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模式”下的我国中小学课程减负问题再思考

时间:2023-06-07 13:5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泰勒模式”是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课程编制模式,其提供的“目的—手段”分析方法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减负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即从学习者的经验和课程目标的适宜性和现实性考虑,我国的中小学课业减负工作可从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经验、科学制定课程内容和改革考试制度等方面予以展开。

关键词:泰勒模式目的—手段分析法课程目标学生经验考试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20世纪以来,“泰勒模式”是课程开发中最为主要、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模式之一。“泰勒模式”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美国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对学校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找到工作,又不能进入大学。美国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严重,学校不能及时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回应,致使学校无法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率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矛盾,成为当时美国教育界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起了著名的“八年研究”计划。“八年研究”指出了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和评价过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现代课程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在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明确指出了开发课程与教学计划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①,即: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目标?第二,提高哪些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归结起来,也就是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这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在学生课程减负中也做出了巨大努力,特别是素质教育推行以来,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的学生负担过重情况存在,甚至有愈加严重的趋势,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课业减负并非是单独的课程负担过重,而是一个教育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课程编制的角度予以全面探讨,并找出解决的有效途径。

一、“泰勒模式”原理的探寻

(一)学习者的经验

在“泰勒模式”看来,影响教育的各方面因素都应得到全面的考虑,学习者的经验便是其中之一,这对制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有效性。为了从学习者中获得标准和目标,就必须通过研究学习者以发现他们在知识和行为上的不足,以及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比如个性、认知和兴趣。从学习者身上寻找课程目标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以确定最符合学生的课程方案。

(二)课程目标的现实性

课程编制者需要考虑教师与社区的一致性,也需要考虑成本和材料的可获得性。教育目标是教学规划的指南,其陈述应该使课程内容更加清晰,使知识能够在一定的领域和情境中得以应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

(三)课程目标的适宜性与一致性

课程目标与教育权威机构所采用的价值和功能密切相关。如果权威部门强调通识教育的价值,那么课程目标就应该得到更进一步的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如果权威部门偏重专业化,那么课程目标就必须更多与该领域中的学科专家相联系。同时,课程各标准之间也应该是一致的,而非互相冲突。

二、“泰勒模式”下的减负问题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理念对教育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教育理念不转变、不更新,一切改革将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可以说,“泰勒模式”给予我们最大的贡献便是“目的—手段”分析的方法,了解和明确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可以为课业减负从最根本上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②然而,人们对以自己的教育价值理想为核心而形成的教育价值未必有一种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比如,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多读点书,其“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如果教育价值观是不端正、非理性的,则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只重视孩子学习的分数,不关心孩子能力的发展,再加上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的担心、急躁情绪,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处理不当,会引发一些消极的,甚至反面的后果。

教育价值观最终要落实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核心问题上,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相应的态度、习惯和个性品质。同时,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以成功与幸福的体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态、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科学制定课程内容,减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泰勒模式”被称为“目的—手段”的方法,其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是围绕目标来展开的,目标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同样,课程减负不能盲目地“减”,而应以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为中心,减去不必要的负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学生提供最“真”的东西。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应当取消或减轻的负担。在学生负担中,有的是非法的、不合理的,应予以取消。如占用本应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补课,任意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布置超量的作业等。这类负担违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应严令禁止。有的负担是合法的,但并不合理。如太多的学科门类及过深、过难的内容要求。应科学地确定中小学各年级所应开设的学科数量及各年级、各学科的内容分量及程度要求,切实将学生这部分过重负担减下来。

第二,应当保持的“负担”。学习是一项特殊的劳动,必然存在一定的“负担”。必要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应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减负”是指减去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并非将学生必要的、正常的学习“负担”也减去。也就是说,“减负”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学业的应有要求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应当适当增加的“负担”。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弊端是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从学习内容看,基本上是学科性书本知识,很少有活动性的实践知识。从学习方式上看,绝大部分限于“预习、听讲、阅读、复习、作业”等,很少有“查阅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独立实验与制作、社会活动”等形式。有鉴于此,我们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科知识负担的同时,应当增加独立性、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要将书本知识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负担转变为书本知识与活动经验相结合的“负担”。

(三)改革考试制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考试是检查、评定被试者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方法。从其目的来看,可分为诊断性考试、合格考试、选拔考试、评优考试等。它具有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的功能。对学校来讲,可以利用考试评定学生是否合格,还可以了解教学质量,及时改进教学;对于被试者来讲可以通过考试检查自己的学习水平、毕业、升学,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等。虽然现实中的很多考试脱离了教学和考生的实际,引起考生及教师、家长的不满。但是,考试最大的优点就是相对公平,即以考生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背景、关系、金钱作为录取标准。我们应该这样来认识,考试只是一种工具,是一柄“双刃剑”,运用不好会妨碍学生发展、阻碍教育进步,运用好了则会促进学生发展和教育进步,关键是看我们如何运用这种工具性的制度,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形式主义的考试对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的推进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它严重地偏离了教育及学科教学本来的目的和意义。改革考试制度的关键在于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试本身没有很大的过错,错就错在考试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合理性,即对“考什么”和“如何考”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和实施。

(四)重视学生经验,提倡快乐学习

在泰勒看来,学习者经验是确定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重要来源之一。人本主义者也认为③,学习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要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时,才会真正促进学习。从“减负”的层面上看,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要通过快乐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喜欢学习的内部动力。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④也是这样的道理。要教会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压力变为动力,达到自觉地刻苦学习的目的。

“减负”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和任务,伴随“减负”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和观念更新,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要实现“减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转变教育观念,同时应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改革措施,如改革课程内容、考试制度和教学方式,这样才更有利于“减负”的深入开展。“减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的解决不仅要依赖学校和教育本身,更需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注解

① 张伟.“泰勒模式”述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3).

②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③ 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④ 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D·麦克尼尔著.课程导论[M].谢登斌,陈振中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叶显发.泰勒模式初探——兼议当前教育评价的弊端[J].湖北大学学报,1994(2).

[4] 张伟.“泰勒模式”述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3).

[5] 易彩纯.“泰勒模式”下的课堂设计探究及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

[6] 解飞厚.减负、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改革——美中中小学教育之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02(1).

[6] 夏小庆.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差异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5(5).

[7]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8] 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9] 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推荐访问:泰勒 减负 中小学 思考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