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

时间:2023-06-09 13: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有塌陷之危。因此,我国提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并制订了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促进中部崛起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必然。其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促进中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部六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从宏观环境、发展规模、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发展潜力五个方面选取了19个指标,对其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选择。

关键词:中部 现代服务业 现状 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随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然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促进中部崛起已成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必然。其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促进中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教育和保健服务、通讯服务等高增长和占主导性的服务部门;网络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等新兴服务部门;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新经营方式改造过的传统服务部门。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是“三个高、三个新”。“三个高”,就是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这是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的地方。“三个新”是指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新技术,主要是指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在它们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服务业运作的信息平台;新业态是指由于高新技术作用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不断演化出来的新兴服务业态,他们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提高产业的素质和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新方式是指新的增长方式,宏观解释是高人力资本的增长方式,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产物,也是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代价的结果。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特定经济时代相联系的,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及经济服务化的产物。

目前,在世界GDP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得以大规模发展及在整个服务业中占居主导地位。例如,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其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已达50%以上。

中部地区的基本情况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中部地区人口众多且密度大。中部六省土地面积为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截至2005年末,总人口为3.5202亿人,占全国的27.4% ,人口密度为342.76人/平方公里,而全国人口密度为136.20人/平方公里。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05年底,中部地区的煤炭存量为1358.9亿吨,占全国的40.85%;铜矿、铝土矿分别为1453万吨、30285.5万吨占全国的50.87% 和41.45%,其他矿产资源如硫铁矿、锰矿等也相当丰富。 然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根据有关资料,2005年末,中部地区GDP为37230.3亿元,占全国的18.8%,东部地区的GDP为109924.6亿元,占全国的55.6%,两者相差36.8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国为14040元,中部为10608元,东部为2376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不提与东部的差距了。地方财政收入中部占全国的15.2%,西部占全国的16.6%,低于西部1.4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下,与东部相差分别为4566元、1763元,而与西部的差距微乎其微。由此可知,西部地区受惠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发展迅速,逐步缩小与中部的差距,而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东部。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6年2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2007年,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从最初的总体战略到如今的细节规划,中部发展迈进了新阶段。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为了较为科学、全面、系统地评价中部6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从宏观环境、发展规模、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发展潜力五个方面选取了19个指标,对中部六省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宏观环境包含了经济环境、消费环境、工业化水平、人口素质环境等方面;发展规模包含了现代服务业产出规模、就业规模、投资规模等方面;增长速度包含了现代服务业产出、就业、投资的增长速度等方面;产业结构包含了工业占GDP、现代服务业占GDP和占服务业的比重等方面;发展潜力包含了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行业产出、创新产出及技术交易的情况等方面。运用SPSS软件,将19个指标集成一个可以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变量,并对因子排名进行分析。

(一)分析评价模型

根据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全国各省份排名及综合因子值(见表1)。中部省份与其他地区省份比较可以看出,东部省份得分明显较高,大部分处于排名的前列,特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五省市得分领先很多,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处在排名的后面。当然也有特殊情况,西部省份中,西藏和贵州排名靠前;东部省份中,海南排名最后。主要原因在于西藏工业化水平很低,相对服务产值占了很大比重,并不代表西藏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高;贵州省现代服务业增速高,就业人员增速高,投资增速高,反映出发展速度快;海南省排名最后,原因在于海南特殊的产业结构,农业比重全国最高,工业比重全国最低;海南省区规模小,各方面产值都较小。除海南外的东部省份平均得分2.22分,中部省份平均得分-0.88分,除西藏外的西部省份平均得分-0.94分,东北地区平均得分-0.89分,可以看出,东部省份平均水平领先很多,中部省份平均水平与东北地区差不多,略高于西部省份。

(二)结果分析

根据各因子评价模型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中部省份主要因子得分以及在全国省份中的排名(见表2)。第一因子排名河南得分最高,表明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在中部省份中较好,发展规模和潜力较大,在很大程度上与河南省是中原大省,人口多,消费能力强,其省会郑州是全国交通枢纽有很大关系;山西、江西得分较低,在中部省份中,两省的城市规模小,带动力较弱,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规模和潜力处于较低水平。

第二因子主要反映结构因素,湖南和安徽的产业结构较好,而河南的产业结构较不合理。在中部六省份中,湖南和安徽的GDP不高,现代服务业占GDP的相对比重较大;而河南省GDP较大,现代服务业的相对比重较小,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传统服务业占有较大的比重。

中部省份第三因子排名在全国都较靠前,安徽处于第3位,最差的江西排名第19位,反映出中部省份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较快,国家对中部省份的投资和政策支持逐步增多;特别是安徽随着“东向战略”的实施,河南中原腹地后发优势的发挥,两省份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从长远来看两省份的发展前景较好,潜力较大由总评排名可以看出,中部省份最靠前的是湖北省,处于第13位,紧接着是湖南省,处于第14位;其次是安徽、河南,分别处于第17、18位;最后是山西、江西,分别处于第27、28位。

因此,总体上中部省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湖北和湖南省,第二梯队是安徽和河南省,第三梯队是山西和江西省。而且,第二、三梯队之间的差距大于第一、二梯队之间的差距。山西和江西排在中部省份的最后,通过对原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服务行业产出少,现代服务行业投资低,人均投资低,专利申请量较少,技术市场服务行业投资低,人均投资低,专利申请量较少,技术市场交易额较少,总体上,发展规模和潜力较小。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长期以来靠资源带动经济发展,因此,山西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比较重;江西省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少,工业增加值少,大专以上学历人少,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占服务业比重低,总体上反映出宏观环境和产业结构较差。

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及战略选择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减少经济增长中资源能量消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中部地区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产品逐渐成为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产品,特别已成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中部地区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具有战略意义。

(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快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性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现代制造业的竞争力,使之成为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应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中部地区应逐步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面向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中部地区第一、二产业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对中部地区制造业的渗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使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升级压力不断增大。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乃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应对经济一体化,腾出空间有效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在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也主动向外围地区转移其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例如,安徽省及时提出的“东向发展、奋力崛起战略”即是一个尝试。安徽省确定一点一线,即省会合肥和毗邻江浙沪的马(马鞍山)、芜(芜湖)、铜(铜陵)、宜(安庆)沿江开放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重要基地的总体部署,并提出以构筑沿江物流大通道和合肥区域物流中心为重要依托,以相关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和载体,以实现与东部地区的无缝对接为重要途径的具体部署,形成商品东进、劳务东输、能源东送、投资东引、服务东带、产业东接、交通东连的新局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将给中部吸收外资迈上一个新台阶,全面助推中部地区经济的腾飞。

(三)积极培育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

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目标,也是我国长期坚持并实施的大战略。应尽快将“两个比照”政策落到实处。将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重点支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及辐射功能。将中部地区243个欠发达县(市、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重点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应积极培育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使其尽快成为地域空间的“增长极”,以此促进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把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作为重点,并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使中部地区的城市化体系得到优化,使小城镇发展有可靠的依托,城市化建设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大批非农化转移得到有效实现,从而使中部地区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快速提高。如,积极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四)扩展新型服务业领域并提升信息服务业水平

扩展新型服务业领域,重点是发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的综合体,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信息传输服务业;IT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资源产业(主要指信息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与战略产业,成为推动整个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中部地区发展信息服务业,首先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使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展览、政府采购、教育等领域普遍电子商务化。此外,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其次应加强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制造业、金融、商贸、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广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再次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积极推广计算机和网络教育,提高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覃成林,吕化霞,周二黑.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特征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7

2.程雪琴,曹阳,梁英.中部地区产业结构[J].对中部崛起的影响分析.机械管理开发,2008

3.张付刚,高建华,赵慧.中部六省地区产业结构技术经济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7

4.赵惠芳,王冲,闰安,徐晟.中部省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

作者简介:

夏名首(1978-),男,汉族,安徽巢湖人,经济学硕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主任、讲师、经济师。

推荐访问:路径 现状及 服务业发展 选择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