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心经》谈佛教信仰对低文化程度人群的心理意义

时间:2023-06-07 08:2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心经》作为切入点,对其在低文化程度人群中广泛传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从心理学存在意义的角度谈佛教信仰,对低文化程度的人群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找到其在此类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心理动力原因。为今后引导低文化群体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实现上述心理需求,提出适合该群體的文化活动打下基础,把群众从宗教活动中争取过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数百年来在中国不同朝代社会中广泛流传。《心经》作为一部佛教著作能够流传如此之久,其中不少经文大家耳熟能详,说明了《心经》在不同朝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心经》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知晓度,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它所代表的佛教信仰对普罗大众来说必然是具有某些积极意义方能拥有众多信徒。有国内研究者从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意义作为切入点,对心经进行分析,归纳出对道德教育有淡化功利意识、提高道德信念、净化社会风气的积极意义。本文目的并非为了论证宗教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需性,而是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其背后心理学上的安慰功能以及其他功能的体现,借释家名著《心经》阐述对于佛教信仰的心理存在意义的理解。

一、信教原因及信徒构成

基于佛教调节人的情绪,抚慰人的心灵的功能,研究信教的目的可发现,大多数佛教徒参加宗教活动不是出于“神秘感”和“好奇心”,而是想解决“精神上的烦闷”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寻求心理上的归属感,即便实际困难依然存在,客观上依然无法解决,但主观上似乎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从佛教信徒的构成来看,农村教徒多,老年教徒多,妇女教徒多,文盲教徒多,病残教徒多的现象依然存在。有国内研究者对不同学历水平的宗教徒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发现“紧张—放松”因子上,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得分也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农村,即使是经济尚可的农村,文化生活普遍枯燥乏味,娱乐设施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于是,佛教活动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佛教信仰对于这类人群有其特定的心理安慰功能。

二、佛教的心理学存在意义

1.佛教归因方式解除了焦虑困惑

低文化程度人群自身认识能力不强,更易出现心理困惑,并且出现困惑之后以他们自身的知识架构难以得到解释、解决。因此佛教的一些教义,如把人们遇到的困境、灾难等归结为“天命”等原因的归因方式,能降低他们的心理失调程度,减轻心理焦虑,为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一个超自然的避难所,给予一种他们为何处于此种处境的解释。这种解释是超出了他们原本的知识范围,对于他们来说一时难辨真伪,甚至佛教还给人们指出如何“积德行善”来摆脱目前的处境,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某种慰藉。教徒的忏悔,对于人们无法弥补的错误给了一个精神解脱的心理空间,试图通过忏悔,使人们摆脱心理甚至道德的谴责而求得心理的安逸和平衡。

2.佛教活动满足了社交需求

佛教通常有一些固定的群体活动或者仪式,在客观上来说既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满足了人们的交往需要。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往往收入水平较低,多数时间忙于养家糊口,家人之间、亲戚之间很少有时间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佛教农历每月定期逢初一十五的活动,为佛教信徒在特定地点进行社交活动提供了条件,在此过程中,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与其他佛教徒交流,满足了平时缺少的社交需求,扩大了社交范围。

3.佛教活动满足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根据国内学者褚保金的研究,农民文化程度和收入呈正相关,低文化群体往往收入也较低。较低的月收入影响了该群体的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统计学上收入状况与安全感、生活满意度呈现出正相关。低收入群体,在参加佛教活动时,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劝善和讲求博爱,使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并通过各种仪式和自己信仰的神明对话,祈求庇护、平安等,能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与此同时,低文化群体在佛教活动中,感受到来自于教友间的平等的爱和尊重,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

4.佛教活动对身心健康有间接帮助

佛教的轮回理论使信徒相信,只要依从教义,通过积善行德、保持信仰,必将使人进入美好境界,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目标对神明祷告,以这种方式完成自己的心愿,实现自我。有了佛教信仰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心中的一些问题也能从佛教中得到解释,主观幸福感较之前会升高,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较之前也会出现积极的变化,有利于身心健康。反之,对于长期处于低幸福感的低文化水平人群易忧虑成疾,出现一些心身疾病。

5.佛教信仰提高了道德水平

佛教包含着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批判,为人们提供了道德理想和道德目标。佛教信仰在他们的心中能不断强化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远离丑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对于低文化水平人群具有一定的道德拘束力,提高了该群体的道德水平。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佛教信仰带给低文化群体的心理意义并非引导广大群众信仰宗教,恰恰相反,研究的目的是要引导低文化群体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实现上述心理需求。只有站在该群体的角度,才能找到找准心理满足点,然后用科学的、健康的社会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需要,尤其是的文化群体的心理需要。在第一步明确了低文化群体有待满足的心理需求后,接下来将研究并提出适合该群体的文化活动,以取代宗教活动,把群众从宗教活动中争取过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推荐访问:佛教 心经 文化程度 信仰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