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世界的终极"数码后背"

时间:2023-06-08 19:2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从去年9月份开始,几乎所有数码影像论坛的首位议题就被索尼α7R/α7这个新的全画幅微单相机占据,各种有聊的和无聊的猜想,以及各种内部线报都在向用户传递着一件信息:重量级产品来了!直到现在,α7R /α7上市已经三个多月,但其依然是各种讨论的核心,讨论的内容已经从最初的猜测、观望,转向了实际应用和各种赞叹,在众多的讨论中,始终有一个不同寻常的话题,那就是“转接”。

所谓的转接,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大画幅一统天下135相机还没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摄影师们其实都是在“转接”镜头,只不过那时候用的是“镜头板套件”。后来相机工业经历了一系列轻量化、一体化、标准化的发展,尤其是120相机、135相机的相继问世,“转接”这个词被逐渐淡忘,因为想转接必须先改口,既将某支镜头从其原本的A卡口改装成为B卡口,这种改口技术要求高、成本大、有失败风险、不可逆,普通用户鲜有问津。在长达百年的135胶片时代,“转接”这个应用除了福伦达专门针对Leica开发的兼容系统和腾龙百搭口之外,其他品牌很少见到大规模应用的案例。

从微单时代到来开始,转接又成为一个很热的应用方式,α7R/α7上市后,更有“全幅数码后背”的名号汹涌袭来,一时间对各种卡口各型镜头的讨论沸沸扬扬,大有百舸争流千舟竞渡的架势,当真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一些久未出山的老镜头竟有复兴之势,短短时间内二手市场上已经有镜头被直接炒高到翻倍价格……我们今天就为大家奉上一篇豪华转接专题,以α7R为例,清点一下这个“全幅数码后背”到底能转接哪些镜头,表现又是如何。为了使各个卡口镜头的选择相对平衡,我们遵循老习惯,以各门“中档次”标头为代表,俗话说标头无弱旅,用十六个卡口的标头,看看这支α7R的兼容性和表现力。

镜头卡口:Leica M 卡口

原配机身:Leica M 旁轴机身

镜头选择:Leica SUMMICRON - M 50mm f/2 E39

转接附件:Leica M — NEX手动接环

自从有了135相机,Leica就神一样的存在着,其50mm f/2因优秀的光学素质、良好的暗部表现能力和相对较低的价格(倍受粉丝的追捧。实际操作上看,这支镜头的手感、大小、重量与α7R的匹配度都可以说是手动标头里最好的,而其成像也完全表现了Leica的特点,色彩还原准确,暗部细节丰富,解像度高,但其一贯的问题“逆光死”,在α7R上也表现得很充分。Leica M口除了Leica之外还有众多选择,例如福伦达、蔡司、巧思RF等等,各个品牌的M口或兼容转接M口镜头均有很多优秀作品,能用在α7R/α7上的标头不下二十支,是目前"转接党"的最爱。

镜头卡口:Leica L39 卡口(螺口)

原配机身:Leica II型旁轴机身及其他仿制机身

镜头选择:INDUSTAR-22 NHAYCTAP-50 50mm f/3.5

转接附件:L39 — NEX手动接环

1932年,Leica推出了II型机身,后世经常将Leica II型作为旁轴结构的基础奠定之作,这么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II型具备了联动测距功能,其二就是出现了Leica原创的L39螺口,此后的20多年间,L39接口成了旁轴联动测距相机上的标准接口,直到后来Leica换用M卡口。为了避免本文成为Leica专栏,我们没有选择L39的代表作—Leica的Leitz Elmar,而是选择了俄罗斯的仿制品INDUSTAR 50mm f/3.5。这支俄头是仿制德国镜头的产物,与Leitz Elmar如出一辙,当然,光学质量和操控手感都无法与Leica相比。这支50年代的镜头是不会有任何抗炫光能力的,任何杂光都会影响成像。但在没有杂光影响时,即使是最大光圈,依然能提供很好的图像质量,色彩温暖,暗部细节并不差,收缩光圈到F4则焦内清晰锐利甚至不输于一般的民用变焦套头,实在是物超所值。需要注意INDUSTAR 50mm f/3.5收缩状态下,后组探进机身约11mm,但还不会碰到CMOS。

镜头卡口:Leica R 卡口

原配机身:Leica R 单反机身

镜头选择:LEITZ SUMMICRON–R 50mm f/2

转接附件:LR — NEX手动接环

Leica R单反系列虽然不像M旁轴系列那样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众多拥趸,但其光学素质依然是非常优秀的,而R系列也留下了很多名镜和神镜。这支R50/F2口碑颇赞,光学素质一流,随不是R的顶级50标头但与一般标头相比还是表现出了极强的素质,对焦和光圈操控良好,全开光圈分辨率就已经满足α7R的需求,并且边角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素质下降,尤其是暗部解像力非常优秀,考虑其价格,这应该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Leica转接选择。

镜头卡口:Contax G 卡口

原配机身:Contax G1/G2 自动对焦旁轴机身

镜头选择:Carl Zeiss T* Planar 45mm f/2 (G45)

转接附件:Contax G — NEX手动接环

Contax G系列是京瓷推出的自动对焦旁轴系统,1994年推出G1,1996年升级为G2。G系列凭借独特的旁轴自动对焦和7支Zeiss组成的镜头群独步天下,深受自然、人文摄影师的厚爱。当年G45号称“标头之王”,首先是分辨率和色彩绝对不输Leica,其次在抗炫光方面,G45明显略胜一筹。Contax G本身是自动对焦镜头,所以镜头上并没有手动对焦环进行对焦,常规的做法是通过转接环来操作对焦,而市面上能找到的手动接环手感都很差……可喜的是截止发稿,国产自动对焦环已更新上市并已经接近当年G1的对焦速度,同时该对焦环用联动机构完美的解决了手动对焦操作感差的问题。总体感觉,锐度和分辨率越高的镜头越适合α7R。

镜头卡口:Contax N 卡口

原配机身:Contax N 系列单反机身

镜头选择:Carl Zeiss T* Planar 50mm f/1.4 (N50)

转接附件:Contax N — NEX电子接环

Contax N系列是京瓷收购Yashica之后,将自动对焦技术引入Contax单反系列的产物,卡口与其他Contax家族并不兼容,是完全独立的新卡口。该系统只发布了3款机型,而镜头群也仅有区区9支。当年N机身的卖点之一,是可以通过转接使用CONTAX 645上的中画幅镜头,而今,N系列镜头的复活看来又要靠转接全画幅的α7R了。N系列当年是以像场均衡、具有中画幅成像特点而见长的,如今看来,此头的素质良好,不失中画幅气度,焦内焦外还都比较过硬。N50的对焦环宽大舒适,现行版的电子接环还未提供AF支持,但已经能够将数据信息传递给α7R机身,并能够通过机身进行光圈控制,使用上还是比较方便的。

镜头卡口:Y/C(或称C/Y) 卡口

原配机身:Contax Y/C 系列单反机身

镜头选择:Carl Zeiss T* Planar 50mm f/1.4 (Y/C 50)

转接附件:Y/C — NEX手动接环

Contax 与日本Yashica公司合作后生产了一系列单反机身,虽正式名称为CONTAX但为了与Zeiss Ikon的Contax区别,通称Y/C(YASHICA/ CONTAX)。Y/C名镜做工精美,手感一流,成像优秀,尤其是这支Y/C 50,与α7R配合一切良好,不论是成像还是操作均堪称一流,全开光圈分辨率已经很高,暗部细节尤为突出。

镜头卡口:M42 卡口(螺口)

原配机身:M42螺口机身近百个品种

镜头选择:KMZ HELIOS-44-2 58mm f/2 (八羽怪)

转接附件:M42 — NEX手动接环

M42其实不应该称为“卡口”,而是与L39、M39并称为螺口。M42最巅峰的时候是在1940年代,很多镜头厂商生产过M42接口机身和镜头,除了原产地德国的众多品牌之外,日本宾得、理光、确能善,前苏联泽尼特等众多厂商也都曾经染指其中,存世名镜不下几百种,更有一些“改口”的电影镜头混杂其中,可以说是镜头选择最丰富最有意思的一个卡口品种。我们本次特意选了便宜且极具特色的“八羽怪”。“八羽怪”由前苏联最重要的光学大厂KMZ(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光学机械厂)生产,“八羽怪”因其八片光圈叶片而得名,其最重要的特点其实是早期光学设计结构设计上的BUG造成的,即光圈全开时像场边缘部位的畸变校正不好,导致焦外光斑被压缩成椭圆的形状,且越边缘越严重,当焦外画面有明显光斑时整个片子看起来就变成了“旋转焦外”,颇具特色。这只头的操控手感一般,但用料是扎扎实实的金属加玻璃,对焦行程很长容易精确控制,光圈是双控制环的预收紧定位结构(主要是为了当年全开光圈对焦后再调整到拍摄光圈,现在只要一次到位即可),焦内成像扎实,分辨率并不差,焦外则梦幻异常,用好了,这真是最便宜的神器。

镜头卡口:MC/MD 卡口

原配机身:MINOLTA 手动单反机身

镜头选择:MINOLTA MC ROKKOR-X PG 50mm f/1.4

转接附件:MD — NEX手动接环

MINOLTA当年也是四大日本单反厂商之一,当年被称为“最有德味的纯日本镜头”。这次我们还是选了这支并不是顶级但很有代表性的MC ROKKOR-X PG,它是MC的后期版本,成像锐利,色彩恰在前期的清淡和后期MD的艳丽之间,解像度很高,其MTF曲线在当年是很好的成绩。说这支头有“德味”未免言过其实,但确实与当年的日产头略有区别。

镜头卡口:MA(或称α) 卡口

原配机身:MINOLTA AF单反机身

镜头选择:MINOLTA AF 50mm f/1.4

转接附件:SONY LA-EA4 电子自动对焦接环

MINOLTA AF是现代自动对焦系统的创造者,当年在AF系统的第一代机身α7000上市时掀起轩然大波。这支镜头是MINOLTA被SONY收购前的常规标准镜头,SONY在第一批复刻镜头中就有此头,可见对标准焦段的重视和对此头的认可。这只头表现了MINOLTA的一贯特点,色彩艳丽不干涩,分辨率高,体积小巧,操作性良好。全部MINOLTA自动对焦镜头(除了XI电动变焦系列),均可通过LA-EA4接环在α7R/α7上完美实现AF操作,对焦速度很快,操作上与单反完全一样。很多MINOLTA用户都会选择让他们手里的AF镜头继续服役,尤其是定焦,加之SONY接手后推出的一系列G和Zeiss镜头,α镜头群无疑成为α7R/α7最大的镜头群后背力量。

镜头卡口:K/KAF 卡口

原配机身:Pentax K口单反机身

镜头选择:SMC PENTAX-A 50mm f/1.4

转接附件:PK — NEX手动接环

这次选择的是一支Pentax的手动镜A头,成像清亮锐利,对焦手感很好,得益于SMC多层镀膜,抗炫光能力在老镜头中表现也很不错,尤其是跟那些单层镀膜或者干脆没镀膜的老镜头相比,SMC确实有很好的效果。Pentax虽然一直在发展PK口,例如加入电子支持和加入AF等等,但总体的卡口口径和锁紧结构等物理层面始终坚持没有变化,因此在选择接环的时候要注意是否需要选择带有光圈控制、电子控制的接环以配合所用镜头。

镜头卡口:OM 卡口

原配机身:OLYMPUS单反机身

镜头选择:OLYMPUS OM-SYSTEM ZUIKO MC AUTO-S 50mm f/1.4

转接附件:OM — NEX手动接环

OLYMPUS始终秉承着小型化轻量化设计,镜头轻巧但提供很高的画质。这支 ZUIKO MC 50mm f/1.4依然是除了伸缩镜头之外本次出场的最小镜头,镜头全长仅42mm,口径仅49mm。这支镜头做工精良,镀膜清亮,成像锐利,多层镀膜抗炫光能力良好,α7R与此头配合完美,收小一挡光圈之后解析度良好,真是小身材、大味道。

镜头卡口:AR 卡口

原配机身:KONICA单反机身

镜头选择:KONICA HEXANON AR 50mm f/1.8

转接附件:AR — NEX手动接环

在大家心目中其实最有名的并不是KONICA的单反,而是巧思以及旁轴镜头系列,其实KONICA对相机工业贡献很大,它创造了很多第一,例如第一部金属幕帘相机,第一部全开TTL测光相机,第一部自动卷片马达相机等等。KONICA生产镜头的历史也是日本第一。现在,KONICA单反早已淡出历史舞台,但是通过这支小小的50mm f/1.8我们还是看到了它昔日辉煌。这支镜头像场平稳,走的是低反差高密度的线路,锐度一般,直出效果平淡但在PS上稍微一拉色阶则效果立刻呈现,并且它在黑白上细节很丰富,配合α7R的“丰富色调黑白”创意模式可以得到很好的黑白效果。

镜头卡口:FD 卡口

原配机身:CANON 单反机身

镜头选择:CANON FD 50mm f/1.4

转接附件:FD — NEX手动接环

CANON的手动镜头在国内远没有NIKON和MINOLTA响亮,与前者之间的名声对比可能是因为NIKON并没有更换卡口的物理属性所以手动头历史得到了延续,而与后者之间的对比则完全因为当年国内厂商对MINOLTA的无限度复刻。但实际上,CANON的手动标头一点也不弱,成像结实,色彩还原非常准确,用料足、操作性好,对于细节上的表现尤为见长,本次出场的这支FD 50mm f/1.4并非成名版本,但整体的成像素质和操控水平都颇有大家风范,难怪当年跟NIKON能打到如火如荼的局面。

镜头卡口:EF 卡口

原配机身:CANON 自动单反机身

镜头选择:CANON EF 50mm f/1.4 USM II

转接附件:EF — NEX手动接环

CANON的这支自动定焦镜头号称ICC国际色彩联合会推荐的色彩还原参照镜头,可见功力非同一般。这支镜头在本次的使用上颇有劣势,因为我们只找到手动接环,因此无法调整镜头的光圈,只能以最大光圈进行拍摄,但实际的效果却大出意料,全开光圈竟然如此之好,锐度优良,色彩明艳而不夸张,细节再现丝丝入扣,焦外竟然没有常规标头那么明显的二线性,确实让我刮目相看。我甚至觉得,α7R比EOS更适合配这支镜头,因为EOS配标头总是给我一种很平淡、很灰的感觉,相反在α7R上这支头显得很出彩,立体感强烈,着实令我有点意外。在α7R上使用EOS镜头的用户必须选择带有电子光圈控制的接环,不然则只能用最大光圈进行拍摄。

镜头卡口:F 卡口

原配机身:NIKON 单反机身

镜头选择:NIKKOR Ai-S 50mm f/1.4

转接附件:AI/G — NEX手动接环

这支Ai-S 50/1.4在当年就有很高的声誉,曾是职业摄影师的看家标配之一,其外形小巧精致棱角鲜明,操作手感以及成像优秀,堪称日系标头典范。NIKON的一贯风格是清晰锐利,即使全开光圈依然能得到清晰锐利的成像,而稍微收缩一档则锐不可挡,α7R喜欢解像度高、锐利的镜头,这次配NIKON也毫无例外的放大了其优点。在锐的同时,这支标头并没有损失色彩和焦外,暗部细节非常优秀,夜景非常漂亮。NIKON进入AF时代之后,仍有大批摄影师抱死这支标头不放,其吸引力可见一斑。

镜头卡口:FE 卡口

原配机身:SONY α7R/α7

镜头选择:Carl Zeiss T* Sonnar FE 55mm f/1.8 ZA

转接附件:原生卡口不需转接

这是一支令人充满期待的镜头,Sonnar五组七片经典光学结构、3片非球面镜、9叶片圆形光圈、全金属防滴防尘设计、全自动AF驱动、内对焦……如此豪华的配置,真不知道SONY想干什么,完全不给别人留余地么。实际拍摄下来,这支镜头的成像也非常优秀,对得起它的血统和做工,光圈全开分辨率非常高,收缩一档后解像力更强,像场均衡边角优秀,暗部细节丰富,焦外自然而柔润,几乎没有明显的缺点。当你手里本身就有50mm焦段成名镜头的时候,你可以放心用你手中的老神器,而如果你没有,那么强烈推荐原厂FE55mm f/1.8做你的当家标头,这支头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并且原生AF的支持对于抓拍还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这16个卡口没有完全覆盖135相机的全部,但却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市场最大的部分,α7R/α7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个新的使用习惯。当年厂商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开放性卡口,强制性的将镜头与机身进行单一卡口的自我保护性匹配,造成了现今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分久必合,α7R以其优秀的成像质量和强大的通用性,重新创造了以转接为基础的、更多元化的使用空间,且不说这使影友们的老镜头们满血复活,即使是基于现在市场销售的镜头,这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器材选择观念:可以用每个焦段中最有特点的镜头来适应我的拍摄,这将大大提升拍摄时的表现力,同时节约在器材上投入。

每次用中画幅相机数码后背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慨叹,什么时候135也出个数码后背就好了,以一个数码后背复活我手中的所有老镜头。现在,α7R来了,我们终于有了135世界的终极数码后背解决方案。

TIPS:转接旁轴广角镜头目前最大的阻碍是红移,主要是指在像场的边缘(左右比较明显)出现红色的色彩偏移圈。此问题目前看主要成因是因为法兰焦距过短,而旁轴广角镜头多是对称结构,入射光线角度倾斜比较严重,因此红移表现更明显。目前28mm以及更广视角的旁轴镜头最大光圈下基本都会有红移现象,此问题只能等待官方固件升级或通过加装APP进行校正和改善。现阶段解决方案是广角转接尽量选择反远望结构的单反广角镜头,已经测试了几家主力单反厂商的16mm-24mm广角镜头,均无红移出现。

推荐访问:后背 终极 数码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