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族文学对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06-08 13: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民族文学是一个国家的生命源泉,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只有发展民族文学,才能将整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尤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并拥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的民族文学对于提升民族使命感和荣誉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建设文明、富强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将围绕民族文学对于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具有的重要意义展开论述。

关键词:民族文学 民族认同 文明对话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沉淀,逐渐发展并展示出当今的繁荣景象。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有的以风俗习惯留存下来,有的以宗教信仰形式留存,有的以文学文字形式留存下来,其中以民族文学方式留存下来的最为常见。民族文学大多是利用文字或者绘画的形式传播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世世代代影响着这个民族。毫无疑问,民族文学对于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文学的发展状况

中华文化又称为华夏文化,是历经五千多年不断演变而来的中国特有的文化。而民族文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指的就是中国文学,这个概念是阐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之一,在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历史语境中,它的意义指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文学通往现代性的路途中,由于军事上的屡屡受挫,在世界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不得不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文学是在对抗世界霸权、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形成的,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成为近代中国人的文化理想。目前,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设立以及少林、太极文化的推崇,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已经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了一角,其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莫言老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更是将民族文学推荐给了全世界。

二、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简单来说,就是民族文化可以促进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可以发展民族文化。民族认同需要两个条件:民族文化和生存环境。一些民族位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由于生存环境的独特性,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生活习惯、宗教文化。我们所谓的文化就是文明,包括认知、宗教、习俗、法律等被人们接受的生存必备的一些知识和习惯。一方面,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需要稳定的生存环境,也就是需要民族团结,而民族团结友好的前提就是民族认同,所以民族文化若想源远流长则民族认同是其前提;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友好的纽带和聚合剂,对民族认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两者的相互依存对整个民族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三、民族文学对于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具有的作用

(一)民族文学对于民族认同的作用

随着我国大力实施民族复兴计划,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了很多,但是,在全球化、数据化、互联网化的大时代,难免会遇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和腐蚀,并且随着国人思维的变化,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学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尤其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来说,都有可能因为与现代价值观念不同遭到社会的排斥,由此产生的失落感以及无力感深深影响这些少数民族,所以,民族文化振兴迫在眉睫,寻求民族认同势在必行,这些都需要民族文学的大力发展。民族文学的发展,一方面能构建民族自信心,牢牢地加强民族联系,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另一方面还能带动中国区域化的经济发展,让中国的综合国力更上一层楼。

(二)民族文学对于文明对话的作用

发展、繁荣中国的民族文学有利于将中华文化推荐给世界。由于中日甲午战争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当时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就是“东亚病夫”,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严重落后。因此除了利用经济全球化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以外,大力推进民族文学的发展,并将民族文学传播到世界对于文明对话有着重要的作用。世界需要通过一些渠道了解中国,将民族文学传播到世界有利于在世界其他国家心中树立中国文明古国的形象。据笔者了解,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已有众多少数民族优秀成果进入国际文化对话领域,成功展示了中国形象,弘扬了中国精神,传播了中国价值,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共荣。在周边文化外交工作中,少数民族与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宗教习俗、语言文字、文学相通,对促进安邻睦邻、和平进步发挥了特殊作用。少数民族文学充实了国际中国学的内容,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绚烂、多彩多姿。

四、結语

近些年来,中国人的心中包含两种情绪,即民族危机感和文化优越感,这两种情绪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建立,我国会不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文学,这对于民族认同和文化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将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并对国内文化和经济的稳定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刚.重述五四与“当代文学”的合法性论证考察[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2]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罗发跃,男,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族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推荐访问:民族 探究 重要意义 对话 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