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3-06-07 13: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阐述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含义,揭示了科学学科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的关系,并具体地论述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学科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小学科学 人文精神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视素质教育,重视人文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问题的背景

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但是科技的滥用或使用不当也给人类造成危害,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人的精神文化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科技的发展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本身的价值取向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是长期以来偏重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结果。现代人从系列的社会问题开始反思,发现科技的进步需要人文理性的指引,呼唤重视人文教育,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发展。呼唤人文精神在现代技术时代的回归,以人文的理性引导现代科技的教育、应用。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界定

科学教育是指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全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科学知识,开发其智力的教育。科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传播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增加人们有关自然的知识,从而提高人们认识、理解、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提高人们从事科学知识生产的能力,培养新的科学人才。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也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与人文关怀,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简言之,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不同的国家地域、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诠释,具有民族特点、国家特色。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目标要构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目标体系。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指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可以从这些方面认识:对真理的追求精神,即包括求真求实、勇于批判、大胆创新的精神;高尚的情操,即对他人、自然、社会、环境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意识等。

四、小学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探索

新课标强调了科学学科教学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科学教师应在整个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人文精神的培养:

1.发挥教材优势,落实人文教育

新的科学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结合教材谈一下我在教学过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与培养的实践探索。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科学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本身也蕴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动物、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后,教材安排了“我们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我们自己,讨论我们与动植物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交流后揭示: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唯一有语言、能思考的动物。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植物、动物,我们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归根到底来源与动植物,从而意识到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与动物植物友好相处,不过度砍伐,不滥捕滥杀动物,不破坏它们的家。教学时还可以引用人类乱砍滥伐森林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要学会珍爱生命,要与动物、植物、自然和谐相处。

(2)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

现在我们使用的科学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教材中常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科学发展史、科学与生活等的图片资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如:三年级教材封面中的磁浮列车、地动仪、宇航员太空身影,教材中有大量的科学史内容,一方面反映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科学史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关注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成就;另一方面就是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理解近代科学发展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特别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认识科学研究成果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例如:三年级上册《纸》一课中造纸术的发展,教材安排了古代的造纸过程4幅图片,现代的造纸厂图片一幅。教学时,造纸术的进步学生很容易发现,教师适当补充现代造纸的一些资料,让学生认识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就是人文教育,要引导认识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我在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个讨论:出示现代造纸厂的工作流程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现代造纸需要那些原料?造纸厂不停的生产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造纸要用许多的木材、竹等资源,要保护资源,要节约用纸。造纸厂要排放大量的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将会出现什么后果?出示造纸厂任意排放污水污染周围水土的图片,让学生看到触目惊心的后果,认识到科技带来的影响,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果我是厂长,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交流观点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科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于科学家的故事。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艰辛,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坚持执著等品质。如:珍妮·古德尔,从26岁到68岁深入坦桑尼亚原始森林,与黑猩猩做朋友,观察研究黑猩猩,终于发现黑猩猩见面时会拥抱,安慰对方时轻拍后背。她这种执著科学、孜孜以求、奉献一生的故事令人感动;她善待黑猩猩的行为会在学生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这些德育素材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3)重视教材中的美育功能,提高学生真善美的情操

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材中含有美学内容。如:三年级在认识自然世界的花草树木后,教材安排欣赏家乡美的活动,用图画、诗歌、赞美自然美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

科学教材中又有哲学的内容,能对学生进行朴素的唯物主义教育。如:民间天狗吃月亮不吉利之说,扫把星出现是祸害的说法,流星陨落意味着人的死亡之说,都能在科学学习中找到科学的答案,并能寓唯物主义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

2.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1)在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及态度,转变教学行为方式,调整教学活动的方式,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教师要转变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在科学课中常常有小组探究活动,学生要共同完成观察、发现、探究、交流、归纳等认识活动。例如: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第一步,要确定研究方案、同一小组的每个学生都会谈自己的方法,其他同学会一边听一边思考议论这方法好不好,通过讨论交流最后会形成小组的研究方案。第二步开始研究,组内每人各有任务,一起完成实验操作,共同观察。在小组观察过程中,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引起大家注意,又可能引起新的思考,最后在交流、讨论中在获得知识。在这样的互相合作、探究的认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内心的体验得到了丰富,学习态度和责任也得到培养;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培养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尊重他人意见,也敢于在组内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乐于交流与合作。这样,课堂不仅能学到学科知识,更能养育人性;学科教学,最终才会使赋予人文指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的一同实现。

(2)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教材突出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教材内容以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具有探究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富有启发性、趣味性。

新课程强调的是在探究中发现、获取知识,在亲历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情。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安排好各种教学情景和有意义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自己搜集资料,开展实验与调查;自己整理信息,作出结论或假设;自己写探究报告,并表达与交流。也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个完整典型的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生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鼓励并要求多做几次实验,再观察现象,分析原因,直到获得正确结果,教育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同时学生也能从实验中体验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3)在课外活动中整合科学与人文精神

加强课外探究实践活动是对课堂的延伸与发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或分组合作动手实践以及在与社会、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方法,陶冶性情,达到人文精神教育与学科科学教育的自然整合。

科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学生、学校实际情况,增加学生课后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科学与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爱自然、爱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对此忽视。我在上完《水的观察》一课,布置学生观察校园的用水情况,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有些同学洗手水开得很大,浪费很多;有几个水龙头未拧紧,水一滴接一滴地漏;同学蒸饭洗米时水开得大,水溅出来,还把米冲走;还有几个水龙头坏了,水不停地漏。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时,增强责任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引导把节水意识变成实际行动。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还布置一些课本以外的接触社会的“动手实践”活动。认识了水的特征后,布置看看我们周围的水活动。带领学生到印染厂附近的小溪里去观察水,学生看到的水颜色是黄褐的、还有股难闻的气味,找出水变臭的原因,分析污染的原因,从深层次亲自感触水资源状况,增强爱护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情感;让学生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合理建议,进一步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素质的提升,这样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身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弘扬道德价值。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科学课更是肩负双重任务,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新的课程理念,以科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梁湖镇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人文精神 探索 实践 培养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