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

时间:2023-06-08 14:3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史诗是古老而源远流长的叙事文学样式,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它不仅是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因此,翻译少数民族史诗对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与对外传播意义重大。然而少数民族史诗中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象,例如人名、地名、习语、格言以及隐喻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文化意象的存在,在少数民族史诗英译的过程中,文化缺省部分的翻译就变成一项棘手的任务。本文以关联翻译观为理论框架,对文化缺省所造成的误译、欠额翻译和过度翻译等翻译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有效的翻译补偿策略,使得译入语读者以最少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关键词 关联理论 少数民族史诗英译 文化缺省 翻译补偿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1少数民族史诗简介

史诗是世界各个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学样式。史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内容,一部史诗是一座民间文学的宝库,是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中国少数民族史诗是由历代少数民族所创造的,包含有文字类和无文字类两种,即口头史诗和书面史诗。各少数民族史诗几乎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或文字,反映了本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二是中国少数民族史诗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文学离开少数民族史诗是不完整的。

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史诗传统,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征:第一特征是口头流传的活形态。中国缺少早期以文字记录的书面文本,史诗基本上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我国边远的少数民族的民众之中。第二特征是英雄诗歌特点突出。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各民族的史诗表现出多元、多层次的文化史的内容,创世神话、早期史诗和原始信仰关系紧密,关于氏族复仇、部落征战和民族迁徙的史诗又与世俗化的英雄崇拜联系起来。第三特征是我国各民族史诗的类型多种多样。北方民族以长篇英雄史诗(heroic epic)见长,南方民族的史诗则多为中、小型的创世史诗(creation epic)和迁徙史诗(origination epic)。

2少数民族史诗英译的重要意义

史诗是古老而源远流长的叙事文学样式,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史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它不仅是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举世闻名的“三大史诗”——藏蒙史诗《格萨(斯)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内涵丰富,情节曲折,结构恢宏,气势磅礴,皆为几十万诗行的鸿篇巨制,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人类最伟大的英雄史诗之列。除“三大史诗”外,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学界还至少发现并记录了数以千计的史诗或史诗叙事片段,而且大多至今仍以活形态的口头演述方式在本土社会的文化空间中传承和传播。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宏开等人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现存的132种少数民族语言中,有20%的语言已经濒危,有40%的语言已显露濒危迹象或正走向濒危。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史诗一定要从脆弱的薄冰上抢救出来,我们必须使这些死亡或濒危语言写成的民族史诗不再是天书,我们要使这些从远古走来的民族记忆再次激发出生命活力,我们要以英语为语言工具,以典籍翻译为桥梁,将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史诗整理并翻译出来,把少数民族文化推向世界,传播给世界;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英译以及对外传播,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对弘扬中国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3少数民族史诗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翻译是借助语言在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然而,由于认知环境的差异,译语读者在欣赏翻译作品时,记忆中缺乏相关的图示,无法将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难以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须的语义连贯和情境连贯,导致话语理解上出现困难。

文化缺省是指译者在与其意象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但在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作者与原读者间基于相同文化所形成的默契不可能自然地存在于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所以,原文中为了提高交际效率或修辞效果而采取的文化缺省策略往往会造成交际中的障碍。少数民族史诗中文化意象丰富,例如人名、地名、习语、格言、宗教以及隐喻等等,这些文化意象的存在大大地丰富了少数民族史诗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它的艺术价值。然而,这却给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将这些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准确又不失文化特色地传递给译语读者,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3.1文外做注:即文内直译,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之中

此种译法优点在于能较好地体现原作者的艺术动机和原著的美学价值同时可以利用注释相对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的出发文化的知识,并有利于引进外来语;读者通过注释解决了意义真空点,沟通了与上下文的关联,从而建立起语篇连贯。可以说文外做注是用以解决文化缺省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处理文化缺省比较密集的语篇,如少数民族史诗。

阎王爷听了额伊库勒也库勒!

派遣丁鬼额伊库勒也库勒!

抓了魂额伊库勒也库勒!

带走了额伊库勒也库勒!

( 满族史诗:《尼山萨满》)

Eilule yekule Ilmun Han① heard this.

Eilule yekule He sent an underworld minion

Eilule yekule who seized his soul,

Eilule yekule taking it way.

Note①: The Load of the Underworld who acts as the judge of the dead.

3.2文内明示:即文内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不借助注释。

此种译法的优点在于能使读者迅速建立起连贯,阅读的兴奋惯性不会受到影响。缺点是文内可用于语篇外文化介绍的空间有限,此外,原文含蓄的审美效果也会因译文透明式的处理方式而被削弱。

说完,萨满神智不清了,神袛从其背部紧紧附体。

(满族史诗:《尼山萨满》)

As she spoke, the shaman entered into a state of trance and god ‘weceku’, the holy spirit of her ancestor, descended on her from back and began to possess her body.

4结语

汪榕培曾指出:“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前提一是保持民族特色,二是要译介到世界上去,没有‘译出’,就没有世界性可言。”少数民族史诗英译的目的是更好地保存、传介少数民族文化。忠于原文,充分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是翻译时必须遵守的一个前提。文化意象是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中重要元素。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史诗英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翻译补偿策略意义重大。译者要多方研究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等,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英译,尽量呈现给目标语读者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经典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 Gutt,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Oxford: Blackwell,1991.

[2] Sperber,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1985/1996.

[3] 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

[4] 梁文霞,张晓芸.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现状研究及对策——以藏族格言诗英译为例[J].前沿,2010(12).

[5]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

推荐访问:缺省 视角 关联 补偿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