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文学的历史定位与研究述评

时间:2023-06-08 13: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众所周知,辽金在与宋朝对峙的二三百年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割据的时期。少數民族与汉族在思想文化、民族交流上的冲突将必不可少,同样的彼此之间的交流融合也会较往常更为密切和频繁。而辽金文学则成了这个复杂时期里一个最为重要的历史产物,充分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活及人们思想情感最真实的一面。所以说,辽金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情况是辽金文学在中国文学界并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对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研究相较于唐宋元明清来说显得较为薄弱和单调,并没有给予其应有的评价和阐述。并且在谈及辽金文学的时候,常常和宋代文学作对比,对辽金文学的描述也只有短短数语或一带而过。本文希望通过一定的研究论述,阐明辽金文学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及历史定位,为今后人们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辽金文学 历史定位 研究述评

虽然辽金时期的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历史时期传世较少,但是在其与宋朝对峙的这段时间里,依然形成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学风格和作品,我们仍然可以在现有的史料记载及存世的文学作品中进行研究和探讨,归纳出辽金时期文学的大致情况和所具有的独特文学风韵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笔者将从辽金文学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发展历程、研究成果、与宋朝文学的关系等几方面进行研究表述,以期能在最后明确辽金文学的历史定位与意义。

一、辽金文学所处的历史背景

(一)辽代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辽国又称契丹,是中国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帝,国号“契丹”,947年定国号为“辽”。在辽朝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白沟河,西起阿尔泰山,东达日本海,雄踞北方广大区域,为辽国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北方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有力保障,改变了一直以来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局面。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但自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就密切同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进行交流往来,博取众长,积极学习,卓有成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使辽朝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的大片区域,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为我国北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同时,为辽朝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北方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金国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金国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建都于会宁府,后分别迁都燕京和汴京。金朝建国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时北达今外兴安岭,南抵淮河,东临于海,西至陕西。

女真族最初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五代时逐渐被史籍所记录并受辽统治。在辽统治初期,它还处于原始氏族形态,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与铁器的大量使用,女真族快速发展壮大起来。到辽末年,已成为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统一了女真各部后,于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在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并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灭辽,彻底取得北方区域的控制权。

在辽国灭亡以后,金统治者又将矛头对准大宋王朝。虽然宋军民全力反抗,但由于宋统治者的无能,终使得北宋灭亡并与南方建立南宋。在金宋战争的后期,由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对金国的抵抗使得金军实力大降,无力再和南宋交战,因此签订了绍兴和议,真正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在金建国初期,由于政局不稳、人民反抗较胜,所以金国的文学作品初期对于故国的思念和金国的担忧的内容比较多;在与南宋和平相处的几十年间,北方各族人民生活上逐步融合,文化上相互吸收影响,金世宗、金章宗等更进一步接受汉族文化用来巩固统治,这时金国也出现了一些反映当时情况的诗词;及至金后期,蒙古族崛起并逐步压制了金国,致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俞日加重,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愁苦,金国的文风开始出现较大转变,忧时伤乱逐渐成为诗歌的主调。

总体说来,在辽与北宋对峙的二百多年间和金与南宋对峙的一百多年里,历史的演变增加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矛盾纷争和军事抗争,但也间接地促使了少数民族同汉族文化上的交融,使当时的文学进一步发展。

二、辽金文学蕴含的文化背景

(一)辽代时期文学发展的文化推动

在当时的情况下,北宋的文学水平整体是要高于刚由部族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大辽的,所以在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中,必然是层次较高的一方向层次较低的一方渗透扩散。因此,在辽朝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自身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外,还借鉴了宋朝的先进文化发展自身,使辽国的文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以游牧文化为主,并融合中原农耕文化

随着辽国的建立,疆域面积进一步加大,并在今北京建立都城,使政治、文化中心较之以往其他朝代相对北移,为北方的文化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其次,由于辽国疆土面积的改变,使其境内人口不单单只有契丹族,还融合了汉族、女真族、渤海族、奚族等多个民族的人口,丰富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内容和生活习俗,为契丹族为主的辽国文化增添了活力。

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辽国原有的草原游牧文化之上,注入了中原的农耕文化。在《辽史·营卫志》中就有猫述“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入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猎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可见,辽朝初期长城以北的人民多为游牧的生活,而长城以南则为农耕,但随着辽国政权的稳定和更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辽国契丹族也学着定居农耕的生活,而汉族等其他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也随着对契丹族的了解,在生活中加入了渔猎和畜牧。所以说在辽国境内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并存的,并借此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影响。

如:汉人赵延寿写的一首失题诗“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着弓抄。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空自跑。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在这首七律诗中,充分描写出了汉族人民对塞外草原生活的感受和契丹人民游牧生活的所见所闻。又比如辽国著名的女词人——萧观音,她的诗词除了反映出契丹民族特有的强悍尚武、直率质朴的民族性格以外,还融入了汉族女性所特有的婉约柔美的一面,使她的作品在豪放雄浑的主格调中也不缺失婉约细腻之感。最为著名的就是她的《回心院》,在这十首词中,将女子独守宫中的孤单寂寞以及殷殷期盼,透过词句如泣如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写得缠绵悱恻、悲伤至极、感同身受、无以忘怀。

2.文化制度推动文学发展

自古以来,文学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进步,文化则靠着文学作品得以传播和推广。辽国为了促进发展和民族融合,大力吸取汉族优秀先进文化为本民族所用,从重武尚武的传统发展到创制契丹文字、尊崇儒学,进而在文学上有了自己民族风格的作品。辽国的文学、社会生活、文化体制等方方面面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与当时统治者大力推行的文化政策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2.1制定本民族的文字。辽国在建国伊始便创制了大小两种契丹文字,这为后续文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根基。

2.2兴办州学和国子学。在辽国建立后,便大力兴办学校,使契丹国子弟接受教育学习先进文化,为今后辽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且随着科举制度的开放,辽国人民也越发的重视文化文学的内容,认识到“以文治国”的重要性。

2.3用契丹文字翻译大量汉文书籍。这一举措有效的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为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营造了种种便利条件。

2.4尊儒重道。辽国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大力推崇儒学、道学和佛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人民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对于儒学书籍和经文的翻译研习,在一定层面上推动了辽代文化的整体发展。

不论是地域环境的改变还是统治者推行的文化政策,都为辽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促使了契丹族诗人的崛起,并在辽代的文学思想上形成了武功词道、刚劲风气的风格,这些组成了独具一格的辽代文学。

(二)金国时期文学发展的文化推动

女真族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就由一个落后的部族发展为统治半个中国的国家,其发展速度甚至远超辽国,这充分体现了金国大量学习南宋与辽的文化所带来的惊人成果。单单只凭金国自身的力量是无法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但是通过借助辽和宋的文化、政策、思想等内容,使其快速的完成了这一转变。所以,金国的统治者相比辽国更加注重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主动吸取各方面的先进文化成果,迅速的实现了文化上的进步和封建制度的转变,并且创造出了比辽朝更为丰富的文学成就。而金国在文化方面的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点:

1.继承辽代尊儒重道的思想。从金熙宗开始就大力吸收、学习儒家学说的先进思想和内容,金世宗更是采取儒家“仁政”的思想用以治国,造就了一个较清明、进步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文人进士的发展。

2.重視文治的作用。当金国同南宋形成了稳定的对峙局面后,为了巩固政权、促进社会发展,在金国开始推行汉式官制、礼乐、典章等,并通过科举选拔文人才子入仕,这一举措大力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文化和文学的关注、学习。

3.重用汉族文人。在金国初期,推行了“借才异代”的举措,使大量的优秀文人从辽宋进入金国从政生活。他们的加入使金代文学一开始就步入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和规模,为金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的来说,金国大力推行的这些汉化措施,不仅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也促使了金代文学受到宋朝的影响,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三、辽金文学的发展情况和相关研究

(一)辽代文学的发展情况及其代表作品

辽代文学由于是以契丹族诗人为主要核心构成的,所以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文学,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尽管辽代的文学作品由于当时的一些政策和原因,导致存世不多,但现有作品形式多样,包含诗词、散文、戏剧、小说等多种题材,并且都独具风格,是研究辽代文学的重要材料。

1.辽代文学中的诗歌

1.1辽代五言诗

契丹诗人相比于五言绝句,更喜爱创作形式不拘一格的五言古诗,其中,东丹王耶律倍的《海上诗》就是一首十分出名的五言古诗。明代蒋一葵对他的描述是这样的“东丹王有文才,博古今。其泛海奔唐,载书数千卷。习举子,每名赐云乡贡进士黄居难字乐地,以拟自居易字乐天也。”《海上诗》全诗为:“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诗人利用汉字“山”的意象与契丹字“汗”的意思的巧妙结合,将自己比作大山,弟弟比作小山,表达出皇位被弟弟夺走的愤懑之情,满腔无奈无处宣泄。这首诗词语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情深词婉,深刻清晰地描绘出了悲愤愁苦的心情。

除了五言古诗,辽诗在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上也有较好的作品。如:虞仲文的《雪花》,“琼莫与玉蕊,片片落前池。问著花来处,东君也不知。”全诗用花蕊作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花晶莹纯洁和飘逸之美,意蕴丰富,充满想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方严寒的冬天,能将司空见惯的雪花写得如此富有诗意和韵味,且没有辽诗中常见的粗犷豪放,十分难得。

1.2辽代七言诗

在辽代,七言诗的创作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且对于七言诗体的运用十分纯熟,出现了不少的七言佳作。在契丹诗人中,七言诗写得最好的应为宣懿皇后萧观音,她的《伏虎林应制》写得颇有特色,气势恢宏、磅礴大气,与契丹军威相呼应。尽管身为女儿身,但依然有着契丹人民豪迈粗犷的气势,丝毫不输于男子的胸襟与气魄。这得益于辽国在融合汉族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特色,使契丹儿女既不会受到礼教的过于束缚,也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见地。

1.3辽代长诗

辽代除了不少短篇的五言、七言之外,也有些长篇诗作较为经典,比如耶律楚材翻译的契丹文七言长诗《醉义歌》。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重阳节饮酒的情节,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意图在酒醉中忘却尘世的烦恼,寻找精神上的解脱。如诗句“我爱南村农丈人,山溪幽隐潜修真。老病犹耽黑甜味,古风清远途犹屯。喧嚣避遁岩路僻,幽闲放旷云泉滨。”就表达出诗人对陶渊明皈依自然思想的推崇;诗中有些诗句还蕴含了老庄思想和佛教理念,由此可以看出,在辽代的时候,中原文化和优秀的文学诗作、作者已经被契丹人民所熟知,并且对于辽代的文学创作起到了一定的影响。《醉义歌》是契丹文学的巅峰之作,标志着辽诗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且契丹诗人在诗歌创作构思和手法的运用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辽代文学中的词

都说唐诗宋词元曲,唐代盛行诗歌,而词曲闻名于宋,这反映出在宋朝词人对于词曲的造诣是十分高超的,但是与宋对峙的大辽在词曲上依然有着自己特色。契丹词在吸收了北宋词的风格特点之外,又结合了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发展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词体。其中的代表作就是萧观音的《回心院》。全词如下: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拂象床,凭梦借高唐。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转展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袂。铺翠被,待君睡。

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却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贶。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茵,带君临。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付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燕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身沾御香香彻肤。燕薰炉,待君娱。

张呜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弹鸣筝,待君听。”

这十首连章词,充分表现出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相思之苦,实属宫廷宫怨作品里的佳作,也被世人称为辽代文学的压卷之作。作者从生活小事着笔,细腻的描绘了受到冷落后内心的孤寂、忧愁及遥遥无期的隐隐期盼之情,独特的构思和温婉细腻的表达手法充分体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由于萧观音出身显贵,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受到了汉文化较大的影响,在这首词中不仅展示了契丹人民率真的本性,也融入了汉文化中女子婉约柔美的情感特征。这一现象,在契丹女性文学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3.辽代文学中的小说

辽代的小说迄今几乎已无存世之作,仅有的一篇即为王鼎的《焚椒录》,这是一篇辽代的写实小说。作品中体裁内容丰富、语言流畅自然、思想感情真切鲜明、表述严谨生动,可谓是辽代小说的成功之作。整体而言,辽代在当时的小说创作并不多,且关注度较低,但是它却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过渡意义,为金代院本、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辽代文学的研究情况

由于辽代的历史较短且文学成就同其他时期相比并不辉煌,所在对于辽代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直至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开始关注辽代文学,认识到辽代文学的价值。这一时期,苏雪林、吴梅、陈衍、顾敦鍒等人为代表,且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分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辽代文学是北宋文化的延伸,是汉化过程中的特殊歷史产物,而这一观点则被大部分人所接纳;另一类观点是,有小部分学者认为应看到辽宋文学的差异之处,发掘辽代文学的独特风格和意义。但由于思想观念的差异和史料的缺乏,人们忽视了 辽宋时期是南北对峙的时期,也是彼此文化、文学相互交融的时期,不能强行区分。到1950年以后,随着人们对辽宋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这方面的文学研究和论著也逐渐增多起来,各种史料、论文、文章、著作层出不穷,对于辽宋时期的文学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但基本观念认为改变,多数人还是认为辽代文学是附属于北宋的,对于辽代文学的研究更多也是为了用来论证北宋文学的情况和发展。一直到上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人们的研究才逐渐多元化,思维、视野逐渐扩大,逐渐从辽代文学本身的情况来研究,而不是以宋代文学的附庸角度研究,观念的变化使得人们发现了许多之前忽略的内容,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对辽代文学有了重新的看法和认知。

(三)金代文学的发展情况及其代表作品

比较看来,不论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品质、诗人词人的数量、对后世的影响、传播的广度等各方面来说,金代文学的成就都要远远超过辽代。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其文化自觉。金文学的起步是以辽文学为基础的,并且由于金代相比辽代更重视汉族文化和汉族文人,所以在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则有着更多的积淀和可能性。金代诗坛主要分为四个大阶段,最早的可称为“借才异代”时期;二是金诗的成熟时期;三是金诗的繁荣期;四是金诗的“升华期”,尽管这一阶段处于金代灭亡前后,但正是在这一时期诗人元好问在国破家亡期间所创作的不朽诗作使金诗得到了升华。所以通常上,人们反而认为第四阶段的作品才更能反映金代文学的水平和价值。

1.金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借才异代”

灭辽侵宋,是金代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和转折点,借由此举,女真族大量吸取汉文化中的精髓,顺利、快速的完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在这一过程里,金代的文学与辽和宋的文学关系越发密切,辽宋的文学为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金代的文学一开始的起点就高于辽代,更利于今后的发展。“自近年来多用辽、宋亡国遗臣,以富贵文字坏我土俗。”(《大金国志》)充分地反映出了金文化与辽、宋文化的联系。而这一密切的程度主要体现在金初期的文人,多数是由辽代和宋朝进入金代的文人,这些文人为金代初期的诗坛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尤其是由宋入金的诗人为当时金代诗坛的发展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他们多经历了北宋灭亡的大动乱,又身受金朝的民族压迫,内心是极为痛苦和伤感的,又由于对故土怀有不同程度的留恋,又不敢在金的统治下直白的倾诉,所以在创作诗歌时情感较为强烈,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描写。如“吴松潮水平,月上小舟横。旋斫四腮鲙,未输千里羹。捣齑香不厌,照箸雪无声。几见秋风起,空悲白发生!”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对故土秋日美好景色的怀念以及有家难归的悲惨境遇。诗人借用景色抒发内心愁苦之情,语言直白、感情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情感渲染力。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金代诗坛因为并没有出现较多且知名的女真族诗人,所以“借才异代”这个词形容金初的诗坛是十分贴切、合理的。

2.金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国朝文派”

经历了前期的动乱,随着与南宋议和条约的签订,国家逐步趋于稳定和平,加之世宗、章宗都十分重视吸取汉文化元素,且都重文治,所以这一时期的金诗坛可以说是处于黄金发展时期。元好问对这一时期的评价是“国初文士如宇文大学、蔡承相、吴深州之等,不可不谓豪杰之,然皆宋儒,难以围朝文派论之。故断自正甫为正传之宗,党竹溪次之,礼部闲公又次之。自萧户部真卿倡此论,天下迄无异议云。”由此可以看出,“国朝文派”这一情况的出现,标志着金代文学的成熟,形成了不同于唐、宋且能够独立于中国诗坛的属于金代自己的风格特点。蔡琏可以看做是“国朝文派”的代表人物,如他的《医巫间》,将医巫阊山的雄伟巍峨用雄奇壮丽的意向描绘出来,给人以磅礴峥嵘的气势,语言精练矫厉,堪称七言歌行体诗中的佳作。

3.金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去陈出新”

南渡后期的金诗坛,出现了新的生机,去除了之前浮夸艳丽的特点和风格,走向质朴和刚健。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面对现实境况,使诗人们洗去铅尘,注重反映现实。这一时期的领袖人物则是赵秉文和李纯甫。二者的风格并不相同,赵秉文力主含蓄平淡的艺术风格,讲规矩方圆,属于纪实一派,明确反对李纯甫的奇险风格。而李纯甫则重在主观抒情,造语奇峭,且以李纯甫、雷希颜秋代表,形成了尚奇的一派,这也标志着“国朝文派”的高度成熟。

4.金代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金诗的最高峰

将金代诗坛推向高峰的人物当属大诗人元好问。元好问出生于金末元兴之际,历经金朝覆灭的过程,目睹了国家的危亡和时局的沧桑变换,用笔墨诗句记录下了当时的真是境况,为后世研究金诗、研究金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文献。元好问描写现实的诗歌,多感情强烈、浑厚,想象丰富自然,字句精炼,表现力强,带给人强烈的感染力。如“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这首诗,将战争的残酷境状和人们凄凉悲惨的生活诉诸笔端,让人们通读此诗就能感觉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想象力,使人感同身受。

如果说金代文学有两座高峰的话,那么另一座就是《西厢记诸宫调》。此故事源于唐传奇《莺莺传》,但经过董解元的改编重塑,使其内容更加丰满,情节更加生动 ,境界更加深远。《西厢记诸宫调》在金代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为后期元代戏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对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董解元在戏剧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金宋文化的融合,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厢记诸宫调》既包含着金代文学特有的任情率真的特点,有随处可见汉族文学的影子,在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作者对唐诗宋词的运用和借鉴。

(四)金代文学的研究情况

近现代对于金代文学的正式研究也始于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的《遼金元文学》、吴梅的《辽金元文学史》等对于金代文学进行了探讨和介绍。但直到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关金代文学的研究仍然寥寥无几。研究者除了对金代个别较知名的诗人、作品有简单的研究涉猎以外,对金代文学的其他方面便不在深入研究,致使金代文学的很多内容在多年内无人问津、成为学术空白。而这样的现状也使人们一直以来对金代文学缺乏一个准确的界定,深入的认识。一些学者的研究著作,也老生常谈的将金代文学与辽文学划归到一起,均属于宋朝汉文学的余波和延伸。这种现象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得以改变,人们对于辽金文学提出了重新的认识和研究,有关于金代文学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近些年,人们对金代文学的作品和诗人研究愈发深入详细,也愈加明白金代文学在那一时期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的了解也使人们对于金代文学的看法越来越重视,对于其界定也越发准确。

四、辽金文学与宋朝文学的关系

总体说来,辽金文学对于宋朝的文学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彼此互相融合、借鉴,不存在某一文学居于主导地位,影响同化另一文学的现象。也许,在辽金与宋对峙的这段时间里,宋朝的文化和文学对辽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影响其发展,但辽金文学同样为宋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起到积极影响。

(一)辽文学与北宋文学的融合

在辽国,契丹的贵族从小就会接触良好的汉文化教育,一些优秀的汉文诗歌则会作为契丹儿童的启蒙读物;一些契丹贵族还会聘请汉族文士作为老师,学习汉文化,如圣宗就聘请了马得臣作为学习汉文化的老师。另一方面,唐宋诗歌对辽诗歌的影响也更加的明显与直观——辽代诗歌的艺术风格趋近于唐宋且辽人十分推崇白居易和苏轼。如:辽圣宗曾用契丹大字翻译白居易的诗;而很多辽人都能背诵苏轼的诗。

文化融合是互相的,在一些层面上,辽文学也影响了北宋的文学。比如,大宋使臣出使辽国后,其创作多少会受到北方风土人情的熏染,而在与辽国文人交往酬唱中,也会根据辽国的境况和辽人的喜好来作诗,这种迎合实际上就是辽人文化对宋代诗歌的渗透。

(二)金文学与南宋文学的融合

据资料记载,在金代由南宋入金的书籍资料有近60余种,在实际中这些资料应该会更多。随着这些资料传入金国,对金国的一些诗人、词人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赵秉文有些诗歌的文体类似于诚斋体。而金国文学对南宋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金初词坛以吴激、蔡松年为代表的“吴蔡体”,传承了苏词的传统,并通过蔡松年的弟子辛弃疾传到南宋,与南宋词学融合,从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五、辽金文学的历史定位和影响

在辽金与宋朝对峙的这段时间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随着彼此文化的交流、传播和融合,宋代文学促进了辽金文学的发展,而反过来辽金文学也对宋代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辽金文学的发展,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题材和内容,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辽金与宋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文学提供了真实的史料和帮助。辽金文学的发展和崛起,促进了我国多民族文学的融合,为中国文学在元清时期体裁、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转型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力条件。

六、结语

综上所述,辽金文学虽然受当时时代、统治者和自身水平的影响,并不如唐宋文学那样辉煌,但是我们也应该给予辽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历史定位和评价;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辽金文学并不单纯地是宋朝文化的附庸和产品、不是汉文化的延伸,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虽然辽金文学并不如宋文学内容丰富、流传深远、广为人知,但是辽金文坛也依然有着自己的成果和篇章,也对后续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莹莹.辽金文学的历史定位与研究探索[J].华章,2011,(01).

[2]周惠泉.辽金文学的历史定位与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5,(05).

[3]胡淑慧.略论辽代文学及文化制度[J].浙江大学学报,2005,(03).

[4]郝庆云.汉家诗韵辽国声——辽代诗歌简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06).

[5]胡传志.北方民族政权与辽金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2003,(01).

[6]胡传志.辽金文学研究与宋元文学研究[J].学术研究,2005,(03).

[7]刘达科.20世纪辽金文学宏观研究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0,(03).

[8]修新宇.辽代文坛初探[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

[9]张小丽.辽代文学中民族民俗融合特质研究[D].山西大学,2010.

[10]于静宇.辽金与宋文学交流方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阿鲁克尔沁旗博物馆)

推荐访问:述评 定位 研究 历史 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