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6-08 09: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F۝?87͵m^u]׭gnu)xu^9iH6'$Mzm4罴o6N}M:Mӽ]um5]w׍v]nyׯ駍x׭{v)uwT6_,j^ˉگ&tߢ*'J۝?)wm{MuvY۲~_mv)um?viH@vvviߍm)x))wvi۲mچ发言。第一个环节,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没有选定小組主持人,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自然产生话题的领导者,每个学生尝试把自身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接着把知识从个人转移到组织,实现知识的共享。第二个环节,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两名成员对所在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汇报。各个小组汇报的形式不同,包括按内容进行分块汇报、讲解与板书相结合汇报等,小组汇报时通过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完成知识表达。第三个环节,其他小组与汇报小组就汇报内容进行提问互动,加深对汇报内容的理解。第四个环节,两位助教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的发言次数和发言内容。

2.2.3  小组教学

小组教学是教师提供不同的主题给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接着其他小组对教学小组进行提问互动,最后通过自评和互评给每个小组打分。本课程上,教师根据7个主题把全班分成7个教学小组,每个小组围绕各自的主题进行45分钟的PPT展示,展示内容可参考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小组教学的4个环节如下:每组成员先开展小组内部讨论,接着按照讨论的结果制作PPT课件在课堂上汇报,汇报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其他6个小组成员按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同时,教学小组根据问题进行互动;评价打分环节,助教和7个小组在评价表上撰写评价内容和分值,评价形式分为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对每个教学小组的讲解、内容、PPT、互动与合作等四部分,因课堂时间限制,并未细化到个人的评价。

分组的规则如下,每个学生适当参考第一堂课的测验结果,基于每个人的思考帽颜色进行自由组合,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由不同颜色的思考帽来构成,并推选出小组组长(具体分组见表1)。

7个小组体现出知识管理的两个方面:①集体智慧。团队默契不代表智慧,表现突出的小组成员也不代表集体智慧。知识管理解决的问题就是把每个人的知识或才能发挥出来,实现集体智慧最大化,而不是单靠个人的突出贡献,7个小组的分工让同学们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如同CKO职位的作用就是创建组织架构,把集体智慧发挥出来,参与到知识创新。②知识的转化与转移。本课程的7个教学小组把书本知识变成课堂知识展现给全班,实现知识的转化。转化的过程中,知识从个人到个人或从个人到组织实现知识的转移。例如,第一小组对“知识社区”主题进行教学,备课的过程实现了“知识社区”相关知识的转化,并把书本的知识转移成自己的知识,同时,其他同学理解了“知识社区”的知识,实现“知识社区”的知识从第七小组转移到其他小组和个人。

2.2.4  主题研讨

主题研讨是让全班学生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场合对某个主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或助教通过质和量两个标准对每个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打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本课程围绕“华为危机”这一热门事件进行主题研讨,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解决危机和避免危机,此次研讨不分组,每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研讨主要集中在线上,少量在线下。主题研讨的具体环节如下:首先,建立微信群,全班推选一个群主和两个主持人。群主负责记录和整理每个人的发言,包括发言的次数和字数。两个主持人组织大家研讨,一个主持人负责线上讨论,另一个负责线下讨论,讨论结束后由主持人总结汇报研讨的结果。同时,两个助教观察每个人的发言,针对发言内容进行星级评价。这个评价过程中,发言的次数和字数是以量作为评价标准,发言的具体内容是以质作为评价标准,然后综合质和量两方面,给出总的评价分数。从2018年12月19日至2019年1月2日,29人参与讨论,共计发言41次。

3  知识管理方法教学成效

课程结束时,有学生表示“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印证着知识管理的每一个理论,这学期刚开始时,还觉得迷茫,学这门课到底追求什么,又学到了什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线上和线下讨论,已经掌握这门课的精神‘分享、管理和创新’,发现它们已经融入我的生活,运用《金刚经》‘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精神。”这体现出大部分学生从刚接触这门课的生疏感到课程结束后的受益匪浅。

本课的每一个教学阶段不仅见证着学生的进步,还增进同学间的沟通,有学生感悟到:“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协作,增进同学们间的友谊和了解,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想法的差异,知识创新阶段让自己更加关注国家大事,而不只是局限在个人的事情上。”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共享阶段的小组讨论环节,学生打破知识垄断,促进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增长,实现知识的增值[3]81。围绕同一主题,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不同观点,但知识共享的效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个体层面,如果共享建立在利于他人的动机且双方或多方间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组织层面,知识共享的效果更取决于参与共享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0]299。课堂上,助教通过观察,发现小组成员越愿意分享知识,且对于他人的分享感兴趣并给予反馈,所在小组的讨论效果越好。很多学生说“小组讨论时,大家开始都不积极,但是随着一人一句的讨论,围绕共同的目标,大家逐渐找到讨论的方向”;还有学生强调“通过人生的首次无领导小组讨论,了解自己适合承担什么角色”。

知识表达阶段锻炼了学生的3种能力:    ①知識组织能力。各小组围绕主题进行汇报,汇报前需要选择材料和组织内容,内容以教材的权威知识为主,并配以辅助材料;进行材料组织时需根据汇报时间和汇报人的语速设定PPT的数量和内容。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选择哪些材料和如何选择均进行解释,汇报内容涵盖视频、漫画等多种新形式。②策划与设计能力。汇报时知识如何呈现,采用哪些元素以及PPT的形式、内容与风格的契合度都需要考虑,每个小组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团队的创新力。如小组教学专题,第三小组和第四小组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解释理论;第七小组采用情景剧的方式引入主题;第五小组的“有奖问答”形式增加了教学的互动和趣味性。③逻辑性。小组汇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遵循汇报主题的逻辑体系,体系中缺失任何一块都会影响整体。此外,受益于知识管理工具的介绍,有学生提到“通过思维导图和知识图谱的方法让知识更加系统化地表达出来”。

知识评价阶段有提问讨论和评价打分两个环节,提问讨论环节,重在对知识的看法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知识转化和转移;评价环节,每个人学会遵循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完整知识进行评价,不只局限于评价讲解过程,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评价,另外通过自评,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互动式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像是一面镜子,对自己的认知更加全面,小组教学阶段,意识到整个过程都是总结他人的研究成果,独立性的思考不足,也意识到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足,今后学会如何改进”。

知识创新阶段为本课的主题研讨专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讨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现知识的创新。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如何把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影响知识创新的难题和重点问题[13]297。学生普遍反映知识创新阶段难度较大,但都努力运用课堂所学,希望有所突破。有的学生认识到此阶段自己的不足:“知识创新方面,意识到自己的观点都是评价性的,研究性内容较少”;有的学生感悟到:“知识创新阶段,对我而言并不容易,只能广泛搜集资料,了解事件背景,完成一次全新角度的思考”;有的学生对他人在这个阶段的表现进行思索:“知识创新方面,大部分同学是梳理事件脉络以及搜索相关文献提出建议,即从危机管理知识的角度和如何运用类似危机管理案例来看待该事件,其中涉及到知识获取、知识存储以及知识管理战略等理论”。

学生表示通过“知识管理”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思维模式、优势及劣势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认识到思维模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譬如,有学生提到:“在完成作业时,尝试挖掘和外化自身的隐性知识,同时组织显性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与大家分享,最后创新性地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来呈现作业”。

4  结语

通过本门课程,同学们真正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并把本课所学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同学提到:“把知识管理运用到了自己身上,以前经历了3次面试失败,突然意识到失败也能转化为成功的求职经验,经过经验总结,通过了面试”;有同学说:“本课所学提高自身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在人前讲话的勇气,学会如何为简历增色,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也有同学表示:“明白了知识分享对交流的意义,对自己也有更清晰的认识,学会利用自己所学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加明白了团队合作的意义,成为知识管理本身的受益者”。

知识管理作为国内图书馆学长期关注的领域,在教学中需要思考如何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能加强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如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因而,需要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知识管理教学模式便是其中一项有益探索,以知识管理方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实践问题的能力,不仅适用于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也为图书馆学其他课程教学提供了借鉴。

未来还将在知识管理教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知识管理教学方式,强调实践,加强知识管理的技术、应用和案例教学,开展远程教学等多元化的教育课程形式,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整体教学成效。正如柯平教授所说“知识学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这种探索将推动着图书情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也促使科学学、创新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进一步走向深化[13]5。”

参考文献:

[1] 初景利.长风破浪会有时——《知识管理论坛》第一卷寄语[J].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1):1.

[2] 张薇. 谱写知识管理时代的新篇章——在《知识管理论坛》首届编委会成立暨工作研讨会上的致辞[J].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1): 2-3.

[3] 柯平. 知识管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赵蓉英, 王嵩, 赵浚吟, 等. 国内外知识管理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图书情报知识, 2014(2): 45-53.

[5] 张玉峰, 王翠波, 吴金红, 等. 世界重点高校“知识管理”课程建设实证调查研究(Ⅱ)——分析与讨论[J].情报学报, 2008, 27(1): 110-115.

[6] BARNES S, NICK M. 知识管理战略制胜[M]. 曹丽蓉, 赖磊宇, 李敏,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

[7] 林东清. 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8] 张润彤, 朱晓敏. 知识管理导论[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9] 张润彤, 蓝天. 知识管理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 2005.

[10] 韩经纶. 知识管理[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11] 邱均平, 文庭孝, 王伟军, 等. 知识管理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2] 柯平. 知识学研究[M]. 北京: 国家图书出版社, 2017.

[13] 盛小平. 知识管理课程内容的需求调查分析[J]. 图书馆论坛, 2010, 30(6): 254-257,267.

[14] 刘萍, 郭怡婷, 寇继虹.“知识管理”课程内容本体构建[J]. 现代情报, 2014, 34(8) :66-72.

[15] 储节旺, 郭春侠, 朱永. 国内外知识管理教育发展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6): 90-97.

[16] 朱永. 国外及港台地區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对我国大陆的启示[D]. 合肥: 安徽大学, 2010.

[17] 国家知识产权局. 知识管理  第4部分:知识活动:GB/T 23703.4-2010[S/OL].[2019-05-07] http://c.gb688.cn/bzgk/gb/showGb?type=online&hcno=972DA8D6342F858FDE9F33F96D925788.

[18]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管理 第2部分:术语: GB/T 23703.2-2010[S/OL].[2019-05-07]http://c.gb688.cn/bzgk/gb/showGb?type=online&hcno=972DA8D6342F858FDE9F33F96D925788.

[19] 张凌, 乔晓东, 朱礼军. 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流程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37(3): 79-83.

[20] 欧兆虎. 知识管理与知识评价[J]. 图书情报知识, 2006(3): 100-103.

[21] 张宁俊, 陈娟.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准备与设计策略[J].中国劳动, 2014(5): 46-48.

作者贡献说明:

柯  平:设计研究主题、框架与论文修改;

彭  亮:撰写论文。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library sci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reshape the teaching mod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course.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combed the status quo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introduced the course teaching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 from two aspects: teaching stage and teaching topic. [Result/conclus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 This course embodies the spirit of “sharing,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and focuses on training student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abil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bility and logicality, hoping to guid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knowledge management” course.

Key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

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知识管理 探索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