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及启示

时间:2023-06-09 12: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讨论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及机理的基础上,基于江苏省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了1997~2005年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及其变化。研究表明:江苏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呈现动态发展和演变趋势,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度明显下降,服务业自我发展和强化的机制日益形成。最后,提出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和启示。

[关键词]服务业;制造业;关联度;投入产出表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12-0118-04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及其机理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就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刘戒骄,2002;陈宪、黄建锋,2004;顾乃华等,2006;刘志彪,2006;高传胜,2006;江静等,2007;等等),并已基本形成一致的观点,即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唇齿相依的互动发展关系,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大多数是产品生产的前后向关联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投入,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它就失去了重要的需求来源。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更是离不开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升级、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关键。许多生产性服务业活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法律、技术服务、咨询、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性服务活动有关。如图1所示,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路径及机理包括:

1 能够降低制造业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生产性服务活动由制造业企业“内在化”向“外在化”的不断演进,是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这一演进趋势得以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各制造业公司出于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只能把许多与产品有关的服务活动外包给相应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分工产生的收益大于因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我们知道,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必然引起交易部门的膨胀和交易费用的增加,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只有在分工收益大于因分工而产生的交易费用时,这种分工才能实现并延续下去。由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结果,使得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公司在市场充分竞争条件下,提供服务的成本和价格相对制造业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要便宜得多。因此,生产性服务业越发达,越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投入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

2 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的许多部门,如管理咨询、研究与开发服务,以及其他技术服务等各类专业服务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和解决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能够改善产品的结构和质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3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进入门槛,促进制造业企业的集聚,从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可以使中小制造业企业减少和节约关于生产性服务部门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专用性投资,降低企业的创设门槛,有利于企业的集聚。另一方面可以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灵活生产的比较优势,同时形成整体规模经济效应,借以与规模、实力雄厚的同行业跨国公司相抗衡,从而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实际经济表明,没有生产性服务的充分有效供给,就没有大量中小企业的空间集聚,更谈不上产业集聚的大发展。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已有的研究表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服务业整体和许多具体服务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李冠林,2002)171,目前许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近70%投入到服务业部门自身(程大中,2008)。这些经验事实似乎表明:随着分工的深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结构关联将发生重要的变化,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在下降,逐步形成了自我发展和强化机制,服务业受消费需求拉动的作用日益显著(徐琳,2008)。基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和不断演化的。

二、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经验分析

以下将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1997~2005)的数据,主要采用服务投入率、中间需求率等指标,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经验研究。

(一)基于服务投入率的分析

在投入产出表中,中间投入是指某产业在经济活动中从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得到的投入之和,包括物质投入和服务投入。这里的服务投入数量即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服务投入率则是指服务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服务化程度。服务投入率越大,表明国民经济生产活动中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越大。

根据计算(见表1),1997~2005年,制造业整体的服务投入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12.84%下降到2005年的6.61%,服务投入率几乎缩减了一半。根据2005年制造业增加值构成,合计占制造业增加值61.92%的前五大支柱产业(包括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期间服务投入率同样迅速回落。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期间纺织业的服务投入率明显低于制造业整体服务投入率平均水平,且指标下降速度更快,从1997年的9.86%依次回落到4.73%(2002年)和2.67%(2005年)。这种情况表明,期间江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联度在下降。

这与通常学界认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将日益紧密的观点相左。因为,根据已有的研究,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将得到迅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联度将日益提高,也就是说,作为产品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服务活动的投入会不断增加,这就必然导致制造业生产中的服务投入率不断上升。然而,事实相反。如何解释这一经验事实与理论的背离呢?本文认为,有三种可能的解释:

其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生产中的服务活动投入确实在增加,但这种服务是制造业企业内部提供的,而非市场化的服务活动,只有市场化的服务活动投入才被统计到投入产出表的服务业产出中。那么,为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活动并没有发生“内在化”向“外部化”的演进呢?这主要是由于诚信体系、市场制度如知识产

权保护力度不够、交易成本太高、市场化的服务活动质次价高等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

其二,1997~2005年期间,如果生产者服务价格指数相对制造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不断下降,那么,其他条件(如生产技术)不变的话,同样的物质产出其服务投入率必然下降。然而,由于我国现有统计体系不提供生产者服务价格指数,因此无法比较。

其三,一段时期以来,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迅速变化,从产品价值创造的链条看,制造业企业的制造和加工环节与产前、产后的诸多生产性服务活动环节逐渐分离,许多原先内在化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市场化的服务活动。例如,制造业企业(集团)成立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原先企业内部的销售部门独立出去成为专门的销售公司,研发部门发展成为独立核算的科技研发类公司,运输服务部门独立成为市场化的物流企业,等等。从上海光明集团、宝钢集团、海尔集团等典型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即可见一斑,这些独立出来的提供服务活动的部门统计口径归属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制造业划归为服务业口径统计,同时,这些服务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多(如销售公司和物流公司的经济联系、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与其他服务类公司的经济联系等),而这些反映在投人产出表中,则属于服务业部门之间的经济关联。这种情况下,制造业生产的服务投入率不断下降则应在情理之中。

为了进一步分析江苏制造业与具体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关联度。以2005年江苏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构成为例(具体见表2),制造业部门对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比重较大,分别为49%、16.66%、13.63%,约占全部制造业服务投入的80%,表明制造业的发展得到了上述服务部门的强有力支撑,彼此联系十分紧密。

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各行业对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例如,2005年6大制造业部门中,纺织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服务的投人占其全部服务投入的比重高达67.03%,远大于49%的平均水平,而通用与专业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对批发和零售服务的投入比重则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仅为29.98%、20.08%和17.88%;再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服务的投入比(29.3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金融保险服务的投入比(27.16%)都分别高于其他制造业部门对同类服务的平均投入比重(分别是16.66%、13.63%);另外,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租赁商务服务的中间投入分别是8.24%和8.65%,而全部制造业对该类服务的平均投入仅占4.7%。

(二)基于中间需求率的分析

中间需求是指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对某产业产出的消耗之和。中间需求率则是指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和该产业的总需求之比。该指标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出中,有多少是作为中间产品(如原材料、燃料等)为其他产业所需求。中间需求率的值通常在0~1之间,其值越大,则表明该产业的生产性特征越明显,反之表明具有较强的消费性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在开放经济中,有时会出现大于1的情形,表明本国(或地区)的该产业产出不足以满足中间投入的需要。需要从国外(或地区以外)进口。

根据计算,江苏服务业在1997、2002和2005年3个年度的中间需求率分别为70.64%、57.97%、42.79%,显示服务业整体的中间需求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中间需求的结构看,尽管期间用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较为稳定,变化不大,但若以服务业总产出中用于制造业的比重看,则该指标必然呈下降态势;服务业中间需求中用于服务业自身的比重从1997年到2002年几乎没有变化(39%左右),而到2005年,这一比重迅速下降到29.32%。这些情况表明,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在不断上升,服务业的自我强化机制正在逐渐形成。分部门看,2005年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行业包括邮政业(96.99%)、批发与零售贸易业(65.66%)、金融保险业(92.27%)、租赁与商务服务业(83.56%)和旅游业(86,84%),表明这些行业的生产性特征较为突出,主要为国民经济提供资本投入品为主。在中间需求总量中,2005年用于制造业中间需求的比重超过50%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60.97%)、批发与零售贸易业(占63.95%),以及金融保险业(占56.90%),说明这些行业与制造业关联度较高,制造业部门是其中间需求的重要部门。

值得关注的是,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房地产业,其中间需求率远低于服务业的整体水平,3个时点的中间需求率分别为28.7%、10.37%、9.79%,且下降速度较快,其用于服务业中间需求的比重远远超过制造业部门,表明房地产业具有最终需求型特征,并非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程度较低;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虽然中间需求率高达80%以上(2002和2005年),然而用于制造业的比重只占20%左右,这也与通常认为的租赁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相背离。

三、结论及启示

以上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发现:1997~2005年,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呈下降态势,这不仅反映在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率在不断下降,还表现在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度在下降,服务业中间需求率的下降趋势说明了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在不断上升,服务业的自我强化机制正在逐渐形成;从服务业具体部门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与制造业的联系极为紧密,占制造业服务投入的绝对比重。

通过对江苏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初步结论:尽管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发展关系,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及其需求基础,同时制造业转型和升级更离不开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两者关系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业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对制造业的依赖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服务业自我发展和强化机制将日益形成。

这一结论对江苏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及新一轮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江苏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一方面,我们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积极开展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服务业发展,努力增加服务业供给,实现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调、互动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不断提高制造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需要纠正“服务业似乎只有依赖制造业才能得以发展”的传统认识偏差,已有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服务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变趋势将朝着更有利于服务业的方向发展,服务业越来越趋向于占据主导地位,其自我依赖、自我发展和强化的效果将更为突出。

[责任编辑:熊一坚]

推荐访问:江苏 服务业 关联 制造业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