来去匆匆。只在预习环节,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标出生字生词。之后快速进入了学习字词环节。然后,在课文分析讲解环节,指名读某一部分或某一段落,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环节过渡衔接而已。

1.2 朗读目的不明确

听教师做公开课,经常看到设计的朗读环节:指名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齐读等,热热闹闹的朗读到底达到什么学习目标?教师没有说明,也不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读后的评价也是简单的“很好”、“读出了感情”、“读的不够流畅”等概括性评价。这样的朗读似乎只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教师没有目的,学生没有目标;教师没有足够的指导,学生只按自己的好恶去读。这样的朗读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

1.3 教师指导生硬机械

朗读,旨在通过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文章的情感,体会人物内心的感受,因此,在朗读中对句子停顿、节奏、重音等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除了通过播放朗读录音、教师范读向学生直接演示如何朗读外,还要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比如,哪些地方语气要缓慢而低沉,咬字要有力;哪些句子读得要欢快;哪里该轻读,哪里该重读;如何把握句子的轻重缓急,如何把握好期间变换的度;如何处理长句中间的停顿等等。但是,有些教师的指导却生硬机械,缺乏指导意义,比如,“把作者愉悦的心情读出来”、“把人物备份的心情读出来”、“朗读要有感情”等等。这种指导除了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外,起不到应有的指导意义。

1.4 朗读参与面狭窄

部分教师在指名读环节,总喜欢让那些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其他学生慢慢也习惯了自己做观众的角色定位,没有参与到朗读训练中的意识和热情。这种将朗读定位于某些学生的专利的错误教学理念,很难能通过朗读教学来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解决朗读教学弊端的策略

2.1 保证足够的朗读量

小学生六年对朗读量的需求也不相同,总体而言,低年级需求量比高年级大。越是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越低,读熟一篇课文需要的时间越长。教师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采用“朗读法”,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要求学生能够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地朗读,且不读破句子,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可以要求学生对每篇课文熟读成诵,这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好途径,胜过教师的讲解。对于高年级学生,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能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书情趣,体验到朗读带来的快乐,并以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比如,在学习《顶碗少年》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出碗第一次掉下来的意外,第二次的掉下来的失望,第三次成功后人们的欢欣;读出观众观看三次顶碗时吃惊、期望、紧张的心情;读出两次失败后,顶碗少年的不同表现和心理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体会顶碗少年身上具有的坚毅、不言弃的优秀品质。

2.2 将朗读作为学习手段

朗读和理解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朗读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重要手段,理解反过来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以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比如,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2.3 教师指导细致到位

叶圣陶老先生将有感情地朗读称作是“美读”,“美读”的要领在于把握文章内容,尽情发挥作者的情感,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恰当的读法,慷慨激昂之处就要读出“慷慨激昂”,委婉含蓄之句就要读得“委婉含蓄”,悟出其意,读出其情,与作者的心灵达到相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言“通过阅读实现与课本、与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对学生朗读指导,不但要从技巧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还要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来体会在具体的表达中如何去把握、如何去表现。结合每一课的课文特点,教师选择朗读的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对《山里的孩子》这篇课文进行朗读指导,抓住本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的特点进行:“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

2.4 让学生全体参与朗读

朗读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手段,不是某些有特长人学生的专利,因此,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不但要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自由朗读,而且让所有学生都在有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朗读活动的情境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机制,结合每个学生的原有水平和能力进行恰当的评价,且以赏识激励策略为主,让学生从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中得到自信、受到激励,以更大的热情去朗读。

参考文献

[1]潘淑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吉林教育,2009(8).

推荐访问:朗读 探究 策略 小学 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