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民间佛教造像技法

时间:2023-06-06 20: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佛教造像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深厚的华夏文化的浸润中,逐渐完善并呈现出中国式的面孔,显示了本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关键词:佛教造像;技法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16-02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都以摩崖龛窟的形式供奉膜拜。随着摩崖龛窟形式逐渐被庙宇取代,制作佛教造像的材料也相应发生了变动,石材料制作的佛像大为减少,适应于室内供奉制作佛教造像的材料相继出现;黄泥土、大漆、香樟木、桐油、铸铜等。在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工新型材料不饱和树脂在制模上的应用,随即因其在佛教造像中成本低、制作简便的优势而被广泛采用,且性能稳定,年代久远,很受欢迎。

传统佛教造像首选的还是黄泥土,最实用、最低廉,一般庙宇后面山上都有。在气候干燥的西北地区,泥塑佛像也非常固久。现在寺庙里的哼哈二将、四天王一般也都还是黄泥土塑造。

用黄泥土塑造佛像需先备齐其它一些材料,除黄泥土外还要准备木料、稻草、稻草绳、棉花,有的在黄泥里掺入一定比例的沙子。山上挖的黄泥不能直接用,必须要过筛然后加水浸泡以待备用。这时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料开始制作骨架。如制作泥塑盘腿坐的佛像骨架相对简单容易些。制作时根据佛像的尺寸大小,主要把躯干和两手臂动态钉制出来即可,至于躯干的制作方式也各有千秋,没固定放式,有钉框架式的,有捆绑式的,不要让泥掉下来并要求不妨碍佛像限定规格的塑造制作。盘腿部位可以不用钉制,泥巴可以直接堆上去。整个骨架钉制完成了,接着就可以将预先准备好的稻草绳缠上去。头部位、颈、两手臂、躯干,一圈紧挨一圈的缠紧。缠完了稻草绳后,就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稻草掺和着在水里浸泡过的黄泥土糊到木制骨架上,并要把这稻草紧紧的缠在骨架上,这时的造型还只是个毛胚,不能制作的太臃肿,整体上应以瘦长、苗条为宜,头部的造型也无需要求。

这道工序完成,等待干燥以后就可以上棉花泥。棉花要均匀的掺和在黄泥里,上棉花泥就是从泥胚开始到佛像泥稿完成的塑造过程,由于上稻草泥时,泥胚制作的苗条瘦长,也就避免了上棉花泥塑造过程中的一些不便。首先要确定好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并重视把握住整体关系,再把五官、衣纹、手姿和脚的局部刻画得细致到位。等再次干燥透彻后,再把大小裂缝填补平整,并用胶水把绵纸给封贴上,着好底色就可以彩绘。泥塑的佛像一般彩绘比较普遍,如果要贴金的话,泥胚外面还要经过缠夏布、刮漆灰、打磨等贴金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其五官、脸部、衣纹、手脚等,均需用漆灰堆塑到位然后打磨,这样外表看上去和大漆脱胎的佛像是一样的。

现在泥塑造像也有采用钢筋骨架的。钢筋的优点在于容易弯曲,有错露的部位,用榔头狠敲几下就弯进去了。用钢筋扎骨架不能用稻草和稻草神绳,而要挂十字架,十字架约一掌宽间距挂一个,空间大的部位可多挂几个,然后就可以上泥巴塑造制作。

接下去谈谈关于木雕佛像的制作。大型的木雕佛像一般都是拼木雕,材料选用一般也都是香樟木。盘腿坐佛像拼木雕相对容易些。在拼木盘腿坐佛像时,一般分六个体块,即头(脖颈)、躯干、左右臂膀、盘腿和两手掌(即禅定印),将这六个体块按盘腿坐佛的形体用拧榫给拼连起来。躯干一般是前后各一块板料,然后在两块板料之间用木推榫给连成一体作为躯干。拼木工序完成了,接下去就可以开始制坯。大型毛坯出来了,还要制细坯,在此期间,发际、五官、服饰、衣纹、手、脚、道具等,都要敲打出来。细坯制作完成后即进入最后的修光阶段。修光也是关键的一道工序。这时要把原来拼连的体块拆卸开进行逐个修光、打磨,再重新给拼拢。如是大型较重的佛像,就直接安放在万年台或金刚座上拼连,然后补缝、打磨,着手装金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如果用较小的木料制作大点(高三米或五米)盘腿坐佛,一般采用搭骨架的方法。最好事先做一尊泥稿,按泥稿动态搭骨架效果会更好。同样也都须用拧榫拼连。这种制作技法要求作者有熟悉的人体解剖结构知识和较强的造型能力。

选用桐油为材料塑造佛像现在已经不多了。桐油制作的佛像不易腐,但比较耗时。事先需一锅锅的把桐油灰煎好备用,然后用木料开始钉骨架。这骨架要求比较高。按动态要求把整个比例和形体都要钉完整,可适当的偏瘦些,衣纹也要钉出来,手可以脱胎或木雕另外装上去。整个造型钉制完成后接着用桐油拌石灰(桐油灰)刷上去并贴上夏布,也就是刷一层桐油缠贴一层夏布,直至达到要求。在缠贴夏布时,每个角落都要贴实贴到位,不能有壳起。然后在夏布上用桐油灰堆塑脸部、五官、服饰和衣纹,完成整个塑造过程,待干透后才能进入打磨和装金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大漆脱胎佛像既轻又不易腐,目前还是比较流行的,大漆脱胎现在操作的都是内脱法。就是把要塑造的佛像泥稿完成后翻制成石膏印模,印模清洗干净就可以刷上隔離剂,接着就可在印模里刷上伴有一定比例瓦灰的大漆灰,刷一次大漆灰帖一层夏布,以此类推,待夏布的层数厚度达到要求时,在各印模里还要撑上角铁或木档,待干透了再把石膏印模砸掉取出大漆成型模给拼接完整。一尊大漆脱胎佛像就呈现在你眼前。

大漆外脱法现在基本上不采用。外脱法是在泥稿外面先糊上一层纸作为隔离,然后在纸外刷上漆灰缠贴上夏布,就以此类推,直至夏布达到需要的厚度和层数,待到大漆干透后,在塑像后面开个洞,把泥巴全掏干净,并在里面撑上木档。然后再用漆灰堆塑出脸部、五官、服饰和衣纹。手和脚以前都是用香樟木雕刻好安装上去的。外脱法在塑泥稿时要偏瘦些,脖子也要细长些,五官也无需做细致到位。要考虑到夏布及堆塑漆灰的厚度,才能在堆塑漆灰时得心应手,造型比例恰到好处。

不饱和树脂材料也称玻璃钢,是一种化工制模材料,凝固后质地坚硬,自然环境下不易腐。该材料制作方法也是制模成型。

当泥稿的佛像翻制成石膏印模后,就把残留在石膏印模里的泥清洗干净,需修补的给修补完整就可以刷上隔离剂。刷第一遍时,树脂可调稀薄些,但凝固时间需短。

待第一遍刷上去的树脂干了,才可以再刷第二遍,这次刷的树脂要求调和的稠一些,凝固速度时间慢一些,以便留有足够的时间帖纤维布。当玻璃纤维贴完并干透后,把石膏印模边缘长出的纤维布用刀沿印模边缘铲整齐,再把模子给合拢,用树脂拌滑石粉刮在剪成长条的玻璃纤维布上,把合拢的模子内的缝隙粘贴好。待干透后再把外面的石膏印模砸掉,里面的玻璃钢佛像就脱出来了,再经过修改就可以进入打磨工序。

在佛像造像的全过程中,一般都会很重视形象的刻画塑造。如果塑造的是一尊装金的佛像,首先应该考虑到装金后的形象效果会如何。因为佛像一旦装金后,就金光耀眼,熠熠发光,高光折射,交相辉映扰乱人们的视线,佛的形象也会变样。

因此,佛像脸部要塑造的丰满圆润,以免产生高光折射扭曲了形象。衣纹也要处理得有条不紊,富有装饰性,才能使装金后的佛像显现出超凡脱俗的圣气和端庄。

其实佛手的刻划也很重要,手指的动作佛家称‘手印’,是一尊佛像思想内容的表达,也称作第二表情。手在佛的‘三十二相’中有‘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之说。在塑造佛手时更要把手形和结构塑造的完美无缺,和佛的端庄妙相协调统一,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传统佛教造像技法是历代艺人辛勤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艺术园里的文化瑰宝。传承传统佛像造像技法是我们的义务。如何使这传统艺术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艺术要求,还有待专业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推荐访问:佛教 造像 技法 浅谈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