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视域下的文学书写

时间:2023-06-06 20: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古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演进阶段,在从汉末到唐代的这几百年间,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术研究著作《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以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视角,展现了在中古时期宗教、文学和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通过详实的文学和宗教材料,提供了一个关于“地狱”这一重要主题的文学作品和与之相关的文献材料的考证。

关键词:地狱观念;中古文学;书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02

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是文学和宗教共有的重要命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古时期又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演进阶段,在从汉末到唐代的这几百年间,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学与宗教的交织构成了陈龙《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的重要性基石。

本书的重要贡献主要以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视角,展现了在中古时期宗教、文学和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同时通过详实的文学和宗教材料,提供了一个关于“地狱”这一重要主题的文学作品和与之相关的文献材料的考证。

围绕着“地狱观念”这一核心,本书的主要结构打破了以往以历史为主要维度的研究视角,而是以与这一核心观念有关的主要问题为组织原则。本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系统性阐释地狱观念的传入背景(第一章背景分析),以及其在文学表现中的主要形态(第二章人物类型和第三章母题阐释);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五章,通过实例具体讨论地狱观念如何对中古文学产生影响(第四章对小说的影响,第五章对唐诗的影响),阐述了宗教与文学影响的双向性,第三部分,从第六章到第七章,侧重文学对宗教的影响(第六章对汉译佛经的影响,第七章对僧传的影响)。最后附有两篇颇有价值的文献校勘。

本書的立意和论述角度新颖,但其内容并非凭空而起的空中楼阁,很多书中探讨的问题都源自学界所关心的重要议题。这里就引发的两点思考在此与大家讨论。与此同时,介绍一些国外学者关于这些问题看法,以期架起沟通的桥梁。

第一点关于地狱观念与佛教,道教和中国本土其他观念的关系。本书的一个重要预设是认为地狱观念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出现的,而道教的地狱说是“借鉴自佛教的”(第16页)。在此基础上陈龙的论述主要以佛教作为宗教的主线进行分析。那么在佛教传入之前,道教和中国本土的信仰和文学中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是如何的?这些想象与佛教的地狱概念又有何异同?对于这些问题,本书的基本立场有如下阐述:

“……地狱一词来源于佛教,佛教的地狱观念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外延,它是佛教教义和宇宙观紧密相连的。佛教地狱的道德惩戒机制、因果报业学说,以及其超现实的残酷想象是中国所没有的。将中国的冥界信仰说成是地狱观念,只能是一种不完全准确的类比。当然,中国地狱观念也并非完全是佛教地狱观念的翻版,它是扎根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之中的。在佛教传入之后,中国形成的新地狱观念既不同于原先固有的冥界信仰,也不同于佛教所讲的地狱世界,从而呈现出了一种中印糅合的特点。”(第49页)

诚然,虽然中国早期固有的冥界和魂魄的种种观念中也有着丰富的对于死后世界的描写,但是确如陈龙者所论述,佛教地狱概念确实与这些本土的观念有着独特而鲜明的区别。对此,很多学者也表示认同,比如Laurence G. Thompson在其 “On the Prehistory of Hell in China” 这篇文章中也认为在地狱观念的形成中,佛教将罪业和惩戒系统引入中国是一项学界共识(参看Laurence G. Thompson, “On the Prehistory of Hell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17.1 (1989): 27-41)。然而,在佛教将其独特的地狱概念带入中国之后,正如书中所总结,地狱观念被道教和固有冥界信仰所吸收融合,形成了新的杂糅的形态。在我们通过文学来观察这些新的杂糅的地狱观念时,若是只侧重佛教方面的分析角度,似乎略有缺憾。在道教吸收罪业和惩戒机制的地狱观念后,其文献中有哪些体现和变化?在本书的第一章第二节 “道教地狱观产生”有一些讨论(第16-21页),但是如果能结合一些其他学者的研究将其发展成为与佛教并驱的解读维度,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地狱观念在中古时期如何在中国文化土壤中跨越宗教纵深发展。对此,可借鉴的研究不少,这里仅试举几例有代表性的研究:Stephen R. Bokenkamp, Ancestors and Anxiety: Daoism and the Birth of Rebirth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Amy Lynn Miller, “Doing Time in Taoist Hell: Annotated Translations, Dating, and Analysis of Punishments in Two Six Dynasties Ling-pao Texts on Hell” (Master’s Thesis, Indiana University, 1995); Robert F. Campany, “Return-From-Death Narrative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18.1 (1990): 91-125.

第二点关于地狱观念对中古小说之影响。本书的一个重要论点在于地狱描写“对小说文体的独立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第112页)。本书的第四章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即《冥祥记》和《冥报记》这样的中古故事集中,篇幅超过1000字以上的故事均为地狱类故事(第111页,126页)。以此为出发点,第四章认为对于地狱的描述,“刺激了小说叙事的虚构意识”(第123-126页)。这里的“小说”大体沿用了鲁迅先生的理解(第111页)。但近年来这所谓的“小说”观念越来越多地被检视,我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到底是指古代文学和文论中的“小说”,还是现代意义上(鲁迅先生所用)的“小说”?参考近年来学界对于胡应麟的小说理论的研究,将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虚”与“实”对立的二分法来看待其发展似乎不甚圆满。特别是在中古时期,我们又如何看待史家之“虚”与稗官小说家之“实”呢?诚如本书所展示的,长篇幅志怪故事的出现与地狱的题裁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地狱观念对志怪这一叙事传统的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或许将其放到志怪传统的更大背景中会有些有益的探讨。 这里也仅举两例可以交流的研究:Robert F. Campany, Strange Writing: Anomaly Account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New York: SUNY Press, 1996); Zhenjun Zhang, Buddhism and Tales of the Supernatural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A Study of Liu Yiqing"s (403–444) Youming lu (Leiden: Brill, 2014).

此外还有诸多见地新颖的细小论点遍布全书。陈龙对于地狱观念和中古文学研究,或许有助于为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观看方式——跨学科下的经典诠释。而他的论著,实际上为如何打破传统历史为主要维度的文学史研究视角提供了范式。虽然《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中仍存在商榷之处,乃至深耕之处,但是这一研究著作无疑将成为中古文学研究中的经典之作。

推荐访问:视域 佛教 书写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