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沁夫:用一生时间书写草原

时间:2023-06-08 12: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o_wӝ}^iu__y_Z事迹,表现她崭新的精神世界。”

小说创作的过程很艰辛,因为住在牧民家里,连个写字的桌子都没有,玛拉沁夫就坐着在膝盖上写作,利用工作之余的零碎时间写了大约3个多月。玛拉沁夫心里没底,他把作品拿给同伴安柯钦夫看,问他这算不算小说。第二天安柯钦夫看完说:“大概算是小说吧。”虽然语气上并不十分肯定,但玛拉沁夫觉得“大概算”也就是可以了。他把小说寄给了在当时中国文坛最有影响的《人民文学》。

这篇小说的发表改变了这个文学青年的命运,玛拉沁夫被调到北京,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他作词的该影片插曲《敖包相会》,传唱至今。

玛拉沁夫说:“现在看我那篇小说,觉得还是有我们那一代人的烙印:时代需要我,我顺应了时代,我也紧跟着时代长大。”

玛拉沁夫年少成名,但他心里很清楚,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自己的路还很长。他那时就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是以只写一个短篇小说就成为作家的。我要写一部具有宏观视野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写草原和草原人民。没有写完这个我决不称自己为作家。”倔强的玛拉沁夫随即向组织上提出要求,他要返回内蒙古草原去深入生活。他已酝酿好写一部反映抗战胜利后内蒙古人民选择民族解放之路——是跟共产党走还是跟国民党走的历史性激烈复杂斗争的长篇小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应当说,玛拉沁夫参加过那场斗争的全部过程,是有生活积累的,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当年自己只是一个小战士,对那场伟大斗争缺少宏观与战略高度的认识,再说任何作家的生活积累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作家不断深入生活、充实生活、更新生活。所以他从北京回到内蒙古后,没有在呼和浩特市停留,经组织安排径赴草原挂职深入生活去了,在明太旗一干就是三年,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上部)。

《茫茫的草原》上部以《在茫茫的草原上》书名于1957年出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文艺评奖文学一等奖。但是它的下部却经过一时难以说清楚的缘由,迟至30年后的1987年才以《茫茫的草原》(上下部)书名得以完整出版。这部长篇小说以宏观的视野、史诗般的笔触,真实地反映了内蒙古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战争时期在蒙古草原上进行的尖锐复杂的斗争。《茫茫的草原》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小说已经结稿,与我相交36年之久的那些人物,从此将不会在我的笔下重逢!我独自仰望夜空,心中充满莫名的惆怅。”在此前后,玛拉沁夫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春的喜歌》《花的草原》《第一道曙光》《爱,夏夜里燃烧》,对草原的热爱,对草原上人与事的迷恋,让玛拉沁夫心中的牵挂和感动始终与草原紧紧相连。

“我写了一辈子草原,作为一个蒙古族作家,我一直坚守自己的本位。草原养育了我、培养我长大,给了我一切,我将一生写草原文学。我是中国草原小说始作者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我对中国文学有什么贡献的话,就是我走了一条开创中国草原文学之路,在我之前,在中国没有人用自己整个一生时间来写草原生活的。”

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茫茫的草原》,从青年步入老年,一个作家坚守着中国草原文学的点点滴滴,从而也成就了中国民族文学的一代传奇。玛拉沁夫说:“让中国‘草原文学’繁茂起来、成熟起来,还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心血乃至生命去浇注。”

推荐访问:书写 草原 时间 玛拉沁夫 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