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矛盾焦点分析及化解矛盾机制的路径探究

时间:2023-06-07 16: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在飞快发展的同时,也叠加了许多社会矛盾。对当前社会矛盾的原因分析以及建构当前社会矛盾焦点化解机制的可行路径选择研究,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矛盾焦点 分析 机制 可行路径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刻变革。3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古老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相互纠缠与抵牾的社会矛盾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城乡与地区差距、行业与收入差距、分配与社会不公、看病难、上学贵、社会结构失衡、群体性矛盾多发等成为社会矛盾焦点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同时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当代中国社会整体上表现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究其原因是:

一、当前社会矛盾焦点的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利益分化加剧,改革从增益型向利益结构调整型转变。在中国现阶段,随着改革进程向纵深推进,已经从改革初期的增益型改革转变为利益结构调整型的改革。改革初期,就一般情况来说,凡是卷入改革的人均获得改革红利,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入了利益博弈时代,于是资源占有与权力作用力更大,导致腐败问题更加凸显,官商匪勾结的网络在织密,贪贿的金额也快速剧增。利益失衡必然导致心理失衡,这也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因此,“一个社会中社会关系的质量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收入不平等状况对人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巨大影响”。如今中国的改革进入利益调整型阶段,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结构大面积大幅度的调整,此群体的利益增进,常常会带来彼群体的利益损失。而对于广大社会成员来说,利益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所以,围绕社会整体利益结构的大面积大幅度调整,客观上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于城乡差距巨大、地区差距明显、财富日趋集中于上层社会、基尼系数不断扩大。二是社会结构从简单化向多元化转变。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是相当单一的,就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他们之间的利益是高度趋同的,不仅没有根本性的冲突,甚至直接的冲突都几乎没有。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进程和社会转型的提速,社会资源的重新积聚,“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底层社会。概括来说,中国底层社会主要是由以下的几个部分构成:贫困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及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如今中国社会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这些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像前段时间出现的农民工因讨薪而自焚跳楼、土地拆迁中的暴力争端等等社会性事件,背后其实都是阶层利益在冲突。而且,伴随着阶层分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从简单化向复杂化变化。三是社会问题从生存性向公平性转变。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从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生活到今天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迈进。但在这一进程中,人们的收入差距迅速分化与扩大,虽然温饱问题解决了,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公平性问题日益突出。时间会浓缩成就,也会叠加矛盾。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过的路。高度浓缩的发展历程,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深刻变动的利益格局,正是社会关系渐趋紧张的重要原因。

二、建构当前社会矛盾焦点化解机制的可行路径选择

一是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核心功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应对、处理和解决相关社会公共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领导作用。尤其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建构,不能也根本无法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党的领导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绩效的提升与宣,意识形态的传承和超越,公平正义的坚守与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模式的拓展等。二是科学推进社会管理,注重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是大力推进社会全面建设。社会建设的着重点在于道德建设、法治建设、民生建设。核心道德的建构是解决社会诚信缺失的有效途径;法治建设是建构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民生建设是社会矛盾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矛盾焦点的本质。“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四是建构公民参与式治理网络机制。现代化进程中,各种传统的、现代的与后现代的因素相互纠缠的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面对着政府的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贫富差距与城乡差距的扩大,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矛盾与冲突凸显,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与怨恨情绪渐次强化,公众的政治认同与政治信任程度弱化,政府与市场、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冲突与紧张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超越或突破傳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集权政治的治理模式,积极建构公民参与式治理网络机制,才能保障公民参与权利的实现和有效回应不同社会阶层的价值诉求,才能及时作出正义性的公共决策和有效防范与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实现社会动态稳定与和谐公序良俗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英】理查德-威尔金森、凯特-皮克特:《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安鹏译,新华社2010年版.

[3]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4]刘建明、史献芝:《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林庆云。工作单位:中共三明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推荐访问:探究 化解 路径 社会矛盾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