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上座部佛教寺院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3-06-07 08:18: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首材料、公共设施补充等方面做出了更新设计。虽然较好地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也面临着日趋雷同、个性不显的困境。因此,如何让上座部佛寺在传承中做到造型虽变化万端,但其中的内涵却理为一贯,是文章所要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上座部佛教;寺院景观;保护与发展

每一件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传承着,寺院景观也不例外。上座部佛教起源于印度,往南由斯里兰卡广传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故而又称南传佛教。中国则主要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上座部佛教以恪守原始佛教的教义和戒律著称。傣族人民在接受上座部佛教的同时,也在寺院中为当地原始宗教保留了一席之地,因而与东南亚地区相比,又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寺院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演化出各异的风貌。早期印度佛教并无寺院,释迦牟尼佛代领僧团四处云游,三衣一钵,树下一宿,后来为了传法的需要,由信众里的王公贵族所供养而产生了固定的林园式精舍。佛陀示现涅槃后,又产生了以塔为中心的佛寺,中国汉传和藏传佛教的寺院却发展为以殿堂为中心。相比之下,云南的上座部佛寺兼备两种特点,是因为傣族同胞把入佛殿赕佛与到塔前赕塔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传统的上座部佛寺,一般是佛殿与佛塔分别建立,其中佛殿不可或缺,塔在佛寺中则是或有或无。上座部佛寺多数是以佛殿为中心,也有以塔为中心的,还有以塔代寺的。正是因为云南上座部佛寺景观形式的丰富性,在保护与发展中避免雷同和模式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保护

南传上座部佛寺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一直是标志性建筑,堪称当地建筑技艺的典范,傣族人民无论是宗教祭祀仪式,还是节庆世俗活动,都是以佛寺为承载空间进行的。可以说,上座部佛寺中蕴含着傣族文化的根本思想,因而对其的保护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薪火相传

上座部佛教初传云南时有僧无寺,在被傣族同胞逐步接受之后,才出现小规模的寺院雏形,基本上是结构简单、造型原始的干阑式民居样式,用料也是竹木搭建,茅草覆顶。后來上座部佛教由于受到当地统治阶级的青睐并大加推广,佛寺也因此日益普及。由于地缘关系,当地佛寺既吸收了中原汉地的各项技艺,同时又融入了东南亚的文化特征,以一种兼容并蓄的风貌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感。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西双版纳造就了三大文物古迹,都是与上座部佛寺相关的建筑,分别是景洪勐龙镇的曼飞龙白塔、勐海县勐遮镇的景真八角亭以及曼短佛寺大殿。此外,景洪的曼阁佛寺、曼春满佛寺、曼景匡佛寺,德宏瑞丽的大等喊奘房、喊沙奘房等,其中的佛殿建筑考究,工艺精湛,都很好地延续着传统风貌。

(二)修旧如故

文物古迹在单体保护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景真佛寺坐落在公路畔的小山顶上,东北边有宽阔的景真湖,流沙河从佛寺东边绕山由北向南流,从山环水抱的格局可以看出当时选址的考究,其中的戒堂八角亭位于寺院西南角,据说是仿照佛陀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而建的,基础为八边形须弥座,入口朝南,塑有两座狮子守护,水泥台阶6级,其上是木梯5级,两侧塑龙为扶手。戒亭内高度约2.5米,西壁前供有佛像,东与北两壁上皆有门户,但无楼梯,只做采光通风之用。八角亭与其后高大的菩提树、虬曲的鸡蛋花树相得益彰,完美地呈现出久远的历史气息(图1)。曼短佛寺是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的最早寺院之一,大殿因是重点保护文物而得以保存其本来面目,建筑面阔4间,约10米,纵深8间,约18米。梁架结构为抬梁、穿斗结合。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分上下两檐,都是南传佛寺常见的三层跌落状,由此形成五面坡。殿内不用檐柱,在墙体与四面偏厦间使用墙抬梁,墙体与檐口之间,比其他佛寺多了斜撑,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曼飞龙白塔坐落在村寨后的山顶平台上,相传是由三位印度僧人设计的,由勐龙古巴南批主建。塔的造型极富变化,共9座呈葫芦状的塔身组合而成,形如雨后春笋,故被称为塔诺(笋塔),南面塔基下还有一个保护佛足印的洞。由此可知,塔群是为供奉佛足印而建。塔基周长42.6米,被新刷成红绿相间的颜色,并饰以金色莲瓣纹,塔基上八方皆有佛龛,龛内供奉着素可泰式的金色佛像,龛壁上堆塑有缠枝莲卷草纹、云纹和瑞兽,并在红底上涂以金粉。塔座呈八瓣形莲花状,塔身通体白色,中心的主塔高16.29米,八方由莲瓣各承载一座高9.1米的笋塔。塔身由莲台、钟座、覆钵等几个主要部分反复叠加而成。塔刹为铜制镀金,由莲座、相轮、华盖、宝瓶、风铎等几个部分组成,象征着佛陀的涅槃境界。塔群周围环绕着高大的菩提树(图2)。

德宏瑞丽佛寺基本上保留了干阑式的传统,如大等喊佛寺、喊沙佛寺等。此类佛殿一层架空铺设楼板,因而不能供奉过重的佛像,为了解决佛像巨大而轻巧的难题,当地出现了别具匠心的龙竹编佛像,现在西双版纳总佛寺和曼春满佛寺中也都有供奉。德宏芒市的佛寺保存完好的如菩提寺、五云寺、佛光寺等,虽汉化迹象明显,但依然保留着上座部佛寺的基本特点。

二、发展

历史的车轮没有止息,云南上座部佛教寺院景观也面临着更新设计。因而在继承当地传统寺院格局的前提下,需要将建筑元素进行提炼,以简约的姿态重新呈现。当然现状是良莠不齐的,一些做法已然显得过犹不及,但也有承古启新的成功案例。总之佛寺的更新设计,需要在不影响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生活设施,但以呈现出地域特色和美感为最重要。

(一)过犹不及

目前西双版纳地区传统民居已经大面积更新为随处可见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佛寺虽然特色依然明显,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便是古老而著名的佛寺,但面对年久失修、传统工艺失传、造价昂贵的现状,建造更为经济实用的佛寺也就会成为首选。笔者在考察景真八角亭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文献资料里的大殿已经不复存在,眼前是一座正在修建中的新型砖混钢结构建筑。从铺设一半的顶层屋面,以及周围改建完成的鼓房和僧舍就可以看出,建筑的设色极其华丽,与西双版纳其他地方新建的佛寺没有太大差别。旁边古雅的八角亭在其中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冲突。曼短佛寺唯有大殿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而得以修旧如故,周边的戒亭、佛塔、僧舍、鼓房等,则无不换上了色彩斑斓的新装。曼飞龙村口的佛寺已经使用了金色的罗马柱,佛殿内墙上的壁画也是由电脑打印图拼贴而成。村寨小路两边的民居还有几分干阑式建筑的特征,只不过一层是由砖砌方柱支撑的。二层以上还保留着干阑式结构和屋顶。民宅的尽头就是曼飞龙山脚,笔直的登道缓缓抵达山顶,曼飞龙白塔就矗立在山顶的平台上,白塔被涂得崭新,塔基和塔座被新刷成红绿相间的颜色,除了塔身一直用白色涂抹之外,其他部分每次维护时都会变换不同的色彩。白塔旁边以新修的偏厦来充当佛殿,景区内其余的景观规划则稍显零碎。

(二)承古启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上座部佛寺也以新的形式重建或新修。西双版纳总佛寺是在原址上重建,虽然《云南民居》里收录有总佛寺被毁之前的图片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佛殿屋顶简洁明快,佛塔是一座高耸的单体式结构,但重建的总佛寺还是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大殿被建造得富丽堂皇,屋顶变化极其复杂,第一层的屋顶由数量众多的攒尖顶组合而成,外墙柱端设计了露天的护法神像雕塑,原本与屋顶并没有直接联系,然而近年来却在每个雕塑外都罩了一个龛室,打破了屋顶原有的造型。在当代高层建筑风行的时代,佛塔的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云南新建的两座佛教高层建筑都是如此,如德宏芒市勐焕大金塔和西双版纳景洪告庄大金塔,佛塔一层已经兼备佛殿的功能,是典型的以塔代寺的做法。被毁之前的勐焕大金塔原在芒市城中,现在的位置原本又是被毁的雷牙让山塔旧址,2004年将两塔合并重建。大金塔矗立在城郊的雷牙让山顶上,周围并没有高大的建筑,因而成为视觉上的唯一焦点。佛塔一层为佛殿,沿着中心柱区域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和弥勒菩萨,这是因为芒市毗邻汉族而居,因而受到了汉传佛教的影响(图3)。西双版纳景洪告庄大金塔作为地标性建筑物,也是以塔代寺,一层空心的区域兼作佛殿,以上几层同时也具备博物馆陈列功能。2016年8月30日,大金塔被正式赠予了景洪市总佛寺,同时也更名为景洪大金塔寺,这就意味着西双版纳今后为数众多的大型的南传佛教宗教及节庆活动都将在大金塔举行。此外,景洪勐泐大佛寺属于新修。勐罕镇曼听佛塔寺增设了对外开放的法乐禅修园,以此来让傣族以外的人们也能体验到上座部佛教的日常生活。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技艺的更新和建筑材料的交替在所难免。云南上座部佛教寺院景观的变化也会持续发生着,不论是总体布局、建筑形制,还是点景陈设、植物配置等,都将以新的形式呈现。历史名寺固然可以借鉴阮仪三先生所提出的“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特色古建保护原则,而新修的佛寺则可能会做出更多新的尝试,但傣族作为物质富足、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他们也必然会继续保持上座部佛寺景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杨大禹.云南佛教寺院建筑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吴之清.贝叶上的傣族文明:云南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社会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杨昌鸣.云南傣族寺院与佛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汪蓉.佛在云南——从西双版纳到香格里拉的佛教之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5]马建武,林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园林特色[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06):678-683.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2015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云南省民族研究院课题“云南上座部佛教寺院景观文化探析”资助,(項目编号:MY2015YB009)]

推荐访问:佛教 上座 云南 寺院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