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小玉传》看佛教对唐传奇的影响

时间:2023-06-07 11: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佛教是自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的,迄今已达2000多年,对中国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且不断融合中国本土的儒、道逐步实现自身的中国化。佛教于隋唐时期兴盛,太宗先道后佛,留心学问,普及佛典,常与高僧交往,尤其是玄奘法师。此后的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等都信仰佛教,因为皇家的重视和推广,所以唐朝佛教各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等如日中天,佛教精英辈出。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禅宗的确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实现。禅宗相对于印度本土佛教有了很大改观,它是一种更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理想体系。对于文人,他们对佛教更多的理解为一种哲学体系,所以文人对于佛教的认识是透过迷信与民俗信仰的表层,深入到其宇宙观的内层的。

关键词:霍小玉 叙事手法 因果报应

《霍小玉传》主要讲述了霍王遗女霍小玉与风流才子李益之间的情感变迁,李益与霍小玉一见钟情,“引谕山河,指成日月”、“粉身碎骨,誓不相舍”,两人同居两年,后因李益取得功名且奉母之命迎娶表妹卢氏,无情的抛弃了霍小玉。霍小玉倾尽财产只为重见李益,最后由侠士相助终得相见,但却因思念成疾,恸哭而死。蒋防取材传统得"痴情女子负心汉"的题材,广为流传,成为唐传奇的名篇。从这篇传奇当中不难看出佛教对当时文学创作的一些影响,所以本文将从唐传奇《霍小玉传》入手,分析佛经对唐传奇的影响,侧重论述对叙事手法和主题的影响。

一、对小说叙事手法的影响

(一)葡萄藤式的叙事手法

采用葡萄藤式的叙事手法,即一个主要故事为主干,穿插许多小故事。在《霍小玉传》中就是以李益和霍小玉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其中穿插了玉工遇旧主,公主助小玉的故事;豪士怜小玉,李益重归家的故事等其他一些小故事。在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就是以这种叙事手法展开的。这样的叙事手法使得整篇传奇故事内容丰富,人物性格通过故事完整的得以展现。佛经中记载有很多故事,一般都记载了佛祖在某时某地给弟子说法布道,或是介绍佛祖的一下经历。行文过程中多以“如是我闻”开头,回忆佛祖,十分类似说书的形式。例如《金刚般若婆罗蜜经》中就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一些小说要素,这部佛经中也有佛祖和须菩提之间一问一答的对话描写。因此,佛经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通俗化可能对当时传奇小说的写作有一定的影响。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小说多为“从残小语”,故事性和情节性都不强,篇幅也十分短小。而佛教传入后,传奇的兴盛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小说的变化,篇幅明显增加,情节也更加曲折生动,逻辑也十分清晰,这对故事情节的展开和铺排,故事情节的完整都提供了保障。《霍小玉传》中首先交代主人公“李益”的基本情况,为与小玉的相见奠定基础;然后,介绍小玉的身世,安排两人相见,描写两人之间的山盟海誓,也为后文李益的背叛埋下伏笔;再次,叙述李益的忘恩负义以及在黄衫丈夫的帮助下最后相见;最后,着重的描写了两人相见之后的情形,将小玉对于李益的愤怒表现到了极致。这整个故事情节的安排十分合理顺畅,较之前的小说,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

另外,唐传奇受到佛教经典影响的就是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唐传奇作为早期的叙事文学,同佛经一样,都旨在将某一故事生动、曲折、婉转的表现出来。佛教重彼岸世界而轻此岸世界,认为现实人生是虚幻不实的。它的教义也是要引领民众忽视现实的苦难,并由此超越生死的苦海。所以佛经等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常有虚实交替,现实与梦幻交错,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霍小玉传》中,小玉梦到“黄衫丈夫抱生来至席,使玉脱鞋。惊寤而告母。因自解曰:“鞋者,谐也。夫妇再合。脱者,解也。既合而解,亦当永诀。由此征之,必遂相见,相见之后,当死矣。”第二天李益便出现,小玉也真的死了。这里通过梦境的这样一种虚的场景为后文的描述进行了铺垫,与后文梦境的现实出现这一真一假融为一体。在后文中,李益将要埋葬小玉的时候,“生忽见玉穗帷之中,容貌妍丽,宛若平生。着石榴裙,紫□裆,红绿帔子。斜身倚帷,手引绣带,顾谓生曰:“愧君相送,尚有馀情。幽冥之中,能不感叹。”言毕,遂不复见。”这些虚实场景的描写,表现了佛教的一种理念:宣扬人生就如梦境一般虚幻不实,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蒋防将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运用的恰当自如,浑化无迹。

(三)丰富的想象

中国文人写作素以求实为上,强调实用,并侧重有相应的人物原型。在中国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人物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存在的。比如三国中的人物。在《霍小玉传》中李益这一形象也是确有其人的,是当时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一个人,蒋防在文章中不免有攻击之嫌。在佛经当中,它并不像中国传统文体一样注重对历史的准确记载,而是在文学上要有想象力,要能自由的表述。所以在《罗摩衍那》等著名的印度史诗中,我们就看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佛经强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启发人们,传播佛理,尤其是一些大乘佛典。如《华严经》,它记述了善财童子访师的经过,规模恢弘,想象丰富。有人认为它实际上就是一部长篇小说。这些佛经经过译介传到中国,凭借丰富奇特的想象,吸引了从士大夫到百姓的社会各个阶层,并且对广大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印度佛经中“死而复生”、“离魂”、“幻梦”等的离奇的想象就被广泛的借鉴到了唐传奇中。著名的就有: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沈既济的《枕中记》等等。在《霍小玉传》中,蒋防也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在霍小玉死后,又安排了一次还魂的经历,李益看到小玉宛如生前,对他说话,但是一会儿又消失了。这样的情节安排,是故事变得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同时也更使得广大读者更容易接受。

二、对主题思想的影响

(一)因果报应

《霍小玉传》主要表现了佛教“劝惩教化”的主旨。蒋防表现出对李益的批评教化,“风流之士,共感玉之多情;豪侠之伦,皆怒生之薄行。”大部分人都认同蒋防的写作目的即是惩恶扬善,批判男子的负心行为。这部传奇小说与佛教的感应冥报的思想一致,在《金光明经》中就有关于感应冥报的传记。冥报传记“本为佛教经典之附庸,渐成为小说文学之大国。”1因此,佛教中最重要的因果报应观念便被唐传奇用来说明事件的因果关系或者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且用这一观念来达到劝惩教化的目的。《霍小玉传》的最后结局是应验了霍小玉对李益的诅咒,李益三次娶妻都因猜疑而最后破裂,如同佛教中宣扬的"因果报应"的这一基本信条,李益先负小玉在前,致使小玉悒悒成疾,终为情死,李益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大凡生所见妇人,辄加猜忌,至于三娶,率皆加初焉。”实现了因果之间的循环报应。由此可见,佛教的循环果报的教义不仅成为批判现实、安排人物命运的工具,更成为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佛教理论思维的基点就是缘起论和因果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佛家认为世事万物生灭、兴衰、长消都取决于其相互储存的关系和条件,而这种关系与条件的核心就是因果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法从因缘有, 不应言无因, 无无因之果, 无无果之因”2 佛家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因果关系,因果之间互为条件,互相转化,本始相印。在这种因果观的指引之下,《霍小玉传》以霍小玉这个人物的命运为纲领,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安排了整个传奇的情节,使李益与霍小玉的幸福仇恨,李益家庭的兴衰等多个事件形成一个因果链。

(二)鬼神观

在文中,霍小玉死后,将李益的妻妾玩弄于鼓掌之中,挑拨李益夫妻之间的感情,致使李益休妻,并且三娶都如初。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说也受到了佛教灵魂不灭论的影响。现实中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就通过鬼神来完成。鬼神观也是佛教的主要观点之一,这一观点也开拓了传奇的叙事空间,不仅仅局限于现世,因为佛教的三世观,所以将传奇的表现领域扩展到去世、来世,并且三世相互沟通。鬼神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连接的,彼此是趋向统一的。《霍小玉传》中霍小玉死后对李益妻妾的折磨就鲜明的体现了佛教的这一观点。

(三)佛教五戒

佛教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李益对霍小玉的不守信既是对不妄语的破坏,也因此为他的悲剧种下恶因,因此才产生了后来的恶果。佛教五戒当中对中国传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不邪淫、不妄语。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儒家思想,也是十分重视诚实的。李益与霍小玉本有誓言在前,但李益却背信弃义,有违佛教中的不妄语,也有违儒家思想中的诚实守信。

结语:

本文通过《霍小玉传》分析了佛教对唐传奇的一些影响。可以说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它对文人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对后世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依旧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佛教传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不断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独特魅力的佛教。传统文人也更加易于接受这样的佛教,并且将一些写作艺术融入到了日常创作当中,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不一样的风采。

参考文献:

[1]陈寅洛.金明馆丛稿二编

[2]大正藏•中论

推荐访问:佛教 影响 霍小玉 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