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佛教造像研究对当代佛教题材城市公共雕塑启示

时间:2023-06-06 19: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城市雕塑是地方文明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文化民生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营造文化景观,在形成特色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但事实中,人文景观思想文化有问题,反而影响城市特色发展,尤其是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建成的佛教造像题材的雕塑,从立意到实践都反映了现代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问题。作为公共艺术,应当从美学和社会的角度深度挖掘和比较古今异同,寻求真正东方中国应有的城市雕塑。

关键词:城市雕塑;佛教造像;南北朝;审美;吸收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86-02

一、当代城市雕塑概况

(一)城市雕塑中佛教雕塑现状

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实践发展以及国家不断提高的世界影响力,中国当代雕塑成为国际艺术世界里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中国当代雕塑基本分两大市场一部分是纯艺术,另一部分是实用性的城市公共雕塑。第二部分里一部分是艺术价值高,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优秀城市公共雕塑,但还有一大部分是制作和意义粗制滥造,乏善可陈的公共雕塑。尤其是与佛教相关的公共雕塑,俗语有讲,弘扬佛法与民族复兴是并驾,当民族复兴时佛法也同样发展,笔者认为相伴而涨的原因是,佛教思想精深包容平和,民族和国家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精神的依据,寄托,指导等等这些根本问题。但是中国近些年新立的佛像,没有佛像的庄严,反而显现出有一种肤浅的豪迈。佛教造像形象(菩萨和弥勒的造像偏多)和题材的选择上歪曲和粗鄙,失去了宗教应有的威仪和庄严,所谓”世俗化“更是强词夺理。

(二)中国当代雕塑发展概况

中国当代雕塑是由大批民国之后留学西方,学习西方雕塑理念的艺术家们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下不断研究实践创作出来的(当代雕塑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以西方雕塑教育体系为基本模式,竭力从表现内容、形式和内涵方面创造真正有中国标签的雕塑作品)。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的雕塑,一代代的雕塑人都不断从各个方面深入挖掘东西方文化和雕塑内容,希望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基本分析来说,西方雕塑注重雕塑的体量感和空间感,注重材料的变化;中国雕塑一部分是反应中国国情的雕塑表现社会问题和民众精神状态,一部分是通过雕塑的艺术形式切实挖掘和表现东方的思想和美学。

二、研究南北朝佛教雕塑缘起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频繁更替社会动荡不安,导致魏晋南北朝在思想文化方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百花齐放的大时代,其中,南北朝文化宗教交流中南朝佛教向北朝输入是南北朝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论题。北朝佛教造像尤其是北齐佛教的造像:线条如此流畅,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潇洒气质,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化口味。

这不禁引起笔者对古代佛教造像的研究兴趣。不同的历史时代会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反映的是时代的审美取向,信众对于佛教的理解。在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南北朝佛教造像也是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的状态,从外来文化到本土化的关键转变期,艺术上是从稚嫩到成熟的转变期,引导并逐步确立了中国东方哲学和美学思想。佛教造像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雕塑形式之一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内容,围绕佛教雕塑展开的艺术特征风格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研究。所以,以南北朝佛教造像为基点研究探讨,为今人借鉴。

中国几大著名石窟寺院, 及其影响下的诸多中小型石窟, 多开凿于北朝时期,还有不计其数的佛教单体造像并存。北朝佛教美术数量之众, 占中国佛教美术的大半部分。北齐上承北魏和东魏的佛教造像遗存影响,是佛教造像本土化重要转这部分,从佛教造像变化和取舍之间能够反映出中原文化偏好,艺术倾向和人文思想。

三、南北朝社会概况

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南北对峙的社会格局,至此之前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前沿和核心部分一向以来是在中原地区,但是有与政治的瓦解,封建军阀割据一方长期处于分裂的时代。价值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及因民族矛盾引起的动乱,造成了晋室南迁,也可以说是精英分子的南迁,使得北朝处于外族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长期更替占据的地方。在这样纷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中原汉族人士为了避开战乱大规模的家族迁至相对平静的南朝。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对这一地区拓荒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在北方虽然是异族统治下,但是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与斗争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一)南北朝佛教繁荣的原因

由于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使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佛教有了滋生的土壤,为了逃避社会的动荡,民众有的出家礼佛,通过“戒、定、慧”的方法通往涅盘之路。但大部分民众生活疾苦,希望能抓住一颗救命稻草和生命的支柱,然而佛教倡导:人生在世是苦,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只有达到涅槃这一最高境界,超越生死轮回,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民众在佛教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在南北朝,民众对佛教是充满庄严的崇敬的感情。因此,佛教对意识形态领域影响巨大,同是也促进了佛教艺术文化的发展。形成的佛教造像众多,艺术水平飞跃发展,风格递变,格外引人注目。

(二)南北朝思想文化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

伴随着政权的瓦解和交替,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文人士大夫跟家崇尚自然,重视人物的风度、才识、气质,而不像东汉时期停留在道德、操守方面,这些都给社会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的创新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佛教造像也不外乎受这种思想倾向的影响。由于南北朝这种极高的思想文化,使得南北朝的佛教造像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成为美学价值极高的雕塑形式。

四、南北朝佛教造像繁荣的思想根源

返回头看,今天当代鳞次栉比的佛教题材雕塑,除了“三俗”,讽刺之外,扑面而来更多的是在物质迅速丰富和满足的状态下,精神的极度空虚和文化的贫乏,近代从一个贫瘠贫弱的国家终于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民族奋斗,民众达到了温饱线以上肚子饱了,但是脑袋还没有饱。为了证明自己的自信和强大,各方面都争取做到高、大、全,但是没有把“精”提到重要位置。速度提的过快,超过了文化本身学习和提高的规律,导致国民文化素养“轻轻点水”“一掠而过”。进而在大量先进经济强势文化进入时,没有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产生出许多怪异的精神文化产物。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家把经济建设作为重点发展,然而在这种快速粗犷发展模式下,思想文化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思想的空虚和贫乏,人们也想抓住思想的支柱,佛教包容性强,佛教历史悠久,思想深远,可以作为大众调侃的权威对象,也可以是炫耀的代替品。所谓“礼崩乐坏”也不过如此。再加之社会经济的发展,佛教造像也作为一项产品被退出,销售产品,旅游产品,工艺品等等。

五、当代城市雕塑启发

除此之外,与佛教相关的宗教题材的城市雕塑,由于其背后的宗教意义和当代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关系,整个社会都要严格把关,政府从制度方面要监督和及时发现解决相关问题。更重要的民众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并且积极监督,发现和反映问题,逐步完善。无论项目大小都应先接受公众的品评,提出民众自己的观点,深入参与,对自己的文化负责。无论政府还是艺术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意识到了城市雕塑对整个城市和公众的价值和意义。政府和艺术创作工作者要正确的思想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对出品的各个环节认真负责,接受公众的检验,引导社会发展价值,提高人民审美水平。

六、总结

无论政府还是艺术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意识到城市雕塑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意义,对于雕塑存在的问题也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和分析,有了古今的深入的分析和比较,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所以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一方面的问题,更是社会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提高公众文化知识和素养,政府和艺术工作者要有清晰的认识,以美育带宗教,引导社会正确价值观,提高人民审美水平,做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城市雕塑作品。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佛教 造像 南北朝 雕塑 题材