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韵的沉积到诗意的辽阔

时间:2023-06-08 12:3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iii母亲所哼出的歌谣中。为什么一些诗人和作家,其最好的作品写的都是童年和故土?那大体上是因为故土和童年是其生命的根和胚芽,有着生命的原生态和声息的缘故。诗写有故土和民族之根,一个人才有可能与故乡合二为一。而童年记忆的碎片在《月光照在黛瓦上》中无处不在,正是这样无法遗失的乡韵风土记忆成就了从大瑶山走出来的瑶族诗人罗晓玲落落大方的文字呈现。

那年/你像一颗长熟的稻黍/丰腴的爱情就要挤破身体/你的母亲最后一次帮你梳头/你身体颤抖,恸哭/酝酿了二十年的哭词/在身体里汹涌成海/即将离开的村庄/被淹没在你一潮接一潮的哭声里(《月光照在黛瓦上》节选)

一段流水接着另一段流水/一阵歌声接着另一阵歌声/不是柳喉调/不是辣咧香/也不是溜滴西/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歌/歌里流溢着出嫁的忧伤//“阿香——阿香——”/福溪的女人这么唱道/仿佛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从潇贺古道那头娉婷而来/带着明银霞帔/唱着与现在同样的调子//唱歌的姑娘成为先祖/她与孩子们铺出石板路/孩子们的孩子们搭建门楼、祠堂/盖黛瓦的屋顶/檐间的燕子飞走又回(《福溪小调》节选)

在诗写之路上,诗歌写作其实是一种以寂寞来脱胎换骨的个体思想意识审美活动,也是在痛苦与快乐中让灵魂骑行生活中所面壁的境遇,让文字在审美与思考中站立起来的过程。因此,一个人美学或审美经验越丰富,他(她)的创作才情与趣味才会越坚定,他(她)的创作才会越发能超越自我,确立自己的创作个性,让文字在思考中站立起来。在对地域民族文化认知的身份认同与诗意表述上,故土的民族文化元素滋养了罗晓玲的诗歌背景。这点在她的作品中是较为凸显的。正是这种地域性民族文化的滋养,更使罗晓玲的文字彰显着独特的诗性表达,这是难能可贵的苦旅与实践。

另外,在《月光照在黛瓦上》中,也呈现出对自然、感触、生活点滴的触动而生发的作品,这些作品诗意地将过去与当下、城市与乡村、民族与地域、空间与时间、自然与风物杂糅拼贴,并有可能将共时性的文学语境下竖起新的区域性或诗歌个体的自身存在,也许这些作品就像一幅雕塑或一幅画那样,我想不需要超出自身之外的任何解释。但是,它们透彻的诗意依然会借由她的诗行,慢慢在我们的视野里铺展开来,它们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透明,那样的含满细微生命的亮光,这些赋予细微生命亮光的物象是鲜活的,是富有生活的气息的。

这个黄昏/我在梦中起身/通向你走过的湖或散步的花地/你在我的前方俯身/干净的五指触摸叶间的碎光/你或者想到——飞翔//你知道/色喇叭花的因果/或与我想靠近你/有着同样的诗意(《黄昏》)

一些花香在慢慢起飞/又慢慢降落/香气隐入月光/又漫溢出来/叶子将它们收拢又释放/它们做着互相融入/又互相分离的游戏//花瓣上的光阴/被雕刻成隐喻/暗含的伤悲/选择在夜晚慢慢前行//我选择在这些隐喻打开前/悄悄地把心事/藏匿到一朵花的根部(《夜曲》)

阳光明媚/迟缓地穿过玻璃/落在我的鞋子前/它已经无力投射到我身上//旧日的枝头/没有风/叶子便不想落下/一首看不懂的诗/是否应置之不理/厚皮植物快守不住最后的水分//身边那些熟稔的事物/窗帘 衣柜 梳妆台 藤椅/都在老地方/等待灰尘降落或者慢慢爆裂/而我手心的阳光/被你的背影一寸寸地带走(《阳光明媚而迟缓》)

跟随《月光照在黛瓦上》这部集子,通过瑶族诗人罗晓玲的作品呈现,我所感受和体验的洗礼是厚实的,我内心所收割的诗意是充裕、豐满而透亮的。我想,《月光照在黛瓦上》给我的精神养分,白天它将会滋养我智慧的头颅前行,夜晚它将会给我伸出可靠的肩膀并给予我诗歌创作中的无穷力量和温暖,这是我生命过往中不期而来的宝贵财富。

但愿以后的日子,罗晓玲的作品日益精美,并烙上新一代瑶族诗人书写中国历史、瑶族社会与时代的文学印痕。

→  普驰达岭 彝族,云南禄劝人,现居北京。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彝族诗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家,诗评人。多次获国家级文学大赛一等奖。著有诗歌三部曲《临水的翅膀》《石头的翅膀》《神灵的翅膀》,诗歌评论集《神语向天歌》,彝族历史文化长诗《捎给灵魂的碎片》《萝婺细语》《金沙江在我的血液中流响》《我的南高原》等。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推荐访问:沉积 辽阔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